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在湄洲島感受‘海上和平女神’的魅力”

參加春祭媽祖大典、共同體驗媽祖信俗、了解臺胞在媽祖故里湄洲島的創業生活情況……日前,“三月廿三媒體湄洲行”聯合采風活動在福建莆田湄洲島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數十名媒體記者共同探尋媽祖文化,了解湄洲島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中的實踐成果。

走進媽祖故里

精彩酷炫的燈光秀、飄逸靈動的古典舞……4月30日晚,湄洲媽祖祖廟附近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守夜慶媽祖誕辰”活動在這裡舉行。“10,9,8,7……”隨著5月1日(農曆三月廿三)零時臨近,來自海內外的媽祖信眾齊聲高喊倒計時,迎接媽祖誕辰日的到來。當零時的鐘聲敲響,千人齊聲共唱生日歌,五顏六色的煙花在祖廟上空競相綻放,將活動推向高潮。

5月1日上午,紀念媽祖誕辰1064週年大會暨甲辰年春祭媽祖大典在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廣場舉行。上午10時許,天后廣場禮炮齊鳴,旌鼓擂動,編鐘奏響。在司儀的主持下,儀仗隊、儀衛隊就位,歌生、樂生、舞生就位。樂曲聲中,主祭人、陪祭人身著傳統禮服,遵循禮制,虔誠進謁。隨著古樂奏響,舞生翩翩跳起八佾舞,舞姿或曼妙或雄武,表現媽祖捨身濟難、慈海護航的精神內涵。

“台灣有三分之二的民眾信仰媽祖,媽祖信俗早已融入台灣民眾的生活中。”參加大典的台灣台中大莊浩天宮重建主委王經綻表示,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媽祖誕辰1064週年,不僅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而且能增進兩岸民眾的感情。

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非遺。迄今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媽祖宮廟有1萬多座,遍佈五大洲50個國家和地區,媽祖信眾超過3億。

體驗民俗文化

“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子寄平安。”這句莆田民謠生動概括了湄洲女頭飾服飾的特徵。活動中,來自兩岸的部分女記者體驗了梳理湄洲女發髻的過程,沉浸式體驗當地特色文化。參與體驗的記者們表示,湄洲女頭飾寓意深刻,體現了豐富的海洋文化元素。

在媽祖信俗傳習所,記者們體驗了製作紅團的全過程。紅團是湄洲島的特色小吃,有豆沙餡、糯米餡等。來自台灣東森電視臺的記者林君舫説,紅團、媽祖面等當地美食很有特色,外形、口味都有講究。本次行程她將認真用鏡頭記錄湄洲島的風俗民情,把精彩的電視畫面呈現給台灣民眾。

在湄洲媽祖書屋館,記者們見到了各式各樣的媽祖文創産品,大到媽祖塑像,小到零錢包、鑰匙扣、手機殼等日用品和各種挂件擺飾。負責書屋館文創産品的默娘文創設計總監施美英告訴記者,由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台灣媽祖聯誼會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媽祖文創作品大賽於今年3月開始徵集作品,不少台灣選手踴躍參賽。希望比賽能為兩岸文創愛好者架起交流溝通的橋梁。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讚表示,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年傳播與傳承,對東亞海洋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人文交流産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舉辦春祭媽祖大典等一系列活動,就是要講好媽祖故事,打造媽祖文化的國際品牌,提升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影響力,當好媽祖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

共促融合發展

近年來,湄洲島以媽祖文化為紐帶,圍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賦予臺胞島民待遇、給予在島創業就業臺胞生活補貼、推動湄臺鄉建鄉創合作……如今,湄洲島已成為大陸吸引臺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並獲批設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臺胞旅遊專項落地辦證點等。

在湄洲媽祖祖廟聖旨門廣場,來自台灣宜蘭的臺胞王淑華和她的丈夫饒瑞和經營的餐車小賣部出售多種小吃和飲料。王淑華表示,因為媽祖文化的吸引力,她和丈夫選擇了在湄洲島工作生活。在經營餐車之餘,她投入不少精力在弘揚媽祖文化上,每天負責多場服務參觀者的講解。“能在媽祖的‘腳下’當志願者,我感到很榮幸、很自豪、很開心。知道媽祖祖廟在哪,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2019年初,我在湄洲島開了一家複合式音樂餐廳,遊客可以在這裡邊聽音樂,邊吃飯喝咖啡。如今,隨著各種惠臺政策的落實落細,我對未來發展更有信心,目前已經開了6家餐飲店,燒烤、調酒、西餐等一應俱全,多種業態滿足遊客的不同消費需求。”臺胞鄭雅萍説。

“我在台灣參加過很多媽祖信俗活動報道,這次來媽祖故里特別高興,在湄洲島感受‘海上和平女神’的魅力,更深刻地體會媽祖文化中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台灣電視媒體人賴正凱説,媒體可以通過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讓媽祖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在湄洲島感受‘海上和平女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