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魅力民族風 悠悠畬鄉情

又到“三月三”,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這座原本安靜的浙西南小城忽然熱鬧起來:民俗表演、山歌對唱、服飾展演……各族男女老少換上節日盛裝,走出家門,共慶盛典。

今年是景寧畬族自治縣成立40週年。作為全國僅有的畬族自治縣,以及浙江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景寧有著悠久深厚的畬族文化。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活動,讓畬鄉的歌舞、服飾、習俗、飲食等得到集中展示。

走進畬鄉,換一身民族服飾,唱一曲畬族山歌,品一道畬家美食……國潮文化日益出圈的今天,深處大山中的景寧,也向外面的世界展示著別樣的民族風情。

傳統佳節盡享民族風情

一大早,景寧城區中心沿街道路兩側,鼓樂喧天,人山人海。“三月三”這天,特有的“民俗展演巡遊”是重頭戲。

高擎族旗,手執火把,撐著紅傘,背著籮筐,手牽喜牛,抬著嫁粧……身著節日盛裝的畬鄉群眾,走向城市街道,用充滿畬族元素的道具,組成一支支表演方陣。從畬家祈福到農耕生活,再到彩帶編織、婚嫁迎親……民族文化的沉浸式展演,再現了畬族生活場景和傳統民俗,引來市民遊客圍觀。

龍接鳳、搖鍋、趕野豬、跳竹竿……在景寧的“民族體育一條街”,當地人還開起了全民運動會:一個個極具挑戰性的畬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吸引了800余人參加。這樣的全民運動會,男女老少齊出動,在景寧已經持續了14年。

“兩人一組,隊員手持特製的木棒,相距兩米,各自站立於木墩上,雙方用各種動作將木棒戳向對方,誰先掉下木墩的人就輸了。”市民雷正聰説,這個項目叫“鳳凰逗”,是畬民在伐木的過程中,演化出來的一種民間傳統體育活動,自己打小就玩過。

街頭巷尾,載歌載舞,喧鬧的人群中,不時飄散起烏米飯的香味。

以遊耕為主的畬族,大多遷居在人煙稀少、條件艱苦的大山之中,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畬民由此自稱“山哈”,意為客居在山裏的人。相傳,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在農曆“三月三”這天成功突圍。為紀念他們,畬民家家戶戶在這一天要吃“烏米飯”,“三月三”又稱為“烏飯節”。

烏米飯油黑透亮、軟糯彈牙。在畬族,烏米飯寓意著豐收喜慶。除了烏米飯,作為景寧代表性的美食之一,集市上畬民製作的麻糍也讓人垂涎欲滴。經過捶打和翻轉的糯米糰,包上餡料,裹上香甜的紅糖和芝麻粉,又軟又香。

自2001年開始,畬鄉“三月三”節慶活動逐步常態化。畬族歌舞、服飾、語言、習俗、體育……短短一天的節日,濃縮了畬族千年文化的精髓。2008年,“畬族三月三”還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8年以來,景寧專門邀請台灣同胞共慶佳節,開展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建成浙江省首個“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此前,景寧還在“三月三”展演中增設民族同心祈福典禮,以溯源尋根的方式,回望各族同胞交往交融、團結進步發展的精神脈絡。

多彩畬鄉繪就人文畫卷

有著“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景寧畬族自治縣,位於浙江南部的山地中。一條鶴溪在青山之間蜿蜒流淌,將景寧縣一分為二,當地形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格局。

明景泰三年(1452年),景寧設縣,後幾經撤並,這裡居住著漢、畬、苗、壯、滿、回等20多個民族。人們奔波穿梭于鶴溪兩岸,在水面之上架設了許多廊橋,方便通行的同時也能遮風擋雨,景寧也成為廊橋之鄉。

曾經,景寧畬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沒有通高速,縣裏的通鄉公路也大多是砂石路。40年前,經國務院批准,景寧畬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這座山區小縣也由此開始蝶變。

行走在景寧縣城鄉間,山水如畫。寬闊的柏油路乾淨整潔,一直延伸到山區,一排排整齊的民居美觀氣派,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庭院裏更有鮮花盛放。縣城中心,佔地3400平方米的畬族博物館,成為展示民族歷史、體驗民俗文化的新地標。

“畬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其主要特色體現在女性服飾上,女性服飾以鳳凰形態貫穿整體,故稱‘鳳凰裝’。”跟隨講解員的介紹,遊客步入了畬鄉的歷史長河。從畬族婦女的裝飾品彩帶,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畬族銀器……博物館裏,藏有畬族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服飾、彩帶編織、生産工具、銀器等歷史文物。

文物之外,畬族婚嫁是畬族保留最完整的民族風俗。走進畬鄉之窗——景寧縣大均村,這裡成為遊客們沉浸式感受畬族婚嫁習俗的打卡地。杉枝攔路、對山歌,搶雞籠……民族風情的畬族婚嫁,別有趣味。

4月的景寧,惠明茶正式進入採摘期,茶園一片繁忙。景寧縣城南部惠明寺,是一座千年古剎,惠明茶發源於此,是全國唯一因僧得名的茶葉,所在村子因此得名惠明寺村,所産惠明茶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金獎。這裡,同樣書寫著“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如今,惠明茶遍及景寧的各個茶園,景寧惠明茶種植面積達7.6萬畝,産值6.74億元。

40年來,當地發展旅遊業,民族風情旅遊的魅力,讓畬鄉的發展實現飛躍:2023年,景寧縣域生産總值突破百億元關口,達102.82億元,實現旅遊收入27.1億元。

畬族文化多元傳承發展

“三月三”當日的音樂節上,煉火表演、火把舞等傳統非遺和樂隊表演、遊園、快閃、市集等形式相結合,實現傳統民俗與時尚文化的交融。走出畬鄉,走向全國,畬鄉文化在古今交輝的互動融合中,探尋著傳承與發展的新路徑。

借著“三月三”的影響,以畬族文化為核心的旅遊産業應運而生。“畬鄉非遺旅遊線路”“浙西南最美畬族風情線”……一條條旅遊線路,吸引遊客賞畬景、聽畬韻、品畬味、感畬藝、購畬禮。

兩根竹棍,一個竹片,數根彩線,手指一挑一撥間,一條條彩帶編織而成。作為畬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物,彩帶是畬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也是旅行伴手禮。畬族彩帶編織技藝的非遺傳承人藍延蘭,正將老手藝持續煥新。

“以前純手工製作費時費力,市場也很有限,傳承畬族文化,推廣很重要。”藍延蘭説,現在設計好圖案和樣式,通過機械化加工,一天就能編織出七八十條,畬族彩帶的製作效率與材質舒適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也將産品推向了全國。

藍延蘭開在東弄畬村的彩帶館,依舊保留著純手工技藝。不過,如今的彩帶色彩更豐富,還有了漢字、花紋、畬族符號等組合編織樣式。她還將畬族彩帶編織技術融入畬族服飾、手袋等産品中,打造多元文創産品。

頭戴鳳冠發飾,身穿藏青色畬族服裝,腰係彩帶,景寧畬族自治縣成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穿著盛裝的老大媽藍陳啟,用歌喉引來陣陣喝彩。畬族素有“歌不離俗,俗不離歌”之説,盤唱民歌是畬族最重要的文化傳統之一,山歌也幾乎涵蓋了畬族人民的全部生活。

人稱“畬族歌王”的藍陳啟,如今已經87歲。家住景寧雙後崗村的她,此前便將生活常識、文明宣傳等內容編入山歌,讓傳統藝術接軌時代。如今,村裏開起了“藍大媽工作室”, 孫媳婦雷湯菊也成為“畬族歌王”的接班人。

“面向未來,接軌時代,我們也在不斷進行畬族文化傳承發展的探索和嘗試。”景寧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通過設立畬族文化發展基金、制定《景寧畬族自治縣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等,推進畬語、畬歌、畬舞、畬服等保護傳承。

音樂節的舞臺上,燈光配著音樂和舞蹈,一場視聽盛宴正在上演。待到夜深,舞臺人群散去,盛會落下帷幕,一切重歸沉寂。回程的路上,畬鄉風情卻在記者的腦海裏揮之不去,耳畔還回蕩起那動人的山歌。

本文圖片均由景寧縣委宣傳部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魅力民族風 悠悠畬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