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小藤條編出好日子

“慢一點,把産品往前放一放……”4月11日一大早,陳良順帶著工作人員佈置漢中藤編展區。

當日,陜西省首屆非遺發展大會暨非遺創新展示活動在西安舉辦。陳良順創辦的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被評為陜西優秀非遺工坊。活動結束後,他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兩條消息:“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和使命”“傳承非遺文化,展示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愛上非遺文化”。

53歲的陳良順是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水井村人,出生在藤編世家。“我7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藤編技藝,一路走到現在。”陳良順説。

南鄭區是漢中藤編的原産地和核心産區,被譽為陜西“藤編之鄉”。20世紀70年代初,陳良順的父親陳太坤帶著全家走街串巷,叫賣藤編日用品,靠著精湛的手藝養活一家人。父親用一雙巧手把藤條編成各式手工藝品的場景,是陳良順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藤編工藝複雜,一般需要大小20多道工序,包括蒸煮、剝皮、彎制骨架、纏繞、編織以及打磨、上漆等步驟,光編織花樣就有100多種。

在父親的嚴格培養下,陳良順很快便掌握了這項技藝。從學習簡單的編法,到掌握複雜的工藝,再到學會製作骨架、完整編好一把椅子,過程之苦,都記錄在了他的手指上。

“想做好藤編不容易。像這種最簡單的藤椅,就有平編、纏扣、魚鱗編等20多種編法。知道我指尖這厚厚的老繭咋來的嗎?就是指頭被刺破了,長好,再被刺破,再長好……藤編技藝就是這麼練出來的。”陳良順説。憑著一股子鑽研勁兒和不服輸的精神,他18歲時便成功“出師”,獨當一面。上山砍青藤,回家編藤椅,走街串巷叫賣,這樣的生活年復一年。“那時候手工藤編産品比較單一,主要是藤椅、桌子。銷售渠道也很少,全靠走街串巷售賣。”陳良順回憶説,“1982年,我父親被評為漢中地區第一批勞模,領完獎回家後就開始琢磨,怎樣用祖傳的藤編手藝發家致富。”後來,憑著父子二人的吃苦肯幹,沒過多久,他們家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看到他們發了財,一些村民也做起了藤編生意。20世紀80年代末,陳良順建立了家庭工坊,擴大生産規模。

1993年,成婚後的陳良順依舊堅守著藤編事業。每逢集市,他和妻子就用自行車載著編好的藤椅上街售賣。“我倆一年四季沒有節假日,每天6點鐘準時起床,晚上11點半睡覺。我相信,靠著勤勞的雙手,一定會編出好日子。”陳良順説。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傢具行業的不斷發展,漢中當地很多傳統藤編企業先後倒閉。年輕人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意學習藤編技藝。

銷路受阻,生意難以為繼;人員流失,傳統技藝後繼無人,怎麼辦?

接連數月,陳良順愁得睡不著覺。他想起從小父親對他的教導:要腳踏實地,把藤編做好。他暗下決心,不能讓老祖宗的技藝沒了接班人,一定要把藤編技藝傳下去。

“那時候,我反覆在想,再好的東西、再好的手藝,如果外界不了解、産品賣不出去,都不作數。”陳良順説。1995年前後,他先後到四川、貴州、廣東等地的藤編傢具市場考察,了解暢銷的産品樣式和客戶需求,邊看邊學,邊看邊記,不斷積累人脈資源,為拓寬銷路打基礎,可謂“跑斷了腿、磨破了嘴”。

回來後,他把自己關進了房子,反覆試、反覆練,在自家傳統藤編技藝基礎上,慢慢探索並開發出更多産品樣式和種類。隨後,他召集當地10多家藤編大戶,共同成立了南鄭區黃官藤編專業合作社,成為全鎮藤編産業發展的排頭兵。

“當時很多人不看好,覺得傳統工藝費時費力,肯定會被機械化大批量的生産方式所替代,沒有發展前景。可我不這樣想。與機器生産的藤具相比,手工編的東西更舒適透氣。這就是我們産品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只要保證産品品質、不斷創新,然後打開銷路,獲得市場認可,就能讓老技藝永葆生命力,實現良性迴圈。”在陳良順的堅持下,他們的藤編産品賣得越來越火,甚至走出國門,牽手國際奢侈品品牌,成為“時尚新寵兒”。

2020年,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成立,通過“企業+培訓+就業+電商”的經營模式,輻射帶動周邊2600多名群眾就業增收。“對於想學藤編的村民,我們安排附近的師傅到府教學。教會一個徒弟,我們給師傅補貼2000元。”陳良順説,近年來,他們不斷培養年輕人,研發新産品,提升藤編産品附加值,提高工人待遇,吸引更多人學習藤編技藝。

2021年,漢中藤編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陳良順被認定為漢中藤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如今,他的兒子陳淩凱、兒媳唐芳從他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漢中藤編第五代傳承人。

唐芳告訴記者,漢中藤編産品已走出秦巴山區,銷往全國各地以及歐美、東南亞的10多個國家,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2023年,公司銷售額達到8600余萬元。“作為龍頭企業,我們將不斷創新,找準發展空間,拓寬線上銷路,繼續與各大高校密切合作,不斷豐富藤編産品種類,提升競爭力,持續擦亮漢中藤編品牌,擴大銷售規模,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唐芳説。

“小小青藤,大有可為。我們要做好老技藝的新傳承,讓更多來自秦巴深山、帶著自然氣息的藤編産品走向國際市場,受到更多人喜愛。”陳良順説。

陳良順一家的傳承故事,是漢中藤編産業發展的縮影。秦巴山下,漢水之濱,擁有上千年曆史、久負盛名的漢中藤編,如今發展得如火如荼。

今年2月,省林業局發佈《關於發展壯大藤編特色産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意見》,全面推動藤編産業發展。3月,“漢中藤編”區域公用品牌發佈。

依託國家級非遺“漢中藤編技藝”這塊金字招牌,漢中市用好“傳承人的龍頭企業+手藝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電商人的線上小鋪+創新人的研發基地”發展模式,推動“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效益”,做大做強藤編産業,助力全市非遺傳承發展。

如今,在藤編“核心區”黃官鎮,家家辦工廠,戶戶是車間。南鄭區形成了藤編、棕編、扇編、竹編、草編“五編”手工藝製品體系,開發出傢具、裝飾品、文創産品3大系列300多種産品,實現了藤編規模化、組織化、産業化發展。依託藤編等非遺項目,漢中市目前已建成非遺工坊、傳承基地、傳習所102個,帶動5萬餘人居家靈活就業,為鄉村振興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小藤條編出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