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紓解“震顫之痛”,帕金森治療迎“無創時代”

“這是我寫的最好的一句話”——徐明(化名)寫下這句話,感慨萬千。而就在前一天,他的字還如同蚯蚓一樣歪歪扭扭。

“手術後,我們可以重新生活、工作了。”包括徐明在內,眾多帕金森病患者正迎來一個好消息:帕金森治療開始步入“無創治療”時代。

今天是第28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指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7%,隨年齡增長,患病率進一步增加,80歲以上超過4%。到2030年,我國帕金森病患者數將達500萬,幾乎佔到全球患者數的一半。如此龐大的群體,急需破解“震顫之痛”。

不開刀不用麻藥,“磁波刀”帶來新選擇

“我從磁共振治療室出來時,手已經不抖了。”來自上海的徐明患帕金森病三年,其他症狀在藥物控制下都不是很嚴重,但嚴重的手抖症狀還是令他遭遇了職場尷尬,“拿起面前的杯子喝水都很困難”。今年3月,他選擇進行磁波刀無創治療。

帕金森病又名震顫麻痹,是常見的中樞神經退行性疾病,最常見的三大症狀是“抖”,即手抖;“僵”,即肌肉僵硬;“慢”,即動作遲緩。此外,還有一些非運動症狀,比如便秘、嗅覺減退、出汗等。目前,帕金森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社會因素、藥物因素、患者因素等有關。

“通常認為,帕金森病屬於老年病,55歲至65歲有一個發病高峰。但如今,40多歲來看病而後確診的不少,有的患者30多歲就發病了,對工作、生活影響嚴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孫伯民介紹,在治療領域,對帕金森的傳統治療手段集中在藥物和手術兩種。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範圍內逐漸使用微創方法治療帕金森,即腦深層刺激手術(DBS)。簡言之,就是植入脈衝發射器(腦起搏器),刺激相關神經核團,抑制引發帕金森症狀的異常腦神經信號。如今,這些裝置被統稱為“腦機介面”。

“然而,DBS手術也有一定適用人群,較適合帕金森病晚期、且無癡呆症的患者,對一些年齡過高且有基礎疾病的患者而言,不能很好地使用。”孫伯民説。

兩年前,我國帕金森治療進入“無創時代”:“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腦部治療系統(腦部“磁波刀”)2021年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用於臨床治療藥物難治性特發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帕金森病。

“結合磁共振的實時成像、實時測溫,腦部‘磁波刀’通過聚焦超聲,可以發射1000多束超聲波,精準聚焦消融腦部治療靶點。大多數病人治療當天就可以回家,相當於門診治療。”孫伯民感慨,這種不開刀、不需要用麻藥的無創治療方式給了一些患者新的選擇。

手術後去哪兒康復,成為全新課題

不過,不少新老問題依然盤踞著。比如,一名患者確診了帕金森,服藥四五年後,症狀加重了,這時是繼續服藥,還是推薦做腦起搏器?如果患者年紀輕輕,是否需要開刀?

孫伯民表示,如今,對帕金森患者強調的是多元化、個性化的“適合治療”,如何讓患者獲得最匹配的治療,這是治療領域的“痛點”之一,也是各大治療中心努力的方向之一。他也關注到,康復在帕金森診療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帕金森的治療不是開完刀後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好的康復能讓手術效果發揮得更好。”讓走出醫院、完成治療的帕金森患者找到好的康復機構,這是一個新課題。

當然,任何治療都有其局限性。就拿診療費用問題來説,腦起搏器如今已納入醫保,而“磁波刀”尚未納入,經濟因素也是患者選擇治療手段的重要考量。另外,無論是腦起搏器還是“磁波刀”,都只能從症狀層面緩解,並不能根治疾病。

“由於病因尚不明,如何早期發現帕金森還有很多謎團。治療上,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新技術也正在實驗室階段推進,我們希望將來會有更大的進步,讓帕金森這趟疾病進程的列車開得慢些。”孫伯民説。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紓解“震顫之痛”,帕金森治療迎“無創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