青海:讓最美生態得到最嚴守護(美麗中國·守護生態安全)
今年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週年,“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中國2020年提出實施“三區四帶”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旨在通過一系列的保護和修復措施,改善和提升中國的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本版即日起推出“美麗中國·守護生態安全”系列報道,講述中國各地守護生態安全、踐行綠色發展的故事,敬請關注。
春上高原,綠意從河湟谷地漸次鋪染,三江源頭的生靈萬物自由棲息、柴達木盆地的鹽湖綠如翡翠,還有青海湖的碧波盪漾、祁連山的高聳巍峨……青海大地進入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位居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連接地,青海被稱為“中華水塔”,生態地位特殊而重要。
近年來,青海不斷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不斷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草地覆蓋率、産草量逐年提高,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在青海大地加速構建,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綠色本底愈發堅實
春雪,宛如一層柔曼的輕紗覆蓋在遼闊的草原上。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的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裏,濕地生態管護員才才和同事們早早起床,頂著凜冽的寒風,開始了一天的巡護。
“咱這裡是全國第一個以黑頸鶴及其繁殖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這兩天,已經有很多鳥兒遷徙到此,即將開始它們的交配繁育,咱必須守護好!”順著望遠鏡,遠處的草甸上,幾隻黑頸鶴翩翩起舞,才才的語氣也變得格外溫柔,“這兩年,隨著保護區裏的生態越來越好,前來安家的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咱這心裏,別提有多自豪了!”
建立科研監測資訊共用平臺、堅持與專業科研監測團隊開展合作、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統計、開展自然科普教育、啟動社區共管,成立生態公益巡湖隊……近年來,隆寶野生動植物資源穩中有升,其中,鳥類資源數量逐年增加,已達到19目39科144種,黑頸鶴種群超過全球種群的1.3%、斑頭雁種群超過全球種群的9.4%。
而這,只是青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縮影。
2019年,青海省政府和國家林草局共同啟動建設“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截至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已經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已經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正式獲批。
“為穩妥解決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範圍不清以及現實矛盾衝突和歷史遺留問題,擬將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3類83處,總面積27.22萬平方公里,國家公園佔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5.85%,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管理局副局長馬建海説。
良好的環境離不開科學的修復。“以去年為例,我們全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9.7萬公頃,為年度目標任務的118%,全年義務植樹累計折算1800余萬株,參與人數達300萬人次,創建4個省級森林城鎮和6個省級森林鄉村。”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處處長馬建平説,“通過構建‘案件審理﹢司法宣傳﹢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的全方位司法保護體系,全省國土綠化支撐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青海省西寧市、黃南藏族自治州積極推行“林(草)長+檢察長”新模式,海北藏族自治州建立林(草)長網格化管理體系……最美的生態在青海得到最嚴的守護,目前,林(草)長制在青海全面落地,全省設立6467名林(草)長,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草)長制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省級總林長負總責、市州級總林長抓督促、縣區級總林長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同時,青海初步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包含環境空氣品質、地表水環境品質、地下水環境品質、土壤環境品質、聲環境品質等指標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不斷健全。
綠色産業更加茁壯
修剪枝條、補充養分、加緊澆水……這兩天,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宗加鎮的枸杞地裏,種植大戶丁靈正領著工人對枸杞苗進行春季管理。
“今年承包了100畝地,全都種的枸杞,人勤春來早,果樹保養不能落下,別看現在枝頭光禿禿的,採摘旺季,一天光鮮果就能摘上千斤。”談起枸杞來,這位黝黑的漢子笑得格外甜蜜,“這兩年,行情很不錯,憑藉好生態的金名片,收購商對青海枸杞非常認可,基本上採一茬、賣一茬,一畝地保底收入5000元。”
2023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種植枸杞2.76萬公頃,乾果産量9.13萬噸,佔比接近全國的20%,實現産值33.2億元,佔全州農牧業總産值42.3%,全産業鏈産值達到120億元。
紅枸杞紅火的背後是綠色大産業的繁榮,一項項重點項目更是記錄著青海綠色發展的鏗鏘步伐——瑪爾擋水電站下閘蓄水、羊曲水電站完成大壩填築、世界最大液態空氣儲能示範項目開工、李家峽水電站擴機工程投運……
截至去年底,青海清潔能源總裝機達5107.9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佔比、新能源裝機佔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比重保持全國領先,鋰電池産量佔全國十分之一,海南戈壁和柴達木沙漠基地9250萬千瓦新能源納入國家規劃佈局方案,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走進千家萬戶,有機草原監測總面積突破1.5億畝……青海發展的含“綠”量不斷提升。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在青海,一批批綠色産業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以高品質發展推動高水準保護。
今年3月底,青海綠色算力産業發展推介會在北京舉行,廣邀四海賓朋,共築綠色算力,共繪新質未來。
“青海發展綠色算力産業具有很好的基礎和優勢。青海的綠色電力具有量大、質優、價廉的特點,能夠為發展算力提供持續穩定價廉的綠色電力。青海發展綠色算力,在將自身電力價格優勢轉化為算力發展優勢的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算力使用成本,提高了企業的行業競爭力,為進一步加快大模型産業的落地和實施、在全國推廣大模型的應用貢獻青海力量。”中國科學院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院長張雲泉説。
加快綠色電力向綠色算力轉化,青海數字經濟發展的新篇章已經開啟。“接下來,我們將充分發揮青海的稟賦優勢,深度融入‘東數西算’國家佈局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打造立足西部、服務全國的綠色算力基地。”青海省數據局局長靳力説。
綠色福祉不斷增進
共接待遊客7.27萬人次——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青海湖景區見證了一場高原春日的盛大約會。
“每天都有遊客入住,藏餐、手工藝品、酸奶等很受歡迎。”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的仁青才郎,臨近花甲之年放下牧鞭,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經營起了農家樂,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讓他賺了不少鈔票,“憑藉鄰近青海湖的位置優勢,咱這農家樂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説到底,還是咱青海湖的高顏值自帶流量。”仁青才郎笑得合不攏嘴。
還有成千上萬和仁青才郎一樣的農牧民,吃上了“生態飯”。
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腹地,平均海拔4300米,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幹鄉的代曲村,活躍著一支“雪豹監測隊”。
“我們都是代曲村的生態管護員,最開始,大家就是把巡山過程中拍的照片發到網上,沒想到關注的人越來越多,現在我們這個團隊已經壯大到27人!”打開相冊,一張張壯美的風景、一隻只可愛的野生動物依次劃過,隊長格來江措難掩自豪,“因為國家的好政策,鄉親們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每家都有一個生態管護員,每個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資,我們有責任把家鄉的美、把家鄉的變化展示給更多人看!”
行走雪山谷地、穿行江河之源,資源優勢變為産業優勢的案例數不勝數,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更加清晰,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正是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的有益嘗試,可觀的收入切實讓大家感受到了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諸多利好。同樣,“一戶一崗”公益崗位,不僅直接帶動1.72萬戶家庭創收,也讓更多人加入服裝加工、餐飲服務等第三産業,享受生態保護帶來的實惠,生活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綠水青山成為大美青海的靚麗底色,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公共産品。去年,青海省財政用於民生支出佔比達76%,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經濟增速,農牧民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4萬戶農牧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從河湟谷地到草原牧鄉、從雪域深處到戈壁邊城,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相得益彰。
“接下來,我們將堅持生態保護第一,著力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實踐難題,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不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青海省政府相關負責人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青海:讓最美生態得到最嚴守護(美麗中國·守護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