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西夏區:教育聯盟品牌變招牌 産教融合出圈更出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銀川市西夏區有多所大中專院校,現有在校學生15萬餘人。如何將學生培養成與區內大中型企業匹配的人才?如何讓這些高校畢業生留下來,給他們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如何讓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新質生産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2019年7月,西夏區聯合轄區16所大中專院校成立教育發展聯盟,探索“政府+企業+高校”聯合共建模式,進一步深化校企地合作、産學研融合。教育發展聯盟成立5年來,西夏區15名縣處級領導幹部、18家職能部門“一對一”包抓服務聯盟高校,積極促成500余項合作項目簽約落地,推動150項科研成果成功轉化,人才總量突破6.8萬人。越來越多的高校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教育聯盟品牌變招牌,産教融合出圈更出彩。

基地高校聯合共建 搭建校企合作鵲橋

李莉是西夏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一庭庭長、一級法官,從事勞動爭議及民事案件審理近20年。多年來,李莉一直擔任北方民族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校外兼職研究生導師、《民事法律診所》課程校外實踐指導老師。2021年以來每年3月到9月,李莉都會指導所帶研究生寫畢業論文、到西夏區法院實習。

近年來,依託教育資源優勢,西夏區探索“基地+高校”聯合共建模式,成立10個“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基地”,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社會實踐,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西花園路街道與寧夏大學鼎新書院、北方民族大學創業創新學院等17家單位組建黨建聯盟,朔方路街道與自治區黨校、北方民族大學等多所院校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220名學生下沉社區一線實訓,實現高校所需與基層所盼精準對接……

靠什麼搭好校企地合作橋梁,實現校企雙向賦能?

問需于企(校)、問計于企(校),建立“需求清單、政策清單、資源清單”動態更新機制,確保學校和企業資源合作共用、科研聯合攻關,實現雙向對接。去年以來,完善各類政策199條、校企需求78項、優勢資源123條,推送至16家高校、4家科研院所和51家重點企業;製作《校企地合作溝通指南》,組建“西心幫辦員”工作專班,暢通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

這就是西夏區的答案: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推動力的政策,規範到位的專業素養、主動靠前的擔當意識、溫暖熱情的服務態度。

用心用情引才留才 走出産才共融之路

收集、採集、分析……近日,在位於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的寧夏恒力祥自控工程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寧夏大學大四學生汪甜坐在電腦前等待採集數據呈現。汪甜所學專業是網路工程(物聯網技術),將於今年6月畢業,因為專業對口,大四上學期她就到該公司實習。公司自主研發的智慧環衛、智慧應急、智慧工廠等20多個應用場景,已在寧夏、內蒙古、青海的十多個城市應用。該公司總經理陳鴻慶介紹,與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等合作,加強聯合共建,相關專業學生可來公司實習。

人才有活力,創新才有動力。

近年來,西夏區深入落實人才強區戰略,大力推動産業鏈、創新鏈、教育鏈與人才鏈有效貫通、延展突破,推動人才向産業和企業集聚。依託聯盟高校聯建資源優勢,結合轄區企業實際,制定了一系列高端技術人才和後備人才引進計劃,搭建起校企人才供需精準對接通道。

加強校企人才合作,為校企人才設立服務專員,25名領導幹部“點對點”服務104家企業、15所高校。申報實施自治區、銀川市人才小高地、科技創新團隊等各類人才項目48個,柔性引進22名高層次人才,全職引進392名各專業領域人才,聘任28名國內知名專家合作建成11個專家智庫決策諮詢項目,兌現各類人才經費1600多萬元,建設技能人才實踐、葡萄酒産業實訓等基地43家,走出以産聚才、以才興産、産才共融的“強區之路”。

入住人才公寓是怎樣的感受?書桌書架、沙發座椅、獨立衛浴、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這樣的人才公寓讓剛畢業的年輕人有了滿滿的歸屬感。西夏區人才公寓入住率長期在90%以上,先後有68人次青年入住,兌現各類人才補貼獎勵經費347.4萬元。

厚植科技創新沃土 持續點燃科創引擎

近日,中化現代農業(寧夏)有限公司計劃與寧夏大學農學院簽訂産學研框架合作協議,為該公司自建的智慧農業(西夏)創新中心提供技術合作、技術支援與技術服務,重點開展土壤檢測、良種改良等工作。

“我們堅持産業出題、科技答題,充分發揮聯盟院校專業、人才、資源等優勢,立足西夏區産業發展實際,深化産教融合,推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西夏區委副書記、教育發展聯盟聯席會議第三屆年會秘書長劉紅炬表示。

葡萄皮渣可以變成釀造果醋的最佳原料,稻草可以發酵為飼料……今年以來,西夏區全力打造“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三位一體的産學研生態圈,組織6家企業與寧夏農業學校、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等聯合申報8個校企合作項目,促成志輝源石酒莊、張裕龍諭酒莊、三鑫綠源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區內企業與寧夏大學開展産學研合作,有效破解設施種植和設施養殖中出現的技術難題。

開發“行走的課堂”,將114名高校各領域專業人士帶成果、帶技術納入科技特派員隊伍,結合各村資源優勢,實施興涇鎮十里鋪村魚菜共生技術示範、涇河村設施大棚羊肚菌與蔬菜套種技術示範、興盛村肉牛高效舍飼育肥技術示範及懷遠路街道富寧村大櫻桃高産種植技術研究與示範等項目,為農村富民産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西夏區堅持典型示範、政策引領、項目孵化“三駕齊驅”,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産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為寧夏杞裏香枸杞有限責任公司、銀川綠洲德林核桃苗木有限公司等企業與中山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等東部高校及科研院所牽線搭橋,特早熟甜櫻桃、白雪早枇杷等新品種及沙蔥預製菜保鮮、葡萄綠色高效生態栽培、稻草飼料化發酵等新技術在西夏區成功落地轉化。促成志輝源石、美賀等酒莊與寧夏大學葡萄酒學院簽訂葡萄酒全域合作協議,承擔“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産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釀酒葡萄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與示範”等十余項科研項目研究。

借助高校教育資源優勢,推動西夏區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用。聘請寧夏大學張玲教授團隊指導西夏區8所學校人工智慧課程體系建設;促成轄區13所中小學校與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院係建立合作關係;銀川市中關村中學、西夏區第九小學等3所中小學校與北方民族大學聯合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中小學及幼兒園”一體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育體系。

疊加效應持續放大 釋放就業創業活力

“我們主要是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孵化、創投資本、創業培訓,整合線上線下各類創業服務資源,為創業者提供資金、場地、政策、導師等各種資訊和資源。”位於西夏古城的“優+眾創空間”是自治區青年見習基地、自治區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目前已與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銀川科技學院等高校達成電商人才培養、求職能力實訓、創新創業培訓等項目的合作。寧夏優品匯電子商務資訊産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文傑介紹,“優+眾創空間”還為學校和企業牽線,推動在校大學生的科技發明轉化。

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對內是凝聚力、向心力,對外是吸引力、競爭力。

開展“就業揚帆 政策護航”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政策宣傳,聯合轄區高校舉辦雙選會、創業沙龍、高校畢業生就業洽談會,舉辦高校畢業生專場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打造“栽好梧桐 鳳來棲”線上招聘品牌……截至目前,西夏區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幫扶就業率達95.09%。

真正為大學生實習“最先一公里”和就業“最後一公里”做好服務,持續打響創新中心“鳳凰匯·週二路演吧”品牌,服務企業、機構3900余家,服務創業團隊1100余個、1.6萬餘人。聯合企業、院校共同培育9家創業孵化基地,259家創業企業入駐孵化,帶動就業2800余人。認定寧夏杞裏香枸杞有限責任公司、寧夏康養源食品有限公司等青年見習基地23家,引導西夏區志願服務聯合會、西夏區青年創業就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舉辦“‘創’青春·‘營’未來”銀川市第七屆大學生創業行銷挑戰賽,加大“創業培訓+創業貸款+創業服務”幫扶力度,製作“政策服務一本通”,累計發放創業補貼55人47.2萬元、創業擔保貸款57人1686萬元。

銀川市西夏區與轄區高校、企業攜手並肩、團結一致、相向而行,産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資訊鏈有機銜接,教育發展聯盟已成為銀川科創新城高品質發展的活力之本、動力之源。

西夏區教育發展聯盟將充分發揮牽線搭橋、服務引領作用,持續優化校企地合作環境、拓寬合作路徑、搭建合作平臺,奮力構建科教融匯創新、産教深度融合、校企雙向賦能的發展新格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貢獻力量。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西夏區:教育聯盟品牌變招牌 産教融合出圈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