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在上海,總有一盞閱讀燈在等你

走進徐家匯書院新揭幕的“巴金書房”,市民駐足端詳玻璃上巴金先生的速寫肖像畫,寥寥幾筆勾勒出文壇大家面貌;位於嘉定區的三里村農家書屋,成了許多村民落腳休閒充電的“家門口文化客廳”。在上海,總有一盞閱讀燈在等你。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全市已建成職工書屋3525家,其中全國示範點417家;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的第26屆上海讀書節,列出100項重點讀書項目。從一批各具特色的實體書店、城市書房到星羅棋佈的職工書屋、農家書屋,豐富的閱讀文化活動,融入文體旅商展聯動發展,並向基層下沉,向鄉村延伸。

2024年上海市全民閱讀工作會議昨天舉行,業內呼籲不同主體、多元力量參與書香社會建設,用瑯瑯書聲、濃濃書香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匯聚強大精神力量、提供更多文化滋養。

擴大書香“朋友圈”,讓閱讀像燈塔照亮生活

肖像畫前的桌子和凳子,復原了巴金當年寫《家》時的書房傢具佈置……2024年是巴金先生誕辰120週年,徐家匯書院揭幕的“巴金書房”雖以書房為名,卻並不是巴金故居中書房空間的簡單複製,而是將巴金作品、故居、朋友等串成線索,和市民讀者共同緬懷這位“把心交給讀者”“讓生命開花”的“人民作家”。

長方形光盒空間設計為一本翻開的大書的兩半,打開的書頁對應互相呼應的兩個分區,一側展示名作《家》,另一側講述與巴金故居有關的故事。巴金寫《家》時僅存的兩頁手稿倣真件,《家》多種版本,巴金故居收集珍藏的幾十種《家》外文譯本書影,根據《家》改編的影視劇、話劇、音樂劇等視頻片段集中展示。

這處書房正是全民閱讀矩陣的生動縮影。徐匯區持續打造以徐家匯書院為策源地的品牌矩陣,創新打造“燈塔書房”,在社區、景區、街區、園區等建成25個“燈塔書房”,推動閱讀服務功能向基層延伸,讓居民在工作圈以外,有更多放鬆自我、鄰里交流、自習思考的新去處,讓閱讀像“燈塔”一樣照亮生活。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也有助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將優質閱讀資源持續輸送至市民讀者“家門口”。比如,“匯閱讀”系列活動深入社區、商圈、樓宇,針對不同人群需求量身定制舉辦小館員培訓班、“穿越都市 邂逅文脈”閱讀馬拉松、“星光書社”讀書會等,引領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更有新增的20個兒童友好型城市閱讀新空間,提供豐富閱讀資源和資訊,培育少年兒童“美育第一站”,讓文化滋潤人心。

書香賦能鄉村振興,讓村民與家鄉文化産生共鳴

隨著上海推動基層閱讀空間與其他綜合性文化服務場所資源共用,層次豐富、特色鮮明、多元發展的全民閱讀服務體系,日益蓬勃。上海圖書館“第六屆上圖閱讀季”、上海報業集團“新華悅讀生活節”、楊浦區“書香楊浦”全民閱讀推廣主題活動、大隱書局“一期一會閱讀分享”等項目,琳瑯滿目;一批職工書屋日益成為廣大職工思想引領的“聚力場”、學習成長的“加油站”、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農家書屋作為鄉村文化振興重要載體,也是書香城市裏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五年來努力管理好農家書屋這一重要的農村文化陣地,力求為村民們帶來豐富精彩的閱讀體驗。”嘉定工業區三里村黨總支委員張旦璐和團隊精心佈置了書屋裏的“嘉鄉美”主題專架,讓村民通過閱讀對家鄉文化産生共鳴。

原三里村農家書屋位於婁陸公路三里橋堍東的田野中,這裡原本是村民們農閒時的“落腳點”,但隨著村民閱讀需求不斷增長,原有空間已經難以滿足需求。升級後的三里村農家書屋特色驛站配備了全新桌椅、書架和圖書,還專門為農村幼齡讀者打造親子閱覽活動室,進一步拓展提升了農家書屋的服務對象與功能。重建後的農家書屋在空間上離各組村民更近,與農家書屋特色驛站形成了“一村兩點”格局,各自承擔閱覽、休閒、文化活動等不同功能,實現了文化服務與閱讀推廣的功能互補,滿足了村民多元化、差異化的閱讀服務需求,成為了村民們就近閱讀、便捷使用的“文化客廳”。

以三里村農家書屋為陣地,這裡組織村民每月開展閱讀推廣、紅色經典分享等活動,引導村民持續參與文化服務,打造人文魅力充足的鄉村閱讀陣地。接下來,農家書屋將深入挖掘三里村特色資源稟賦,聚焦閱讀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爭取把三里村農家書屋建設成為“一村一品”的文化新地標。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在上海,總有一盞閱讀燈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