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讓紅色精神植於心踐于行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講的黨史故事,就與這句話有關……”3月27日,綏德縣疏屬山下的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裏,由當地學生擔任的“小小講解員”正在向研學團講述黨史,童音清脆卻鏗鏘有力。
2021年9月1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共綏德地委舊址,仔細察看舊址佈局和部分復原場景,參觀有關專題展陳。他指出,回顧這段厚重的革命歷史,老一輩革命家堅持“黨的利益在第一位”,堅持“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堅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有著重大教育意義。
殷殷囑託猶在耳畔。在春意融融的陜北大地,一句句紅色誓言、一個個紅色故事,寫進了黨課的教材裏,也寫進了黨員幹部的筆記裏。無數人從全國各地奔赴中共綏德地委舊址,重溫紅色記憶,感受紅色革命傳統,汲取奮進力量。
挖掘資源 為紅色教育注入動能
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展廳裏,有兩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
馬航每次來展廳看到這些話語,都感到心潮澎湃。他曾是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志願講解員,現任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宣教科科長。為了進一步挖掘綏德的紅色歷史,近年來,馬航和同事們收集了《解放日報》《邊區群眾報》《大眾報》《抗戰報》等近十家報紙關於中共綏德地委的報道,系統梳理了中共綏德地委的歷史脈絡,編印出版了《綏德分區史》等書籍。
面對殘缺不全的資料,黨史研究人員像收集拼圖一樣,夜以繼日地整理,細緻入微地研究,力圖還原這段歷史。
“黨史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才能書寫好黨的紅色‘家譜’,才能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寶貴經驗,更好地服務當下和未來,發揮黨史部門資政育人的作用。”馬航説。
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辦公區二樓會議室內,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討論黨史研究書籍的整理編纂工作。
“綏德是一片紅色熱土。在這裡戰鬥過、生活過、工作過的革命先輩很多。”綏德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副館長、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負責人王暉説,“近年來,我們發佈文物徵集公告,多方聯繫革命先輩的後人,進行口述資料整理,不斷豐富展陳內容、還原歷史場景。”
王暉回憶,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聯繫到一位《抗戰報》記者的子女,立即對接整理口述資料,記錄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還有一位三五九旅戰士的後人,從深圳一路開車過來尋訪父輩足跡,帶來了大量珍貴的老照片。
“黨史研究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我們的研究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援,因此我們更要做好研究工作,回饋社會。”王暉説。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了讓紅色資源惠及更多人,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工作人員創作了紅色陜北説書、快板、民歌,還將重新排演綏德分區文工團的紅色劇本,以更生動、多樣的形式向群眾展示黨史研究成果。
如今,一冊冊回憶錄、一張張黑白照片、一份份珍貴手稿,在黨史研究人員的努力下,變成了《革命代號——血與火的記憶》《綏人榮光——墨寶飄香名州》等學術成果,成為校園、企業、社區進行紅色教育的重要史料。
結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王暉馬不停蹄地趕往即將開放的綏德革命紀念館,與團隊溝通布展工作。作為榆林首個大型綜合性紀念場館,綏德革命紀念館是綏德“一館五址”和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總體佈局的核心項目。
“新館系統展示了我們近年來收集整理的大量珍貴史料,建成後可同時接待幾百人參觀學習。”王暉説,“這將更好地向遊客展示綏德從中國共産黨成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8年間走過的光輝革命歷程。”
創新形式 讓紅色故事入腦入心
3月27日,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院子裏,“紅領巾”們有序走進一孔孔窯洞。一雙雙清澈的眼睛好奇地看著歷史復原場景,大家認真聆聽紅色故事。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這句話尤為打動人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小小講解員”、綏德縣逸夫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武子怡正動情講解。
學生們仔細聽著,神情專注,時而點頭,時而提出問題。
“我非常喜歡紅色故事與歷史,看到網上招募‘小小講解員’,就趕緊報名了。”武子怡説,“每次為大家講解,我都很有成就感,同時也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體會到了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這些讓我變得更加自信、勇敢。”
“以前對這裡的了解並不深,現在在孩子的帶動下,我們全家都開始學習和了解這段革命歷史。”武子怡的母親錢金香説。
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聽眾,錢金香如今也成了中共綏德地委黨史故事的“民間宣講員”,常常向親朋好友講起這裡,並邀請大家來參觀。
王暉介紹,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已經連續三年舉辦“小小講解員志願者”培訓活動,組織開展“紅色故事我來講”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宣講紅色歷史活動中厚植愛國情懷、砥礪強國之志。他們通過紅色歷史進校園、進景區等“五進”活動,在城區45所中小學陸續開展講解活動。
“吃水不忘打井人,艱苦奮鬥光榮傳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全心全意為人民……”
在綏德縣疏屬山上三五九旅和綏德警備司令部舊址,綏德説書藝人苗永麟坐在高板凳上,手抱三弦、腿綁甩板,正在表演以綏德紅色歷史為主題的陜北説書。前來圍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人群中不時傳來陣陣掌聲。
“以陜北説書的方式宣講,我還是第一次聽。”遊客馬翔説,“陜北説書唱詞生動、注重押韻、朗朗上口,融入了紅色歷史,便於記憶,也能讓革命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王暉介紹,他們還通過觀看紅色電影、寄語墻等方式,讓遊客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歷史文化,同時,以“雲”課堂、“雲”展覽等方式讓遊客足不出戶便可全方位地了解與感受綏德紅色歷史文化。
“下一步,我們計劃面向社會招募‘紅色故事我來講’志願講解員,讓更多人成為紅色故事的知曉者、傳播者,讓紅色故事走出綏德,走向全國,用紅色文化影響、塑造一代代人。”王暉説。
傳承精神 把“紅色種子”播撒心間
3月27日,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迎來了一批批參觀者。
胸前的紅領巾隨風飄揚,學生們昂首挺胸、神采奕奕,認真聽講解。光輝的革命歷史如一粒粒“紅色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間。
“保家衛國,踴躍參軍。”在老師的領讀下,童聲從場景復原教室中傳出,在小院裏回蕩。
“今天的參觀和學習讓我收穫很大。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在窯洞前,綏德縣第二小學四年級學生胡博雅在筆電上寫下自己的心得。
“紅色種子”不斷生根發芽。
“學校每年都會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相信學生們在這裡參觀學習後,會受到老一輩革命家精神的激勵,從而奮發向上,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第一次來到中共綏德地委舊址,綏德縣第二小學學生輔導員高艷妮與學生們一樣激動不已。
“我們開展‘小小講解員’活動,就是想以更生動的方式為學生們講解黨史,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王暉説。
如今,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工作人員充分發揮舊址革命教育、文化研究、歷史傳承三大功能,全力打造紅色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和傳播地。
當日下午,一群共青團員來到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參觀學習。在舊址的小院裏,一堂生動的黨課開始了。
課堂上,革命先輩的感人故事化作“紅色火焰”,在青年學生的心中熊熊燃燒。
“我們把紅色教育融入共青團的工作中,組織青年學生來到這裡,緬懷英雄,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向上向善的力量,讓紅色精神在青年身上閃耀。”共青團榆陽區委副書記辛詩苑説。
2023年,中共綏德地委舊址接待各類考察調研組、紅色教育培訓班、紅色研學團隊、觀光旅遊團超過15萬人次,有1200多個研學團隊來訪研學、上萬名遊客留下真摯的心得寄語。
這些數字,成為這堂“講述不完”的紅色黨課最真實的反饋和最溫情的迴響。
紅色故事永流傳。
近年來,綏德縣一直致力於紅色歷史文化的發掘、傳承與弘揚,先後建成綏德師範舊址、三五九旅和綏德警備司令部舊址、郝家橋舊址、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將紅色歷史與旅遊、教育、農業、文化深度融合,不斷探索更好的表達形式。
又是一年春好時,中共綏德地委舊址院裏的兩棵大槐樹新綠復萌,迎接著遠近來客,見證著新老朋友帶著憧憬而來、心懷崇敬而去。
這片紅色沃土,正洋溢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中共綏德地委舊址:讓紅色精神植於心踐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