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培育新質生産力 “三農”發展有活力

微信圖片_20240329111253

農産品展示。

微信圖片_20240329111325

一批農機新産品集中亮相。本組圖片攝影:記者馬國順

3月20日,時值春分節氣,全省春季農業生産現場推進會議在平涼市召開,參會代表深入靈臺縣、涇川縣田間地頭,共同謀劃全省春耕備耕生産大局,集中觀摩了一批新技術、新裝備、新業態,顯示出甘肅省農業農村系統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巨大潛能。

新技術·向現有耕地要效益

土地是農業生産的根基。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挖掘土地地力的更大潛力,對提升糧食産量和品質具有重要作用。

在靈臺縣2024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西屯鎮店子村項目區,表土剝離、熟土還田、機耕深翻、增施農家肥等土地治理模式廣泛應用。這項技術操作方便實用,即剝離20釐米深的上層土壤,採取與農家肥均質拌和,原地回填覆壓在農作物的根系生長層上,使農作物生長層增厚增肥,不僅保護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層,還能大幅減少生土層恢復地力的時間。

2024年,靈臺縣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5萬畝,增施農家肥7400噸,實施測土配方施肥3.1萬畝,全部採取地力保護提升措施,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據測算,採取表土剝離、熟土還田的土地,畝增産100公斤、畝節本100元。

有了沃土肥田,作為農業生産“晶片”的種子,便有了良好的展示舞臺。省市縣三級農技部門連續三年打造靈臺縣什字鎮郭家老莊冬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整合創新示範基地,初步形成了涵蓋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的“五良”整合綜合性單産提升方案。

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李世成介紹:“在良種培育方面,甘肅省成功選育靈麥2號、靈選7號和蘭天58號等一系列適合隴東旱垣地區種植的冬小麥新品種,具有較好的抗寒、抗旱性,基地冬小麥畝均産量達410公斤,較全省平均産量高100公斤。”

該基地推進冬小麥新品種“引、育、試、繁、推”一體化,建成冬小麥科技示範場4個,引育擴繁區域優勢品種14個,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品種6個,推廣手工面專用銅麥6號、高筋專用隴鑒117等特色優勢小麥新品種。

不僅如此,該基地與省市産學研推單位、種子企業合作共建國家級種子核心試驗田500畝,良種繁育基地1.5萬畝,年繁優質良種200萬公斤以上,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同時,整合推廣“低茬收割+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機械深松耕+復種綠肥”“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等16項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實現了綠色高産高效技術創新成果落地應用。

新裝備·向耕種模式要産能

針對全省的灌區、旱區、山地、垣臺地等多種類型耕地,甘肅省農業科研人員著力對新型農業機械開展研發。

通過不懈努力,丘陵山區小型機械研發製造推廣應用先導區、農機一體化試點省份先後落地甘肅,促進了甘肅省農業機械化。截至2023年底,全省農機化率達到66.7%,尤其在丘陵山區農機化率方面,甘肅省農機研發、使用率高於全國近10個百分點,農業生産總體進入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階段,並向自動化、智慧化方向發展。

在現代農機裝備演示現場,省農機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孟養榮指著新研發成功的高性能電控精量播種機説:“別看這臺機械體積小,但本事一點都不小。”這臺機械相當於一台模組化平臺,增加不同的機具不僅可以實現點種、覆膜一體化操作,還能通過配套的電子監控設備,實時監控播種量,防止漏種、漏播的情況,並在載入了玉米大豆複合種植器具的情況下,能實現覆膜複合種植一體化操作。

近年來,甘肅省研發推廣的新型農機近百種,涵蓋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糧油作物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以及青貯飼料收穫打捆機械等,酒泉鑄隴、定西三牛等本土企業創新研發的農機具,不僅在甘肅省普及推廣,還在全國山區、垣區、丘陵山地推廣應用。

先進的農用機械普及應用,推動傳統的耕作模式悄然發生變化。在靈臺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示範點,新翻耕的土地散發出泥土芬芳。今年,靈臺縣在這裡推廣適宜機械化收割的“6+4”大豆玉米帶狀種植,整合推廣膜下除草、配方施肥、藥劑拌種、縮株保密等技術,調配社會化服務組織一體推進全程機械作業。

根據近兩年的種植試驗,靈臺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效益可觀,實現玉米畝産670.2公斤、大豆畝産49公斤,畝均增收300元。還實現了大豆玉米每年替換倒茬,解決了連作障礙的問題。

新業態·向産業鏈條要成效

農業發展得好不好,一個重要的檢驗標準體現在産業發展、助農增收方面。

在涇川縣涇汭河川區萬畝設施蔬菜産業園汭豐核心示範區,新建的73座壽光第七代下挖式日光溫室裏,鮮紅的番茄、嫩綠的黃瓜綴滿枝條,滿眼的綠意盎然中,煥發出蔬菜産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該示範區在政策扶持下,運營人員大膽嘗試創新運營機制。採取企地合作模式,引導企業充分發揮外接市場、內聯農戶的作用,與壽光伽楠農業科技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協議,指導園區全面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增溫補熱和物聯網綜合控制系統,引進依琳番茄、白玉黃瓜等新特優品種20種,探索建立“技術託管、訂單種植、線上銷售”的産銷機制,有效解決了群眾種植缺技術、銷售渠道窄、經濟效益低等問題。

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在産業鏈上實現增收致富。園區吸納85名群眾長期務工,每人平均年收入3萬元;同時鼓勵群眾自主經營日光溫室,每座2畝大的溫室年凈收入11萬元;還有158戶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實現戶均增收5468元。

園區建成後,不僅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還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村委會將日光溫室出租給企業經營,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99.8萬元,除每年土地流轉費和必要的管理費用之外,可實現凈收入11.6萬元。

蔬菜種植面臨著銷售問題,冷鏈運輸會增加成本,如果不能把新鮮蔬菜及時銷售出去,將造成損失。

就近配建蔬菜果品加工企業,破解了鮮菜産銷矛盾。“兩個小時,我們把果蔬從田間運送車間,通過深加工變為商品!”涇川縣中小企業孵化園區的甘肅旭翔德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建成了全自動烘乾脫水果蔬標準化生産線和冰鮮萃取生産線,年加工處理鮮菜4000余噸,加工處理幹菜123萬斤,産值達3075萬元。

近年來,涇川縣以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大力發展特色食品、農副産品加工業和預製菜加工,引進農産品加工企業11家,輻射帶動全縣建成各類農産品加工企業36家,農業企業的工業貢獻率佔全縣工業總值的58%,帶動1000戶以上鄉鎮群眾種植黃花菜、青刀豆等各類蔬菜4.5萬畝,可實現年銷售額2200萬元以上。

久負盛名的“平涼紅牛”也成為涇川縣發展特色産業、聯農帶農共同致富的重要抓手。涇川縣鼎康肉牛育肥公司集肉牛育肥、種質研究、技術推廣、示範帶動為一體,吸納了740戶脫貧戶和529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入股,並覆蓋全縣所有鄉鎮的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入股資金1120萬元,該公司採取固定分紅模式,每萬元每年可分紅600元至855元,發揮了助農增收作用。

此次觀摩活動,讓與會代表學技術、學創新、學産業,結合實際、找準目標,補短板、強弱項,讓來自全省各地的“三農”工作者學到了實實在在的經驗,促進各地各部門開足馬力、大幹快上,全力做好春季農業生産工作,奮力開創甘肅省“三農”工作新局面。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培育新質生産力 “三農”發展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