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項首創技術的背後
4月12日,是來自貴陽市的李女士“重獲新生”的日子。
不久前,李女士在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接受了世界首例預製胯骨-牙齦-種植牙複合體下頜骨缺損修復術。4月12日,她回醫院復查,結果顯示恢復良好。這宣告她正式回歸正常生活。
“9年前,李女士因下頜骨成釉細胞瘤來醫院就診。該腫瘤是一種牙源性良性腫瘤,已對患者頜骨造成了大面積侵蝕。當時,我們為她切除了部分下頜骨及牙齒。去年,李女士腫瘤復發,再次前來就診。”主刀醫生、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頜面腫瘤科主任魏建華説。
9年來,李女士由於部分下頜骨及牙齒缺損,工作、生活受到不小的困擾。這次求診,她希望在切除腫瘤的同時,能夠把面部缺損一併修復。
“按照傳統治療方法,需要進行切除腫瘤、修復骨缺損、拆除鈦板、牙齦成型、前庭溝成型、牙齒種植、修復牙冠等多次手術,耗時1年至2年。”魏建華説。
為了提高手術精確度,縮短治療週期,減少患者痛苦,經過多次會診,魏建華團隊給出了顛覆性的兩期手術方案:一期方案為完成腫瘤切除的同時,在患者胯骨上“種牙”。二期方案為把移植骨和“種”出來的牙齒整體移植到口腔缺損部位,完成修復。
“感恩魏大夫和他的團隊,是他的精湛醫術讓我回歸正常生活。”李女士説。
治愈李女士,正是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頜面腫瘤科團隊勠力攻關技術、造福患者的一個縮影。10年來,魏建華和他的同事在國際、國內首創5項技術,先後成功實施巨舌症、頜面部巨大脈管畸形等疑難病例救治,為一批複雜頜面部缺損患者“造臉塑顏”,讓他們重獲自信、重返社會。
“我于2003年博士畢業後,進入當時的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頜面外科工作。科室前輩熱愛臨床、聚力攻關疑難雜症的精神對我影響至今。”魏建華説,“醫院趙銥民院士提出,醫生分‘會、好、精、神、絕’5個級別。我們團隊就是朝著‘絕’而努力。”
魏建華介紹,為了加快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每週三早上,科室成員集體學習頜面腫瘤、頜面重建學科前沿進展;每週五開展複雜疑難病例討論、診療點評;每半個月邀請老專家、老前輩對科室的疑難重症病例治療“找茬”——進行專業評價,尋找不足,總結經驗,幫助年輕人成長。
魏建華團隊還與醫院數字化口腔醫學中心及兄弟單位——西京醫院、唐都醫院相關科室聯合組成多學科診療團隊,遇到疑難重症時集體攻關。
“以李女士為例,我們在術前與醫院數字化口腔醫學中心合作,借助數字化技術設計排列種植牙,再匹配出合適的虛擬骨,運用3D列印技術完成手術導板製作。這為我們後續手術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基礎。”魏建華説。
第一次手術,魏建華團隊先為李女士行腫瘤刮治手術,減緩腫瘤進展速度,並在其胯骨上找到合適的移植骨,打上種植釘,再從患者上腭取黏膜作為牙齦組織覆蓋到種植釘上,最後進行縫合,把種植釘“埋”在皮下。
“種植釘在相對無菌的環境下癒合良好,經過3個月的‘生長’,與胯骨完全結合,並形成了類似牙齦的結構。”魏建華説。
第二次手術時,團隊就像把大樹連同土壤一塊移植一樣,將在胯骨上種出來的“牙齒”——預製胯骨-牙齦-種植牙複合體整體移植到患者頜骨缺損處,並戴上牙冠,不僅一次性恢復了患者面形,還解決了牙種植問題,讓原本1年以上的治療週期縮短至3個多月。
像這樣“移花接木”般的創新術式不是孤例,2023年,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頜面腫瘤科共完成手術2300余臺,其中複雜頜面修復、重建手術500余臺,位居全國第一梯隊。
“去年,我們完成了世界首例頜面部巨大脈管畸形導致半側頜面部面容損毀的修復重建,幫助患者李先生‘卸下’了3.5公斤重的面部腫塊,消除了困擾他多年的煩惱。”魏建華説。
據介紹,李先生左面部自幼有紅色“胎記”。隨著年齡增長,“胎記”不斷增大,發展為巨大腫塊,導致其左側面容損毀、左眼幾近失明。長期面部畸形造成他存在嚴重心理障礙。
接診後,魏建華多次組織專家會診,並聯合醫院數字化口腔醫學中心,西京醫院輸血科、重症醫學科、眼科等專家團隊,反覆討論,共同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序列治療方案。
經過5年12次手術治療,魏建華團隊成功為李先生完成了大範圍病變切除、數字化技術輔助的精確游離皮瓣切取和面部形態修復重建,並保留其面神經功能,重塑了眼鼻口耳器官形態,恢復了牙齒咬合關係。術後,李先生面形得到明顯改善,生活品質得到提高。
“最近,我們接診了一名來自西寧的患者。她因患右側腭部骨肉瘤切除了右上頜框底。我們將借鑒李女士的治療方法和思路,為其進行缺損修復和牙齒種植。目前,已完成了數字化設計,即將進行一期手術。”魏建華説。
“頜面腫瘤科諸多第一、首創,離不開一輩輩專家、教授艱苦創業打下的基礎,離不開一代代頜面外科人接續奮鬥的薪火傳承。秉承醫者仁心,攻克醫學難題,造福廣大患者,我們永遠在路上。”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政委牛文光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5項首創技術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