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區

雄安新區即將迎來設立7週年 技術成果廣泛應用 智慧生活觸手可及

再過幾天,雄安新區就要迎來設立7週年。7年間,科技種子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結出纍纍碩果。在這裡,智慧交通高效運轉、綠色能源廣泛應用、智慧生活觸手可及。如今的雄安新區,不僅是智慧城市建設典範,更是前沿科技創新成果一展身手的大舞臺。

把“數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

城市建設,交通先行。作為城市創新發展的試驗田,雄安新區在智慧交通建設領域大膽嘗試。以交通環境數字化為基礎,雄安新區通過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智慧交通體系建設,打造智慧交通創新高地,引領城市高品質發展。

在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無人駕駛電動巴士正在有條不紊運作。這款巴士設計簡潔,體積適中,可容納6到12人。雖然沒有駕駛員,但這輛巴士依然能夠安全穩定行駛,在遇到行人和障礙物時會提前減速、繞行。而這一切離不開雄安新區智慧交通體系的有力支撐。

智慧交通體系建設的關鍵,在於對交通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無人駕駛巴士通過車上感測器,不間斷收集道路數據,並通過人工智慧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確保車輛安全行駛。同時,雄安新區還積極推動車路協同技術發展,通過在路口及路側佈置鐳射雷達、攝像頭等設備,構建道路基礎數字環境,實現車輛與道路之間的資訊交互。

例如,雄安新區容城縣容東片區的智慧燈桿集紅綠燈、攝像頭、鐳射雷達等多種設備功能于一體,能夠採集、匯聚、傳輸圖像,為智慧交通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援。數字道路智慧運營中心作為整個智慧交通體系的“大腦”,可以對收集到的各類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計算,並根據分析結果設置綠波車道等,幫助車輛實現一路綠燈或少遇紅燈,大大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交通擁堵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除此之外,雄安新區還將“數字身份”引入智慧交通體系。在這裡,每個移動的物體,無論是車輛還是行人,都擁有一個可靠的“數字身份”。這個身份為實現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之間的交互提供了信任基礎。未來,基於“數字身份”的認證,無人配送車等智慧交通産品將得到進一步推廣,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務。

“上天入地”監測生態環境

雄安新區的環境治理同樣離不開科技。

在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附近的停車場,數十台智慧垃圾箱整齊排列。不同於傳統垃圾箱,這些智慧垃圾箱均配備了LED屏,支援二維碼掃描。

市民可下載相關App,在掃碼後進行垃圾分類傾倒。智慧垃圾箱內置系統可根據垃圾種類和重量,給予垃圾投遞者積分獎勵,用來兌換生活用品等。除此之外,智慧垃圾箱還可實時將垃圾箱位置和承載量等數據“發送”給垃圾收運單位。

不僅如此,智慧垃圾箱還配備了壓力感測器。當箱體內垃圾達到預設重量時,城市管理平臺會收到提示更換箱體的資訊。智慧垃圾箱內設的全球定位系統可以實時監控箱體運作軌跡。

雄安新區緊靠白洋淀,水生態保護是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雄安新區積極探索、應用新技術,建立了“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市民守好一汪碧水。

“白洋淀水質治理的基礎是水質監測,但它的水域面積大,特別是在蘆葦生長茂盛時,人和船很難進入淀內,即使進入淀內也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定時在精確點位採集水質樣本,是我們面臨的難題。”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監測科負責人王英俊介紹,針對白洋淀內茂密蘆葦遮擋衛星信號、淀區湖面多徑環境複雜等一系列問題,團隊和相關單位聯合開發了“空天地淀”一體的生態監測系統。在天上,通過無人機實現淀區的實時監控和5G高清視頻數據的實時回傳;在水面,小型無人船搭載專用水質監測設備,結合北斗高精度定位,到達精準點位採集水質樣本。

王英俊説,雄安新區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已經實現了4個“國內首次”:一是首次實現了“5G+VR”全景視頻移動監測監控;二是首次探索了區塊鏈技術在生態環境業務領域的應用;三是在多功能無人船上搭載“5G+VR”和“5G+北斗”系統,首次實現白洋淀區內的精準導航;四是打造出全國第一艘純鋰電池監測船“雄安監測1號”。這些前沿技術成果,為雄安新區環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其他地區環境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變電站與城市景觀巧妙融合

雄安是一座智慧之城,也是一座綠色之城。當綠色能源與智慧科技結合,雄安新區用生動的實踐,踐行著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在雄安高鐵站東南側,有一座外觀設計從古代山水畫中汲取靈感的建築。這是雄安新區昝西220千伏變電站,如今它已成為當地熱門“打卡點”。

雄安新區供電公司電網建設中心主任金曉明説,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區已建成投運變電站7座,它們和城市景觀巧妙融合。“變電站不僅外表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而且具有極高的科技內涵。”他説。

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體育公園,有一座220千伏變電站——雄安劇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從外表看,它是一座小山,上面有綠植和步道,站在山頂長廊上可以遠眺周邊景色。走進變電站,可以看到集合了立體停車設施、自動充電機器人和車輛搬運機器人的智慧充電區。這座變電站引入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300余臺元件級建模、12類11000余個設備數據接入,使監測資訊量增加了56.8%。此外,在自動巡檢技術的幫助下,站內日常巡檢時間由2.5小時縮至0.5小時,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巡檢。

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應用讓雄安新區電網具有超高的穩定性。調度系統是電網的“神經中樞”。和大多數城市配電網不同,雄安新區採用主配一體調度管理模式,配電網不再是“配角”。

“電網運作過程中,調度系統能夠完成主配網聯合安全校核和風險辨識。一旦電網發生故障,調度系統會自主實施主配網故障協同處置,自動為調度員、搶修員‘導航’,快速處置故障。”雄安新區供電公司調控中心主任欒士岩介紹,調度系統能夠以遠快於人腦的速度在關鍵時刻平穩駕馭電網,讓電網實現自動運作。

開關站則是電網的“神經末梢”。在雄安新區,即使一座不起眼的開關站也蘊含著“黑科技”。部署在各個開關站的智慧分佈式自愈終端可在100毫秒內快速完成故障點隔離,300毫秒內完成負荷轉供,恢復非故障區域供電。這一過程無需人工參與,也不依賴自動化主站。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雄安新區即將迎來設立7週年 技術成果廣泛應用 智慧生活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