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渭河安瀾,西安北跨

流經陜西關中地區的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在盛唐詩仙李白的筆下,渭河如銀河般清澈,川流不息。但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沿岸傾瀉而下的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讓渭河風采全無,裸露的河床、污濁的水流,讓人無法把它與美麗的詩句聯繫起來。

為還渭河一泓清波,陜西省持續加大渭河治理力度,實施渭河綜合整治工程,美化沿岸景觀。2023年,引漢濟渭工程實現先期通水,為渭河潤澤關中大地、增加黃河水量,帶來源頭活水。

在渭河全面整治的基礎上,陜西西安做出一項戰略決策——城市跨越渭河,向北發展。渭河北岸將成為西安這座千年古都未來發展的主戰場。

清波再現

渭河干流全長818公里,流域內集中了陜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82%的工業總産值,有陜西“母親河”之稱。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渭河就基本喪失了生態功能。同時,由於治污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後,寶雞市林家村斷面以下幹流全部為V類或劣V類水質。在嚴重的污染下,渭河被當地老百姓俗稱為關中“下水道”。

十多年前,記者曾在渭河大橋幾公里外的地方,親眼看到一條黑色的污水帶從岸邊的溝渠流入渭河。沿岸居民告訴記者,一些偏僻地段還有更多暗藏的管口,向渭河排污。

為治理和保護好渭河,2005年,陜西省政府決定利用6年時間解決渭河的黑臭問題。“十一五”期間,陜西採取了關閉淘汰落後産能、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建立環保監管體系、治理污染源、污染源執法監管等治理措施。2012年,陜西省環保部門又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2012-2014年)”。

2015年至2020年的5年間,陜西渭河流域關閉污染企業33家,其中主要是造紙企業和氮肥企業,共淘汰造紙能力97.5萬噸、小化肥生産能力59.6萬噸、印染能力10023萬米;建成並運作城市(含縣城)污水處理廠70座,日處理能力達到424.5萬噸,基本解決了污染直排問題。

此外,陜西還建立了渭河流域水污染補償制度,截至2019年底,渭河流域共收繳省級水污染補償資金6.78億元,全部用於流域水污染治理。

多種舉措之下,渭河生態環境迎來了根本性轉變。2020年,渭河水質首次達到20年來最好水準。2023年,渭河干流、支流水質均為優。

在防污治污的同時,陜西省還投入215億元,實施渭河綜合整治工程,新建成堤防630公里,使堤防防洪標準城市段達到百年一遇、農村段達到30年到50年一遇,灘面整治和生態景觀達到15萬畝。如今,渭河清波再現,兩岸綠樹成蔭,風景優美,不僅為流域群眾提供了休閒好去處,也成為遊客新的打卡地。

50多歲的陳建洲,從小生活在渭河岸邊,渭河的生態變化令他十分感慨。“過去人們説,‘渭河三大寶,蒼蠅蚊子和荒草’。經過這些年整治,渭河堤高壩牢,河水清了,兩岸綠了,生態環境大不一樣,不光我們住著舒服,還吸引了很多遊客和周邊的市民過來遊玩。”陳建洲説,“現在的渭河濕地風景優美,不僅能看到鴛鴦、火烈鳥、水鴨等各種水鳥,還不時能碰見好多鳥窩和鳥蛋。”

空間擴容

渭河孕育了燦爛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漢雄風和輝煌的大唐盛世。千百年來渭河以自己的豐腴和富饒,滋潤著關中平原千萬畝肥沃良田。渭河治理的成功,為西安這座千年古都帶來新的優質發展空間。

地區生産總值過萬億元,1300多萬常住人口,國家中心城市……黨的十八大以來,千年古都西安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不斷創造新的歷史性突破,但城市主城區的發展程度和開發強度已接近飽和,需要新的空間載體來支撐。

距西安市中心20多公里,秦嶺北麓的終南山巍然聳立。秦嶺是我國南北分界線,有“中央水塔”之稱,也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向南嚴控生態紅線,協同建好秦嶺國家公園”“中心城區以文物保護為先”。因此,擁有廣袤發展空間的渭河北岸,成為西安城市空間擴容的主戰場。

“北跨”跨向哪?主要是向北跨渭河發展拉大城市骨架,優化西安城市空間佈局。從區域來看,“北跨”戰略涉及高陵區、閻良區、臨潼區、西鹹新區直管區(秦漢新城、涇河新城、空港新城)等渭河北岸各板塊,以及渭河南岸未央區、經開區、灞橋國際港務區的部分區域。

“系統推進城市‘北跨’,既是遵循西安城市‘擁河’發展的歷史傳統,也是支撐城市高品質發展的現實需要。”西安市科技創新智庫專家李棟表示,從西週到秦漢再到大唐,西安擁河發展有著歷史的延續。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載體和空間,決定西安向北發展是合適的選擇。

具體而言,西安市主城區向南已經逼近秦嶺控制帶。“西安城市往南走已經沒有很多空間了。”西安市發改委副主任楊治説。

2012年,西安啟動“渭北工業區”(含高陵裝備工業組團、閻良航空工業組團、臨潼現代工業組團)建設。經過多年發展,2022年,渭北區域實現規上工業總産值1400多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的16%左右。同時,西鹹新區五個新城中,有三個(秦漢新城、涇河新城、空港新城)佈局在渭河北岸,但整個城市“南重北輕”的特點依然明顯,西安“北跨”片區人口、生産總值佔全市比重約為9.6%、9.1%。

2022年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規劃範圍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鹹新區),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三市部分區縣,以及楊淩示範區。西安以外的三市都在渭河北岸,“北跨”成為西安都市圈發展的必然要求,推進“北跨”的“時”與“勢”逐步成熟。

楊治表示,“北跨”不是簡單的“跨過渭河”,而是對整座城市的通盤考慮,使“北跨”區域和渭河南岸的老城區形成有機協同發展,形成城市整體向北發展,引導全市的經濟要素、人口有序地向北形成新的集聚,為城市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對於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西安來説,2023年被認為是又一個元年——全面“北跨”發展元年。2023年2月,西安市推進“北跨”發展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經開區舉行,正式吹響了西安市“北跨”發展的衝鋒號。

據介紹,此次推進“北跨”發展集中開工的項目有150 個,總投資1324.63億元。其中,先進製造業項目42個。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促進區域融合發展,疏解中心城區功能,推進基礎設施完善和産業延伸,為西安建設更高能級的國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擁河發展

西安“北跨”並不突然。2018年制定的《大西安2050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中首次提出:實施“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空間戰略,實現跨渭河發展,打造渭河世界級濱水景觀帶,形成大西安發展的強勁驅動力。“西安市‘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和《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均提出實施“北跨”發展戰略,推動形成渭河南北呼應、交通貫通成網、業態融合互補、渭河成為城中河的擁河發展模式。

作為國家重點佈局的工業基地和老牌工業城市,西安市近年積極推進先進製造業強市工作。2023年,西安三次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分別為2.71%、34.53%、62.77%,全年製造業增加值2321.80億元,比上年增長8.4%。

2022年,以閻良區、航空基地為主體的西安市航空集群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2023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車産量98.38萬輛、增長25.9%。西安生産的快閃記憶體晶片、單晶組件市場佔有率全球排名第一。西安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渭北已經有一定的製造業基礎,區域空間廣闊,基礎條件優越,是西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優化格局、提升能級的最大潛力空間。”西安市發改委規劃處處長劉驥説,“西安的GDP已邁進萬億級大關,西安‘北跨’戰略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打造先進製造業新高地,‘北跨’區域將成為有效支撐西安下一個萬億級經濟體量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目前,西安市渭北區域已分佈有若干工業園區,聚集了中國石油長慶分公司、陜汽集團、陜鋼集團、隆基樂葉光伏、崑崙銀行等100余家企業的總部和區域總部,形成汽車、航空航太、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産業集群,渭北工業大走廊已經有了基本輪廓。

西安市提出,到2025年“北跨”區域實現經濟總量較2020年增長50%,將渭河兩岸和渭北區域打造成為交通高效便捷、生態宜居宜業、功能配套齊全、充滿創新活力的産城融合現代新城和新型城鎮化的西安典範。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機電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小龍説:“構建渭河南北呼應的擁河發展格局”讓他聯想到,杭州從“西湖時代”到“錢塘江時代”再到“擁江發展”,成都從錦江時代的“兩江環抱”到龍泉山時代的“一山連兩翼”。楊小龍認為,西安長期是以城墻內為核心、單核發展的城市形態,“北跨”發展推動城市發展形態從單中心向多中心、多組團轉變,既能減輕因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壓力,也能推動形成更多經濟增長點。

為實現“北跨”發展戰略目標,西安將重點從構建“北跨”發展空間新格局、構建“北跨”高品質現代産業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八個方面系統推進。對於“北跨”發展戰略,社會各界充滿期待。長期以來,渭北地區因職住不平衡,軌道交通覆蓋不足,機動化通勤比例較高;加之渭河南北區域,東西向貫通的交通幹道尚未形成,路網無法協調發揮作用,跨河通道沒有有效利用,導致渭北地區城市道路通達性不高,制約了片區的發展。

為推進“北跨”發展,西安市啟動北辰大道北延伸等項目,加快地鐵10號線等路網建設,著力打造軌道上的“北跨”區域網路。2024年4月,在西安地鐵10號線渭河公軌合建橋施工現場,本刊記者看到,已合龍的大橋猶如一條巨龍飛架兩岸,形成了一個超大型的立體工地,各項設施建設一派繁忙。該橋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座公軌兩用橋,橋梁主跨300米,全橋一聯9跨,聯長1412米。這一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拉近高陵區與西安主城區的時空距離,讓作為西安外緣的高陵融入西安半小時經濟圈。

“隨著渭河從自然形成的生態廊道成為西安的城中河,西安將從‘圍城’發展轉變為‘擁河’發展,生態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説,“西安擁有秦嶺、渭河兩條生態廊道,構築了獨具西安特色的‘南山北水’城市格局,這在北方城市中很難得。‘北跨’發展使西安的‘山水文章’更加值得期待。”

過去,渭河北岸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就是水源,而正在加速建設的引漢濟渭工程,將從根本上改變渭北區域的水資源條件。陜西渭河生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友成表示,將以西安“北跨”發展為契機,把渭河打造成一條最美城中河,讓城市有山有水有靈氣。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渭河安瀾,西安北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