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從“小試管”到“大車間” 實驗室激活濱海新區發展新動能

提到企業,人們往往首先聯想到的是機器設備。可在我國北方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天津濱海新區,越來越多企業正將由精密儀器和實驗試劑組成的實驗室,打造成為高品質發展新“名片”。

位於天津濱海高新區的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外景(3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發展“必選項”

前不久,物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達成戰略合作。該公司負責人張崇煒説,公司在濱海新區設立了技術中心,與超算中心合作有助於在數字技術助力油氣資源開採方面實現新突破。

不只是物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濱海新區,越來越多企業在這裡建立研發中心或與相關研發機構合作,打造自己的創新産品,奔向高品質發展新路。

去年7月,聯合利華旗下高端衣物洗護品牌在濱海新區旗下天津港保稅區設立亞洲研發中心。該品牌美國總裁克萊門斯·赫爾曼表示:“新成立的亞洲研發中心更加表明,我們致力於在中國這個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市場中促進本地化創新,並通過定制化的産品更好地滿足中國本土消費者的需求。”

萊爾德、緯湃科技、霍尼韋爾……類似這樣的外企研發中心,在濱海新區已有28家。

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僅5年,具備了提供部分氣象觀測數據服務能力。“企業的核心技術來自創新、新市場來自創新,這些都離不開實驗室中的探索。”公司負責人李峰輝道出了眾多企業的心聲。

這些年,濱海新區高標準建設信創、細胞生態、合成生物學等海河實驗室,獲批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3家國家級創新中心、3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被授予國家級創新驅動示範區稱號。

濱海新區科技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區有全國重點實驗室、産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超570家,位居國家級新區前列。

創新策源地

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科研工作人員在實驗中(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今年初,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一代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突破,與高校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不依賴脫氨酶的鹼基編輯器,為生物醫藥等領域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工具。

花開百朵,朵朵芬芳。近年來,從濱海新區實驗室走出來的創新越來越多:人工心臟“火箭心”、從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全合成……

3月22日,科研人員在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的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內準備實驗。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作為創新的“領頭羊”,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2021年11月16日在濱海新區揭牌,圍繞細胞生態與免疫、細胞生態失衡與重大疾病等方向開展攻堅,形成了一批原創性、突破性的重大創新成果。

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前沿技術中心不久前揭牌。作為實驗室的開放平臺之一,前沿技術中心設有十個分中心,並配備一系列國際一流尖端設備。前沿技術中心主任王洪表示,中心將充分發揮前沿特色技術優勢,緊密圍繞細胞及血液生態系統的研究和轉化,助力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成為我國細胞基因醫藥産業的策源地。

天津市科技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濱海新區技術合同成交858項,同比增長12.5%;成交額170.4億元,同比增長15.8%。

依託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勢,如今濱海新區科研機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濱海新區科技局局長劉朱岩説:“我們要把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製造研發優勢結合起來,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共同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經濟“發動機”

實驗室裏的一系列創新及成果轉化已然成為濱海新區新時期發展的引擎。

企業大幅節約成本。不久前,信創海河實驗室與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天津南大通用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展開聯合攻關,解決上層應用與數據庫的適配問題。“預計能節約60%的適配研發投入。”天地偉業總工辦項目總監韓麗麗説。

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科研工作人員記錄實驗數據(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行業開啟轉型新路徑。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技術開發、技術許可、技術轉讓、對外投資等方式達成企業合作260余項,合同交易額10.24億元,影響産業規模約700億元,推動我國化工、材料、醫藥、食品等一系列産業升級與綠色轉型。

新的産業集群正在孕育。2021年9月,京津冀特色“細胞谷”試驗區率先在濱海新區旗下濱海高新區掛牌。同年,由濱海新區打造的“天津市細胞産業創新型産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級創新型産業集群。

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無人機照片,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各行各業的生態發生改變。2022年華為與天津港集團等單位合作創立智慧港口全球創新實驗室。如今,孕育於此的多項創新應用於天津港的“智慧零碳”碼頭。

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彪説,通過物聯網、衛星、5G、人工智慧等技術連通“人、車、箱、船、機、場”後,裝卸作業時間比人工裝卸減少26.2%,遠洋幹線船舶在泊船時效率提升2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從“小試管”到“大車間” 實驗室激活濱海新區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