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探尋發展機遇 深化交流合作

4月21日,“機遇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陜西內蒙古行”中蒙媒體聯合採訪活動啟動。來自蒙古通訊社、國家公眾廣播電視臺、今日報等蒙方媒體和光明日報、參考消息、環球時報、陜西日報等中方媒體的40余名記者組成採訪團,于22日至25日在陜西開展採訪活動。

在4天的參觀訪問中,中蒙聯合採訪團近距離感受陜西現代化發展的強勁脈動,用真誠的交流搭建友誼橋梁,以新聞為媒拓寬中蒙交流合作之路。

目睹

城市經濟高品質發展

綠色與開放共融、生態與産業共用,西安浐灞國際港務區走在高品質發展的康莊大道上。

陜西之行的第一天,中蒙聯合採訪團來到位於浐灞國際港務區的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剛下大巴車,幾個巨大的油罐映入眼簾,引起採訪團成員一陣驚嘆。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歷史悠久,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集農業種植、糧油食品和預製菜品加工、物流運輸、連鎖經營等於一體的跨國全産業鏈民營集團公司。

經過該公司油脂加工中心,廠區後方的貨車正將從哈薩克運來的原料卸下。

集團副總經理劉東萌介紹,公司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探索糧食安全供應鏈新模式,不僅實現了原料種植的跨國佈局,還建立了優質糧食訂單種植基地,成為中國糧食企業“走出去”的有益借鑒。

來到集團健康文化體驗園,採訪團成員品嘗甑糕、觀賞面花、體驗抻面。

蒙古國TV8電視臺導演孟赫額爾德尼説:“原來biangbiang面的名字是擬聲詞,要把面抻成又長又均勻的一條,真是一個技術活。”

作為港口功能區重點項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為構建面向“一帶一路”現代物流體系和深化中亞經貿人文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登上國際港站綜合營業大廳二層,採訪團成員紛紛向外望去,只見龍門起重機正在將一個個擺放整齊的集裝箱搬運裝車,中歐班列長安號就從這裡出發。

“我到過中國很多沿海港口,這是第一次來到陸路口岸。”蒙古國記協秘書長烏幹巴雅爾表示,“在‘口岸復興政策’的實施下,我們正在積極擴建與中國對應的口岸。前段時間,中國政府援建我國的扎門烏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式啟用,極大提升了口岸客貨通關能力。早期,蒙古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希望今後我國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建設中。”

採訪團來到西安奧體中心時,2024年世界泳聯跳水世界盃總決賽剛剛落幕。

在了解了我國全運會的發展歷程、陜西舉辦第十四屆全運會和殘特奧會的歷程後,採訪團進入主體育場內部參觀。場館內現代化的體育設施、一排排藍黃相間的座位、潔凈美觀的環境,給遠道而來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感受

歷史文化傳承保護

除了現代感,西安這座獨具魅力的城市還擁有厚重、鮮明的歷史文化氣息。它穿越千年,貫通中華文明的脈絡。

身著蒙古袍的每日報記者敖特根圖雅在採訪團中非常吸睛。她表示,很想試一下中國傳統的唐風漢韻服飾。來到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來往穿梭的遊人大大滿足了她的觀賞欲,還有兩位蒙古國記者親身體驗了漢服和粧造。

蒙古國焦點網記者娜木恩扎雅説:“今天能夠體驗中國的大唐服裝和粧容,我非常興奮。穿服裝之前一直在擔心,如此華麗的衣服會不會不適合我,現在看著特別滿意。”

晚飯間,一陣小雨為接下來的城市漫步帶來絲絲涼爽。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這條集文化、科技、創意、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文化商業街區,蒙古國記者唱起了《烏蘭巴托的夜》,展示豪邁的蒙古風情。

4月23日一大早,中蒙聯合採訪團開始了參訪文博旅遊勝地的行程。

他們在易俗社文化街區的“兩館一台”裏領略非遺秦腔的藝術魅力,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仔細聆聽,細細觀察,欣賞珍貴文物;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觀看享譽世界的兵馬俑,一睹文物保護修復的過程。

蒙古國今日新聞網記者策博勒瑪感慨萬千:“文化是每個國家和民族最寶貴的東西,中國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裏,我見識到秦腔戲曲藝術的萌芽、誕生和發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仿佛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在眼前,而且各種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這背後離不開政府和全社會對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和行動,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非常可貴的。”

站在西安城墻上四望,歷史古建與現代建築相映生輝,腳下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在此碰撞、融合。蒙古國蘇力德電視臺記者、總製片人寶勒日其木格縱情歌唱《鴻雁》,引來小朋友圍觀。

“中國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以文促旅,將成果運用到旅遊發展中。人們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時也把這種精神力量轉換成為發展動力。從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中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幸福。”寶勒日其木格説。

探索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行程過半,中蒙聯合採訪團來到我國著名農科城楊淩。楊淩因農而興、以農興城,是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在楊淩智慧農業示範園,採訪團分別參觀了智慧雲控制中心、智慧溫室大棚與自動化植物工廠。自動控溫控濕、超大跨度大棚、AGV戶外無人運輸系統……處處體現出科技感和智慧化。講解員穆媛妹和鄭飛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

來到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展廳裏展示著楊淩承擔的國家使命以及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成效、種業發展、農業國際合作等情況。蒙古國國家公眾廣播電視臺記者索倫嘎開始錄製新聞,通過鏡頭展示旱區農業發展的“中國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是農業的命脈。為解決旱區節水農業發展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節水農業方面的整體優勢組建的中國旱區節水農業研究院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科技成果。蒙古國記者結合蒙古國的地理條件,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任小龍和許景輝詢問了許多關於旱地水肥利用、節能灌溉的知識和技術。

“陜西在農業方面開展了多年研究,並將成果投入運用,造福人民。這為我們改善農業生産提供了有益借鑒。”烏幹巴雅爾説,他對無土栽培技術的原理和運用非常感興趣,技術革新讓作物生長環境不受傳統耕種方式的限制,空間利用效率大大提高,運維成本顯著降低,很值得推廣。

體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從鴻蒙初辟到燈火璀璨,能源變革是文明進步的助推劑。如今,世界能源結構正加速向低碳、零碳、負碳方向演變。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終聚焦清潔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從專注單晶技術到引領光伏行業發展,以綠色能源科技為弦,奏響綠色零碳未來和音。

在隆基智慧能源展館裏,採訪團觸及能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縱覽光伏行業變革。策博勒瑪表示,蒙古國電力缺口大,需要加大電力投入。隆基綠能是全球規模最大和技術領先的光伏製造企業,利用太陽能發電,值得關注和學習。

中蒙聯合採訪團最後一站來到秦嶺國家植物園。截至目前,園區活植物引種記錄204科1161屬6512種,初步建成“一河兩場三湖四館六區三十園”,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範基地。

跟隨講解員嚴亞娜的腳步,採訪團參觀了科普館和標本館,隨後來到秦巴園元始臺。向北極目遠眺,一馬平川的關中大地盡收眼底。身處“天然氧吧”,大家大口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花園溝空中花廊裏,月季花、杜鵑花開得爛漫,引得採訪團成員在花叢間流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1年起,蒙古國開展種植10億棵樹行動,蒙古國世紀報記者奧雲感慨:“一定要重視生態保護,多植樹造林,發展綠色能源,保衛我們的美好家園。”

步履匆匆,陜西之行結束,中蒙聯合採訪團成員意猶未盡。“陜西之行非常圓滿,我們採訪團的成員都説收穫很大。我們見識了現代與傳統、文化與科技結合的魅力十足的陜西。陜西的發展成就非常了不起!”烏幹巴雅爾説,“接下來一個月,我國媒體會有大量關於這次蒙中聯合採訪行的報道,從城市建設、文旅融合、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讓我國民眾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探尋發展機遇 深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