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創新驅動 以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從2024年一季度陜西省重點項目觀摩(關中片區)看産業發展新亮點

一場春雨過後,立夏時節的陜西關中生機勃勃。

5月6日,2024年一季度全省重點項目觀摩團走進關中,現場考察重點項目建設情況。道路兩旁,綠油油的麥田即將迎來收穫季。

生機勃勃,同樣是關中地區重點項目現場的景象。

寶雞市軌工産業核心能力建設暨寶雞時代提質增能項目、楊淩示範區陜西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項目、咸陽市飛機及發動機用鈦合金綠色迴圈生産項目……一個個加速建設的項目,匯聚著陜西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澎湃動力。

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陜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推動重點項目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以鏗鏘步伐走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

加快裝備製造業智慧化發展

渭水河畔,生機盎然。

在位於寶雞市陳倉區的軌工産業核心能力建設暨寶雞時代提質增能項目現場,已經建成的組裝調試大庫、整機試驗車間等10棟廠房頗為壯觀。一排排軌道貫通連接各個車間,工程車輛來回穿梭。

在這裡,每6個小時就會産出一輛工程車輛。步入該項目整機總裝車間,只見兩側軌道上停放著不同型號、用途的工程車輛,工作人員正忙於零部件組裝。

“眼前正在組裝的這輛接觸網檢修作業車被譽為‘鐵路醫生’,它的工作大部分在夜晚完成。”寶雞中車時代黨委書記劉治邦告訴記者,“白天,高鐵飛速駛過。夜晚來臨,作業車便緩緩駛出,負責鐵道線路接觸網的檢修。”

在中國的運營鐵路線上,平均每18公里就有一輛産自寶雞中車時代的工程車輛。即將下線的接觸網檢修作業車,正是我國鐵路基礎設施檢修裝備的代表産品。

作為寶雞時代提質增能項目的投資主體,寶雞中車時代首創業內領先的“系統+整機+維保”全産業鏈發展模式,創造了國內軌道工程機械的多項第一,累計取得專利244項,研製新産品60余個。

“項目建成後,將有效改善寶雞中車時代一直以來存在的製造資源和試驗資源短缺局面,大幅提升産品可靠性,鞏固核心競爭力。項目一期、二期全面達産後,將承接株洲、太原等生産基地的産能轉移,成為國內最富競爭力的軌道工程機械製造基地之一。”劉治邦説。

以“新”提“質”,以“質”催“新”。

遠遠望去,位於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航空工業自控所智慧傳感産業基地項目已初具雛形,3棟樓主體已封頂,預計2025年一季度建成投産。據介紹,這一央地産業融合升級、與駐地經濟深度融合的項目,預計畝均産值2600多萬元,畝均稅收156萬元。

一個引領性強、發展前景好的投資項目,往往能帶來一條産業鏈或一個産業集群。

“我們參與投資了航空工業自控所智慧傳感産業基地項目。未來,我們將佈局生物醫學、微光學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拓展央地結合,聯合國內外知名校企構建創新産業聯盟,為成為航空工業微機電系統智慧傳感産業鏈鏈主奠定基礎,帶動陜西省智慧傳感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西安精微傳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鵬飛説。

守好中國農業“晶片”

在與種子結下不解之緣的科創之城——楊淩示範區,陜西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目前,該項目的生物育種科研中心大樓已完成地基施工,種子加工車間、成品庫房以及低溫庫已完成鋼構主體建設,原糧存貯筒倉和卸料坑已完成地基基礎。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小小的種子,連著“國之大者”。

楊淩秦豐種業董事長李曉鋒介紹,生物育種科研中心配備國內外先進的育種實驗設備,搭建生物育種4.0智慧化育種平臺,建成後將著力打造農業農村部生物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助力秦豐種業進一步發揮在種業振興行動中的排頭兵作用。

傳承經驗、勇於探索、創新求變……三秦大地上,種業蓬勃發展。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作物育種技術的創新性突破,是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關鍵。”李曉鋒告訴記者,“依託楊淩示範區的科教資源優勢和陜西糧農集團全産業鏈示範帶動作用,我們深入開展小麥、玉米、油菜、雜糧等作物的核心技術攻關,選育出的陜西良種花開大江南北。”

種業,是基業、大業。其所代表的新質生産力,更是助推糧食生産提質增效的關鍵。

位於渭南高新區的中糧糧谷年産90萬噸小麥深加工項目,是陜西省助推糧食生産提質增效的代表。

建設現場,矗立著一個個圓柱形立筒倉。除了立筒倉,該項目還配套建設制粉車間1座、麵粉生産線4條,同時建設成品庫、副産品庫、包裝器材庫、一站式服務中心、研發中心。

“依託渭南良好的資源稟賦及食品行業的綜合優勢,我們將打造一個集小麥收儲、研發、加工、銷售及倉儲物流於一體的西部地區大型現代食品産業聚集區。”該項目經理溫欽豪説,預計項目建成達産後,年營業收入約30億元,年均納稅800萬元。

以新材料賦能産業發展

新材料産業已被視為戰略性、基礎性産業,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關鍵領域。

大尺寸錠直軋技術、航空級鈦合金棒線材全流程式控制溫控軋技術、再生鈦合金製備技術……在位於咸陽市的陜西天成航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車間裏,“以軋代鍛、鍛軋結合”大規格鈦合金製備技術,開啟了國産鈦合金4.0工藝新時代。

這裡也是咸陽市飛機及發動機用鈦合金綠色迴圈生産項目的所在地。航空級鈦合金、精密線材、再生鈦合金原料等生産線正在全力建設中。

“項目聚焦航空關鍵材料應用需求,從基礎材料端創新突破多個技術壁壘,將為國內外航空、醫療等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撐。”陜西天成航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車偉説,企業已自主研發、設計出我國首條航空級鈦合金棒線材全流程式控制溫控軋生産線,實現航空緊固件用鈦合金“進口替代”。

作為硬科技産業的基石,光子産業已成為陜西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種苗”,其發展計劃也被外界稱作陜西的“追光計劃”。

在銅川市耀州區新材料産業園區,光子産業鏈銦傑年産220噸磷化銦材料生産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據介紹,該項目將通過自主研發等方式實現高純磷化銦多晶材料本土化量産,多項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將進一步帶動我國磷化銦半導體材料産業化、規模化發展。

從裝備製造到良種培育,再到新材料研發與應用,一個個落子開工的重大項目,展示著陜西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廣闊前景。

聚合力,釋潛能。在充滿生機的三秦大地上,科技創新的“關鍵變數”正成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最大增量”,更好賦能陜西高品質發展。(記者 齊小英 周明)

來源:群眾新聞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創新驅動 以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