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海灣是怎樣建成的?福建美麗海灣建設一線採訪見聞
海灣,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高地、生態保護的重地、親海戲水的勝地。美麗海灣是美麗中國建設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
記者近日隨生態環境部在福建省廈門和漳州市東山縣等地採訪了解到,這裡大力進行岸灘治理,持續改善海灣生態環境,描繪了“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圖景。
海洋垃圾治理成效明顯
一個電子大螢幕上,實時顯示著廈門海域水文、洋流情況,工作人員只需輕點滑鼠,就能通過海岸邊的攝像頭隨時巡視海面,還可以依託大數據研判海漂垃圾來源和流向,及時安排清理。
這是記者在廈門市環境衛生中心海上環境衛生管理站看到的情景。
根據海灣區域特點,廈門市建立了專業海漂垃圾保潔隊伍。目前,管理站擁有機械化船隻、巡查快艇和小型保潔船,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約3000噸,實現海漂垃圾的海上收集、陸上處置。
據管理站負責人介紹,過去打撈海漂垃圾,只能靠經驗找、靠肉眼看。現在有了大數據分析系統和更先進的打撈設備,打撈效率大大提升。2020年,廈門市海漂垃圾密度240.38平方米/公里,到2023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至96.63平方米/公里。
此外,廈門還設立了沙灘岸線保潔隊伍,配置沙灘保潔員約580人,根據潮汐情況,每日兩次收集處理轄區沿岸垃圾,保持沙灘潔凈。
在海洋垃圾治理中,注重社會力量參與,是美麗海灣建設的重要做法之一。
遊一謙是東山縣海洋保育志願者協會的一名志願者。記者採訪時,她正在撿拾海灘上的垃圾,收集廢棄的碎玻璃。
她告訴記者,本來是垃圾的碎玻璃,經過海水沖刷變得圓潤,可以加工成項鍊、耳環等首飾,也能變身為裝飾品,向人們傳遞保護海洋的理念。
遊一謙介紹,協會經常組織志願者進行撿拾岸灘垃圾的公益活動,還有志願者潛水去撿拾海底的垃圾。“從一開始只有十幾個人參加,到後來幾十上百人參加活動,清潔海灘、保護海洋的理念正被更多人認可。”
海陸統籌治理入海污染
漳州市東山縣,海水澄澈,浪花潔白,令人心曠神怡。近處沙灘上,不少遊客在爭相拍照;遠處海面上,帆船遊弋,點點帆影與蔚藍大海相映成趣。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裏,根子在陸上。近年來,東山縣推行“城鄉一體、供排水一體、景溪一體”,投資大量資金建設城鄉污水收集管網體系,在僅有22萬人口的縣域內佈局了4座污水處理廠和多個村級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縣污水100%收集處理,為提升海灣水質打下基礎。
曾經,廈門也面臨入海污染的難題,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嚴重影響近岸海域水質。
位於廈門市湖裏區的高崎水質凈化廠,是廈門近年來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的重要工程之一。這座凈化廠一期工程採用半地埋式佈置方案,從外面看就像一座花園。2023年,凈化廠日均處理水量7.60萬噸。
據介紹,高崎水質凈化廠建成後,不僅解決相關片區的污水處理問題,改善了同安灣南部海域生態環境,並通過廈門島內3座水質凈化廠的互聯互通主幹管網,增強了本島污水處理系統的統籌調度處理能力。
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何伯星介紹,2020年以來,廈門市新增投資170.9億元,新改擴建16座水質凈化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0.5萬噸/日,新建改造污水管道688公里,確保污水“截得住、送得走、處理得了”。
目前,廈門市水環境品質持續提升,全市建成區已無黑臭水體,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重現水清灘凈的美景。
“靠海吃海”走出新路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東山縣,一些海灣曾經養殖網箱密布,不僅影響了沿海的景觀,養殖污水等還對海灣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沈東勇是土生土長的東山人,自1998年開始就從事鮑魚養殖,不僅風吹日曬地辛苦勞作,還要承擔颱風天氣影響和市場行情波動等風險。
2019年,當地開展養殖清退,沈東勇也告別了多年的養殖業,利用自家房子開起了民宿。2023年夏天,他家民宿的十幾間客房都爆滿,一家人不僅收入比之前更穩定,日子也更輕鬆了。
站在馬鑾灣的沙灘上,他笑著説:“之前我們還不理解,養殖搞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清退。現在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生態環境好了,遊客都喜歡到東山來玩,我們的生意就能更好!”
如今,馬鑾灣周邊旅遊配套設施齊全,是國家帆船帆板運動訓練比賽基地,每年常態化舉辦國家帆船帆板、風箏沖浪等賽事活動。
依託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東山縣的旅遊業發展不斷提速,成為當地的富民産業。2023年,東山縣接待遊客逾856萬人次,旅遊收入超109億元。
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生活在海邊的人們正在探索一條從“靠海吃海”到“人海和諧”的發展新路子。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美麗海灣是怎樣建成的?福建美麗海灣建設一線採訪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