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為AI+提供強勁引擎

算力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是智慧時代全球性的緊缺戰略資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産業生態。這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及“一體化算力體系”。

近日,國家數據局、工業和資訊化部等相關部門相繼表態,提出構建聯網調度、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圍繞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優化骨幹網路架構,建設高速算力網路,深化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賦能和支撐作用。

何為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它為何如此重要?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大算力支撐大模型

當前,我國算力産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佈的數據,我國在用機架數量三年複合增長率約30%,截至2023年底超過81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EFLOPS指每秒進行1018次浮點運算),位居全球第二;全國智慧算力規模達70EFLOPS,2023年增速超過70%。隨著算力需求場景日益豐富,網路入算靈活多樣、算間互聯高速可靠、算內網路極致高效的局面初步形成。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介紹,一方面,作為人工智慧(AI)的“發動機”,強勁的算力將更為快速、深入地推進人類社會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算力正加速向工業、教育、醫療等各行業各領域滲透,新型工業化建設、未來産業培育等都離不開算力的支撐。根據測算,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另一方面,算力的指數性增長為新一輪人工智慧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撐,大算力大數據推動人工智慧走向大模型時代。沒有大算力,發展大模型就是天方夜譚。

“然而,標準化普惠化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尚未形成,存在算力供給緊張而同時部分算力未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算力作用未充分釋放。”余曉暉分析説,如何在多元化算力供給的狀況下統合形成標準化可調度的算力服務,如何將算力並網調度的局域化探索擴展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進一步探索。

構建統一算力服務市場

“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本質上是一個規模龐大、跨區跨域、要素複雜、應用多樣、相互作用、不斷演化的複雜巨系統,在實踐層面仍然面臨許多開放性挑戰,需要在推進工作中科學謀劃、系統推進、效果導向、攻堅克難、高質高效、持續發展。”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和産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表示。

余曉暉建議,發揮全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網際網路發展成功經驗,以算力先互聯、再成網、構建大市場為主線,基於統一標識符實現多樣性算力互聯感知,通過彈性網路能力和標準化架構介面實現業務和數據流動互通,進而打造形成智慧感知、高速彈性、安全綠色、先進普惠的算力網際網路,構建全國統一算力服務大市場。

單志廣直言,目前的一體化算力體系建設存在“重建設輕需求、重設施輕應用”的問題。“‘算力網’和物聯網一樣,如果沒有真實的應用場景牽引,就沒有對算力設施進行普遍互聯的需求。算力網應根據實際應用需求進行分級、分域、分區的有限聯通。”單志廣説。

另外,他認為,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首先要“摸清家底”,統籌銜接,從而實現在全國範圍內根據動態業務需求,在雲、網、邊、端、鏈之間靈活分配計算、存儲和網路等資源。

加快建設智算中心

當前,數據中心、超算以及雲計算模式正在多個應用賽道上全面發力,但以通用處理器架構為核心的基礎算力很難滿足人工智慧的發展需求,各行業各領域對智慧算力的需求日趨強烈。

智慧算力是支撐人工智慧應用和産業發展的最優解。在單志廣看來,在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的過程中,智算中心建設是算力建設的重中之重。

隨著應用需求變化,預計我國基礎算力佔算力的比重將由2016年的95%下降至2030年的13%左右;而智慧算力佔算力的比重將由2016年的3%躍升至2030年的85%以上。

目前智算中心的建設主體主要包括三大電信運營商和部分網際網路企業。余曉暉説,伴隨算力經濟的發展,算力技術和人工智慧的融合創新讓智慧計算中心成為新基建熱點。截至2023年3月,國內有超過30個城市正在建設或提出建設智慧計算中心。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為AI+提供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