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幸福鵝” 致富“向天歌”
色爾加村綠色生態鵝養殖育雛示範基地。記者 洪玉傑 攝
4月初,天氣回暖。走進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常牧鎮色爾加村三花鵝養殖基地,在飼養員一聲吆喝下,種鵝們圍攏過來,簇擁在一起,熱鬧繁忙。
色爾加村黨支部書記羊壯項傑看著成群的種鵝,向記者介紹,“幸福鵝”進入到生長的關鍵時期,飼養員給鵝換上了精粗結合的飼料補充營養,等鵝長得又大又壯,出籠的時候能賣個好價錢。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今年初,常牧鎮針對牧業村産業結構單一、發展後勁乏力、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短板弱項,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路徑,提出了“入股參營、合股聯營、穩包統營、飛地共營、企業專營”的模式,由10個村聯手購買近萬隻三花鵝種鵝,共同打造“飛地經濟”綠色生態鵝養殖育雛示範基地。
“以前這麼大的項目,想都不敢想。”羊壯項傑感慨。儘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和問題,但是通過前期市場調研,各村致富帶頭人深知,養鵝風險小,投資少、出欄早、見效快,且“大三花”成品鵝可以長到8千克重……
早在兩年前,色爾加村依託資源優勢,探索建成千畝玉米種植,村集體經濟增收70余萬元,成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樣板村”。為進一步尋找産業發展突破口,色爾加村瞄準了種鵝養殖産業,但場地規劃建設、公司運營管理、市場行銷等問題成了擺在面前的“攔路虎”。
關鍵時刻常牧鎮黨委政府及時協調,整合鄉村振興幫扶資金350萬元,吸引全鎮10個村共2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資金入股,探索“黨支部+公司+農戶”的種鵝養殖多村聯合抱團發展模式,不僅實現由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還實現了村黨組織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雙提升”。
眼下,養殖場內清脆的鵝叫聲不絕於耳,穿工服的工人們正開著裝滿飼料的車給大鵝喂食,成群的“幸福鵝”正在散步覓食。綠色生態鵝養殖育雛示範基地成功運營後,據估算,基地預計年産肉鵝可達10萬餘只,養育鵝苗40萬隻,産鵝蛋3.5萬千克,可實現年利潤400余萬元。
“養殖基地按月招聘工作人員2名,都是本村的群眾,主要負責清洗鵝圈、投放飼料、消毒等工作,每個月有3000元不等的收入。”剛剛實現家門口就業的仁青吉面露笑容地説道。
推行“抱團發展”是為了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徑依賴,更好突破各村在單兵作戰發展集體經濟時地緣區位局限、資源瓶頸等限制性問題。羊壯項傑介紹,以色爾加村為代表的10個村,已經把養殖場流轉土地自種、訂單生産等種養緊密結合的生産組織方式作為優先支援方向,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流轉土地35公頃,種植黑麥草、苜蓿草等飼草作物,形成“鵝吃地中草、草肥地上鵝、鵝壯地中苗”的“種養結合”綠色迴圈立體養殖模式,預計流轉收益可達5萬元左右。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抱團“幸福鵝” 致富“向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