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金牌選手”每分必爭帶教“冠軍徒弟”

22歲的邵茹鵬有個“獨門絕技”:把榫卯縫隙控制在一根頭髮絲的距離,即0.2毫米。

為了練就這身本領,他一週六天都在訓練,拿著鑿刀一刀一刀劃拉木頭。刀柄抵著手掌,磨出泡後被刀劃破,日復一日、磨破又癒合,落下一手老繭。汗水、木屑、疼痛,瀰漫了實訓教室。

付出總有回報。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精細木工項目上奪得金牌,使我國在世賽精細木工項目實現“零”的突破,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木工技藝與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

現如今,成為帶教老師的邵茹鵬,正在向更年輕的學子們傳授技藝。“希望更多青年能成為技術能手、走技能成才之路。”

追求完美的“軸”勁成加分項

興趣是打小種下的。有木工師傅到邵茹鵬家裏打傢具,出於好奇,他拿著斧頭劈東西,不小心剁傷了手指,留下一條淡淡的疤痕。這次受傷並沒影響他的心情,他常常跟在從事建築行業的父親身後,在工地上學習鍛鍊。

考入上海市城市科技學校後,他發現了“創意木工社團”這一片嶄新天地。彼時,學校並沒有木工專業,以社團形式招募培養木工人才梯隊。進入社團後,勤學苦練的邵茹鵬又通過學校木工基地的選拔,被錄取為世賽精細木工項目基地梯隊選手。他逐漸找到了做木工的訣竅:像用自己的手一樣去操縱工具。也就是通過成百上千次重復性的削木頭訓練,達到熟能生巧。

備賽與平時訓練並不相同,要懂取捨。“木頭做得再完美總有瑕疵,教練告訴我們,比起‘深究’比賽各個單項分,要爭取總分更高。可我就是要每分必爭。”比如,在進行內榫訓練時,鑿出的榫頭和榫眼總會留下毛邊、刀痕。雖説不影響成品,可邵茹鵬一定要鑿出“乾淨無瑕”。每天做訓練時,他都比別人多花幾小時調整細節精度,一遍遍調整刀工角度、力度。

一同訓練的同學按照教練的辦法取捨,獲得了高分,“有懷疑過自己,但我不想放棄,只要再練一練,一定能做好。”憑藉這股“軸”勁,邵茹鵬一練就是兩年。“不知不覺中,我的內榫瑕疵越來越少,真的做到了近乎完美。”也正因如此,內榫成了邵茹鵬的“加分項”,一般選手最多只能拿到25分中的15分,可他能達到20分以上。“訓練再苦再累我都頂下來了。我這人就是很倔很軸,所以早早下定決心,必須一次成功,用最好狀態參加一屆比賽。”

把曾經的絕招以更簡單的方法傳授給學生

“少年老成”,説的就是邵茹鵬。

世賽特別賽上,賽前公佈的圖紙與正式比賽所用的圖紙截然不同,後者不僅工藝複雜,還需要用1.70米的圓規來畫圓弧,而這在日常訓練鮮有涉及。好在邵茹鵬臨場應變,用現有工具現場拼出了一個1.70米的圓規,化險為夷。

參賽那年,邵茹鵬剛滿20歲,出奇沉穩。他花了近五年時間登上世賽最高領獎臺,比起同齡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一成不變的是訓練艱苦、枯燥。“有想過乾脆不練了,可轉頭一想,都堅持了這麼久,我不想半途而廢,不想讓身邊人失望。”

參賽前,他已畢業留校擔任帶教老師。“金牌選手”轉變了身份,卻依舊是最刻苦的人,每天與學生同進同出,下班後還得加班補習知識。一有空,他便去參觀傢具展、研究古建築,從各類結構中尋找靈感。

曾經內斂的小男生,也學著打開心扉變“話癆”。每逢學生碰到難點,他都會抽絲剝繭分析,把他曾經的絕招以更簡單的方法傳授。最近,徒弟王佳輝正在進行窗戶加工練習,他習慣在圖紙上精準畫好每個部件後統一加工。這與邵茹鵬自己的方法有些差異,但邵茹鵬沒有立刻否決,而是跟著他一起研究探討。最終想到個折中的“技巧”,即在畫每個部件時留一條延長線,既能保證精準度又能避免“錯了重來”。“我在學著用學生的思路制定‘培養方案’,這樣他們才能明白怎麼去做,願意去做。”

如今,王佳輝也成為世賽基地精細木工項目梯隊選手,邵茹鵬説:“我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個冠軍徒弟。”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金牌選手”每分必爭帶教“冠軍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