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絲路寶庫 繁採揚華

夜晚的吐魯番博物館,燈火通明,遊客如織。上百名來自國內各大高校的碩博研究生體驗著博物館“奇妙夜”。

最早的假肢,構造科學、實用方便;最早的葡萄藤,藤上至今留有5個芽節;唐代仕女,粧容精緻、服飾華麗;彩繪泥塑馬,雍容健碩、威武霸氣……

“吐魯番出土的文物很生動,有很多反映市井生活的文物實物。看到它們,就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年代的生活場景。”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宋珂欣是第一次來吐魯番市,“以前我是通過文獻資料了解吐魯番的文物,這次近距離觀察,感覺文物一下子就‘活’了。”

參觀完展廳中的文物,學生們又跟隨講解員來到手工制陶、土布印花等項目體驗區,感受古代居民生産生活場景。

和4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0多名碩博研究生一樣,宋珂欣此次前來參加4月13日在吐魯番舉辦的“繁採揚華——首屆吐魯番學研究生論壇”,一方面是為展示論文研究內容,另一方面就是實地探訪吐魯番的文物和遺址。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吐魯番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中西文化在此交匯,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吐魯番學是對這些豐富文化遺産進行研究的交叉學科。百年來,它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學者,在國際學術界備受關注。“舉辦吐魯番學論壇,就是希望通過對吐魯番學進行深入研究,把吐魯番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一一解讀出來,最終將它們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説。

説到吐魯番的文化遺産,很多人首先會想到交河故城遺址。

據《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號交河。”交河城最初是古代西域車師人的政治中心,張騫“鑿空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後,交河城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西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西元前48年,在交河城設戊己校尉。魏晉時期,前涼政權在吐魯番設立高昌郡。西元640年,唐朝平定麹氏高昌後,交河成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所在地。14世紀,黑的兒火者攻陷交河、高昌,交河城逐漸衰落並最終成為廢墟。

“夜遊交河”是吐魯番市近幾年打造的旅遊項目,遊客們可夜遊故城,並在大佛寺前聆聽原生態音樂表演。借著路邊昏黃的燈光,遊客席地而坐。維吾爾族大叔彈奏著薩它爾緩緩走來,僧侶裝扮的演員伴隨著空靈的樂曲,穿行于大佛寺前……

吐魯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長王建東説:“這個節目將文化遺産與傳統音樂結合,讓遊客在靜謐夜間感受交河故城的歷史底蘊。”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遺址是吐魯番另一個遊客打卡熱點。

該遺址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北約40公里的火焰山峽谷中,洞窟散佈在河谷西岸的斷崖上,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2個。

洞窟內佛像和壁畫,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這裡是高昌回鶻國的王家寺院,新疆博物館文創産品‘小智’和‘小慧’的原型,就取自20窟王子和公主的壁畫形象。”工作人員介紹,這座千佛洞經歷了南北朝、唐、五代、宋、元,在長達700年的漫長歲月中,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

“柏孜克裏克石窟壁畫所呈現出的多元文化特點,充分表明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的地區,也反映出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陳愛峰説。

沿著葡萄溝以西,驅車約4公里,就來到西旁景教寺院遺址。該遺址今年1月底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遺址建築主要分佈于一座山崗的頂部。上山的路坡度較大,沿途均為鬆散的砂土。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博士高肖肖介紹,山崗頂部有時颳風,部分寺院建築已用塑膠布覆蓋。“崗頂由3棟東西向建築和附屬建築組成,除了景教儀式建築,還包括廚房、酒窖、寢室等生活設施。”目前,該遺址的考古發掘反映出景教中國化等多種文明交流互鑒的景象,“今年秋季,我們將繼續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吐魯番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勇介紹,目前,吐魯番文物系統已初步形成一支涵蓋保護、修復、考古、研究等領域的綜合性人才隊伍,“下個月,交河故城五期保護工程將啟動。”下一階段,吐魯番將推進西旁景教寺院遺址本體保護及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吐魯番郡王墓壁畫數字化保護等項目啟動實施,加快推動吐魯番文物考古標本庫房建設項目、交河故城遺址數字展示及保護提升項目、西旁景教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等3個項目落地實施。

“我們將不斷深挖吐魯番文物和遺跡背後的文化價值,持續豐富吐魯番的文化內涵。力爭向世界講好中國新疆故事、吐魯番故事,展現火洲文化的魅力風采。”張勇説。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絲路寶庫 繁採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