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打造“數字底座”
走進地處浦東新區的上海億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一塊巨大螢幕讓你能在片刻間觸達全世界的“貿易心跳”——越洋航路上,有多少艘巨輪正不捨晝夜?連續14年登頂全球的上海港,每票貨物正處於什麼狀態?基於億通國際為中國(上海)單一窗口打造的航貿資訊平臺,幾秒鐘內,與上述問題相關的文字、圖表等重要資訊,就能出現在大屏上。
“單一窗口”是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標誌性改革成果,億通國際則是其建設和主運維方。過去20多年,該公司團隊持續聚焦航運貿易大數據領域,不斷研發核心技術,探索業務模式創新,從而為上海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建設打造了強大的數字底座,不僅助力上海連續蟬聯全球最大貿易口岸城市,同時支撐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創新成果落地,為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作出貢獻。
數據底座 賦能高效
上海港年集裝箱吞吐量超過4900萬標準箱,進出口貿易額超過10萬億元,佔比達到全國1/4。在其龐大的物流、商流、資金流背後,一股同樣規模巨大的資訊流同時相伴。億通國際建設和運營的平臺和底座,就是這海量資訊流的載體和樞紐。一方面,它通過流程再造等方式,打通數據堵點,在外貿領域構建起類似“一網通辦”的體系;另一方面,借助大數據、人工智慧、數字機器人等新技術,一度沉睡的數據在這裡被喚醒,釋放出巨大價值。
據億通國際黨總支書記、總經理呂鋒介紹,目前,上海“單一窗口”共有16個功能模組、66個特色應用。它一頭對接了海關、海事、邊檢、稅務、商務、外匯等22個政府部門,另一頭則把60萬多家航貿企業納入服務體系。每年,“單一窗口”處理貨物申報逾2100萬票,船舶申報約35萬票;日均處理報文數高達2000萬個。事實上,在服務全球最大貿易口岸城市的過程中,這個平臺也已成長為目前全球數據處理量領先的“單一窗口”平臺。
面對海量資訊流,不僅要有承載力,更要賦能跨境貿易,讓整個過程更簡捷、更高效。談起“單一窗口”的效率,億通國際業務發展中心主任助理王蓓莉自豪地告訴記者,目前基於億通國際的平臺,船舶申報的耗時已從過去的2天縮短到2小時,訂艙從30分鐘縮短到3分鐘,郵輪旅客通關從每人平均30秒縮短到3秒。每年,航貿行業因此實現降本增效約20億元。
不僅是海運,針對中歐班列,億通國際也通過“單一窗口”一站式平臺,以高效的無紙化服務,幫助企業壓縮近50%的人力成本,助力上海打造共建“一帶一路”橋頭堡。目前,“中歐班列-上海號”已覆蓋中歐、中俄、中亞3條線路,直達亞歐9個國家。
數據基因 持續創新
從2001年成立至今,億通國際以及它所打造的航貿資訊平臺,其發展軌跡與上海口岸資訊化的升級高度契合:從一開始圍繞“大通關”率先探索進出口單證無紙化,到2004年在上海率先建設全國首個地方電子口岸;從2014年上海率先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到2020年為臨港新片區洋山特殊綜保區打造一體化資訊管理服務平臺。回首20多年發展,億通國際的業務範圍、技術體系、平臺能力雖然不斷迭代進化,但有一點貫穿全程——用呂鋒的話説,那就是億通國際與生俱來的“數據基因”。
如果沿著“數據基因”的線索觀察,億通國際發展的前半程是以進出口單據“無紙化”為牽引,不斷累積相關數據資源;到後半程,厚積薄發10年的他們,抓住時代機遇,對航貿數據進行深度開發,留下一系列標桿案例,既助推産業發展,也賦能經濟和社會治理。
臨港新片區洋山特殊綜保區在國內首創了“一線徑予放行、二線單側申報、區內不設海關賬冊”的監管新體系,而這一監管改革,離不開億通國際對數據資源的深度應用——他們開發了“企業畫像”功能,能從繁雜的數據中梳理出隱藏的風險企業和貨物,從而引導監管有的放矢。對於那些原材料和銷售“兩頭在外”的企業來説,只要合規經營,就可省去大量報關工作。在該監管模式推動下,臨港新片區保稅新能源汽車通關時間較以往節省近半,出口額大幅增長。
除了“徑予放行”,在億通國際的數據支撐下,上海口岸還涌現出更多“精準監管”和“無感監管”的改革案例,包括海事危險品的高效查處、國産大飛機“一司兩地”監管突破等等。正如億通國際技術應用中心負責人章敏龍所説,之所以“放得開”,關鍵是因為靠數據“管得住”。
當前,億通國際的數據創新,正在從傳統的便利通關向更廣闊方向拓展。他們為銀行開發新一代風控工具,催生了40多款普惠金融産品,讓數萬家中小微企業擺脫“貸款難”。同時,他們正積極探索將區塊鏈、大模型等與大數據相結合,不斷構建航貿一體化數據生態圈,以進一步提升上海智慧口岸的能級,全力構建我國對外開放的數據樞紐和資訊高地。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打造“數字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