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開 詩意芬芳
4月的北京法源寺,丁香綻放,馥鬱芬芳。一場詩歌的盛會,同樣馨香遠播。
4月17日至21日,北京西城區“致敬巨匠 百年詩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詩會系列活動舉行,丁香詩歌創作基地揭牌、發佈西城詩旅路線、面向全球徵集優秀華語詩歌作品、舉辦丁香詩歌文化沙龍、開設丁香文化市集……來自國內外的著名詩人以及詩歌愛好者匯聚一堂,共用詩歌的美好。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首次到訪中國,徐志摩、林徽因代表北平新月社陪同泰戈爾到法源寺賞丁香、瞻古剎、話詩詞,在丁香花下娓娓而談,成就一段佳話。
“那麼多的花朵,/那樣的光芒、芳香和歌曲”。百年前,泰戈爾用優美的詩歌來稱頌法源寺丁香詩會。當年的溫馨一幕,在大家的回憶中歷歷如昨。“時間的腳步令人感慨,詩歌留下的美好永遠新鮮,而且年代越久,味道越醇香。”在《中華詩詞》主編高昌看來,不一定人人當詩人,但大家都可以分享詩的光芒與芳香,分享東西詩歌之精髓。
評論家陳仲義專門從書櫃裏找出了自己五六十年前手抄的泰戈爾詩歌活頁,泛黃的紙張,褪色的字跡,激活了大家的詩歌“記憶”,許多人不禁回憶起當年整本整本抄詩、大段大段背詩的情景。
泰戈爾的詩歌自二十世紀初被翻譯成中文,此後新版本不斷涌現。“這是一個詩人旺盛生命力的體現。”譯者王欽剛表示,他是一名金融從業者,2017年以來翻譯出版了泰戈爾的《飛鳥集》《新月集》《園丁集》和《流螢集》。他從初中開始喜歡詩歌,忙碌的工作讓他一度遠離了曾經的夢想,不惑之年又在詩歌中找到心靈的港灣,“通過翻譯,詩歌使我們跨越時空,與作者的心靈息息相通,這是一種無比美妙的體驗”。
跨越百年,詩意長存。開幕式上,嘉賓朗誦了泰戈爾《吉檀迦利》第十二章、徐志摩《石虎衚同7號》、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名篇,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8所高校的學生身著漢服唐裝,以詩朗誦和民樂表演的方式,演繹著一首首校園詩人的新作。
新作《春雪日索句》的作者楊心蕊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才社,“説文解字中‘才’指草木之初,《滄浪詩話》有言,‘詩有別才,非關書也’,取二者之意,我們給詩社取名才社。”楊心蕊説,“在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來到法源寺,吟誦先人的詩歌,是一種今人不見古時月,古月依舊照今人的獨特體驗。”
復旦詩社成立於1981年,40多年來,走出了許德民、陳先發、肖水、洛盞等一大批優秀詩人,至今仍呈現蓬勃的生命力,100多名社員來自全校各個院係,寫詩、品詩,一首首詩歌點亮了莘莘學子的青春歲月。2011年設立光華詩歌獎,每年面向全球用漢語創作新詩的大學生徵稿。“最多時一年有上千份來稿,我們感受到了大家對詩歌創作的熱情。”復旦詩社現任社長、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車信昱説,“好的作品可以激發作者和讀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快節奏的時代,人們是否還能沉下心來寫詩、讀詩?人工智慧興起,詩歌創作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
近年來,一些網際網路平臺涌現出一股寫詩的熱潮,其中不乏優秀作品。為適應時代的變化,2024年全新改版的《詩刊》雜誌開設了“數字詩界”欄目,大力推介網際網路平臺的優秀作品。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認為,新時代詩歌創作,既要繼承優秀傳統,又要與現代性相結合。詩人應該處理好自我與所處時代的關係,筆下既要有個體的生命體驗,也要通過書寫來見證時代。
來自俄羅斯的青年女詩人唐曦蘭講起一個故事,在學習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時,老師足足講了兩節課,“這就是詩歌的魅力,中文的魅力”。
“詩歌讓我們凝聚在一起。”丁香詩會上,人們用漢語、英語、印度語、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深情吟誦起一首首詩歌,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距離。
以花為約,以詩會友。西城區委書記孫碩表示,丁香詩會旨在搭建一個世界各國詩歌文化、文明互鑒的平臺,展現海納百川的文化氣象,推進人類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丁香花開 詩意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