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

托幼改“托老”關鍵看服務(縱橫)

摘要:托幼改“托老”的探索,契合了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資源配置。

托幼改“托老”的探索,契合了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資源配置。

為了解決“一老一小”照護難題,廣東深圳、山西太原等城市開始試點“老幼共托”一體化模式,讓老幼兩代人共用服務;山東濟寧等地的一些幼兒園,也做起養老服務,不少幼教老師加入其中。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群眾高度關注“一老一小”的問題。多地推進托幼改“托老”的創新實踐,值得參考借鑒。

應當看到,“一老一小”的相關配套設施仍有待完善。一方面,我國在園幼兒人數出現下降,幼兒園面臨招生難、空教室多等問題。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據統計,我國目前需要的護理型床位數量為650萬張左右,存在一定缺口。正因如此,托幼改“托老”的探索,契合了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資源配置。

托幼和“托老”,涉及的人群不同,但提供的服務有相似之處。比如,幼兒園開在社區周圍,以就近、方便為原則,居家養老服務亦如此;再如,小朋友需要照看、陪伴、輔助餐食等,居家養老服務的功能也大同小異。從現實條件來看,幼兒園具備一定的場地優勢和人員優勢,延伸提供養老服務具備相應基礎。實際上,幼兒園嘗試從托幼到“托老”,不僅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也提升了自身效益、拓展了發展空間。

托幼變“托老”,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也面臨不小挑戰。從硬體方面來看,幼兒適合的教室、衛生間、餐廳等功能區,不一定適合老年人,因而需要重新規劃設計,進行必要的適老化改造。從軟體方面來看,托幼變“托老”之後,相關從業者需要轉變觀念,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對於一所幼兒園來説,要想真正實現從托幼功能到“托老”功能的轉變,難以一蹴而就,必須統籌兼顧、精細操作,下一番真功夫。堅持長期付出,以專業的態度和方式推進,才能以優質服務提升群眾的獲得感。

眼下,托幼變“托老”的探索剛起步,還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持續優化方式方法。著眼未來,集聚眾智、匯聚眾力,因地制宜優化養老服務,就能助力養老市場多元化發展,更好造福銀發族。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托幼改“托老”關鍵看服務(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