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開往春天的“巴扎”
南疆地域遼闊,趕巴扎(巴扎,意為“集市”)的習俗由來已久。4月春花俏,記者走進一個流動在片片綠洲之間的特殊“巴扎”,感受到開往春天的喜悅和希望。
午飯過後,莎車縣霍什拉甫鄉的喀日·阿卜杜熱西提,帶著打好包的手工木碗奔向火車站。下午5時,他要乘坐7556次列車,在崑崙山下的鐵路線上趕“巴扎”。
其實,喀日趕乘的這趟綠皮列車,就是一個沒有固定地點的“流動巴扎”。在高鐵疾馳的年代,7556次列車平均時速不到80公里,連接起一片片綠洲,被沿線居民親切地稱為“小慢”。開通13年來,途經和田、葉城、喀什等地,累計運送旅客超過1500萬人次。
列車緩緩駛出莎車站,喀日所在的11號車廂很快滿員。按照慣例,當天是列車上的“巴扎日”。為了幫助沿線居民增收致富,自2021年起,列車長會根據農時、客流等實際情況,在車廂裏定期組織“流動巴扎”。當歡快的“麥西來甫”樂曲響起時,沿線上車的鄉親們紛紛拿出乾果、果醬、木碗、木勺等家産物品,擺放到小車上,在列車員幫襯下吆喝叫賣,被吸引的旅客則圍攏過來挑選和詢價,車廂裏頓時樂聲、笑聲一片。
4月3日,7556次列車上拍攝的“流動巴扎”。新華社記者李響 攝
與南疆常見的鄉村“巴扎”相比,列車上的“流動巴扎”沒有驢車穿行、沙塵飛揚的景象,鄉親們穿行在窗明几淨、溫暖舒適的車廂間叫賣,可以隨時飲用熱水、使用衛生間,還有穩定手機信號覆蓋。
63歲的喀日早已習慣用電子支付的方式交易。“手機付錢乾淨衛生,還方便記賬。你看,上個月入賬3800多元,清清楚楚。”老人笑著告訴記者。
在中央傾斜支援下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南疆通信條件、居民生活水準不斷改善,加上近年來電商平臺在南疆多地佈局物流園區,帶“火”了當地網路交易,農牧民幾乎人人都用上智慧手機,電子支付也已進入千家萬戶。
推著車賣掉70多罐無花果罐頭之後,來自阿圖什的依馬買買提·賽帕爾在餐桌固定好手機,又開始直播帶貨。在“流動巴扎”銷售無花果多年的他,去年嘗試在個人社交平臺發佈短視頻,沒想到很受粉絲喜愛,於是便決定嘗試做帶貨主播。“我今天備了200罐無花果罐頭的現貨,其中網上就賣了80多罐。”
4月3日,7556次列車上的“流動巴扎”,依馬買買提·賽帕爾(中)在向旅客售賣無花果罐頭。新華社記者李響 攝
依馬買買提·賽帕爾告訴記者,依靠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他家自産的無花果加工産品遠銷陜西、廣東等地,年收入達到20萬元左右。
交易方式在變,交易語言也在不斷豐富。在“流動巴扎”上,使用國家通用語言交易已是常態,一些維吾爾長者可使用“多少錢”“幾公斤”“謝謝”等日常用語交流,年輕人則幾乎都用國家通用語言買賣東西。
一直值守在綠皮火車上、如今已是列車長的坡拉提汗告訴記者,“小慢”列車開通後,南疆外出就醫、就學的百姓多了,進疆旅遊、商務的人多了,綠洲居民與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密集多了,文明乘車、守時誠信、遵紀守法的意識也大大增強。
“流動巴扎”交易的商品也不斷豐盛。除了常見的南疆幹鮮果、手工藝品外,近年來還增加了酸奶、烤包子、蜂蜜等熱門特産。“自開行以來,鐵軌上的‘流動巴扎’幫助南疆居民售出上百萬元的各類産品。”坡拉提汗説。
時光匆匆,“流動巴扎”在便利南疆沿線居民生産生活的同時,也見證著這裡的變化。常年往返于喀什與和田兩地的米熱巴尼·麥提如則説:“過去車窗外滿眼都是沙漠戈壁、飛沙走石,這幾年沿途綠植逐漸增多,還新建了許多工業園區、生産企業。”
向春而行。車窗外,荒漠、田野、村舍交替閃過,杏花、梨花次第綻放,麥田、楊樹滿眼綠色,南疆正是生機勃勃時節。隨著列車慢慢停靠在終點站和田,米熱巴尼也結束了旅程。“春天到了,出門心情特別好。希望家鄉今後發展得更好,大家日子也越來越好。”米熱巴尼説。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特寫:開往春天的“巴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