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兵團精神 品味兵團味道丨新疆有個“塞外江南 魚米之鄉”
引語:70年來,兵團人櫛風沐雨、紮根邊疆,向沙漠要綠洲、讓戈壁産碩果,創造了“人進沙退”的人間奇跡。為深入挖掘兵團特色文化、打造兵團特色網宣品牌,即日起,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推出“弘揚兵團精神 品味兵團味道”系列主題報道,充分挖掘展示70年來兵團各項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每年夏秋季節,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遝來,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六十八團,或乘坐觀光小火車,穿行在稻田中,感受唯美的田園風光;或登高塔,一睹長勢火熱的水稻風采。
稻蝦共生 營造農業好光景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地處祖國西北邊陲、天山西部伊犁河谷,有“中亞濕島”之稱,是伊犁農業明星産品——伊星大米的故鄉。而可克達拉市六十八團,是兵團水稻主産區之一,雖處在國境線不遠處的邊疆,卻是一派“塞外江南 魚米之鄉”的景象。
六十八團坐落于伊犁河南岸,這裡三面環山,年平均氣溫10.4℃,年日照時數2870小時,年降水量417.6毫米。伊犁河豐厚的水域灌溉著這片廣袤的土地,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和水資源優勢,有利於水稻養分積累和轉化,讓六十八團稻米産業獨樹一幟。
近年來,為做強稻米傳統産業,發展連隊集體經濟,六十八團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探索“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促成了稻蝦、稻蟹互利共生的好光景。
田間養蝦蟹,蝦蟹除蟲草,大大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有效減少了農藥污染,也讓六十八團蝦蟹米真正成為了有機健康美味的綠色食品。
六十八團探索的稻蝦共生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了種植戶種植收益,也讓水稻與小龍蝦品質雙雙提升。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加上獨具特色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成就了六十八團蝦蟹米的上好品質。
為了讓好味道看得見,這裡的蝦蟹田示範區採用了視頻監測系統,對每一寸土地進行監測。使用傳統工藝,不拋光,並保留胚芽,使大米綠色健康,顆顆醇香,口感香滑軟糯,淳厚回甘,讓每一顆大米都散發著六十八團稻田最自然的味道,成為大家餐桌上的營養放心之選,同時也形成了小龍蝦種苗、養殖、加工、銷售、餐飲、技術服務一條龍發展模式。
農旅結合 共賞豐收增收喜悅
為記錄和增彩水稻在六十八團的“成長日記”,近年來,六十八團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方式,建設打造長豐稻作文化展覽館景區,展示地方紅色精神和稻米文化的融合發展。
60多年前,六十八團第一代軍墾戰士來到可克達拉市,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挖地窩子、住羊圈,用最簡陋的工具,在鹽鹼地上開荒造田、挖渠引水,種植水稻洗鹼改良土壤。由於耕地條件差、耕作粗放,當時畝産較低。改革開放以後,六十八團改造中低産田,開始精耕細作,科學種田。
發展中期,六十八團建立了水稻種植科研基地,使得機械插秧面積達到3.5萬畝。2004年,六十八團投資1.5億元建成“伊香”大米加工企業,隨後又建成儲備庫房,實現水稻生産、貯存、加工一體化。2017年,團場水稻種植面積達9萬餘畝,每畝單産提高到800公斤,水稻栽培實現全程機械化。近幾年,團場的9萬多畝土地上,水稻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7萬畝以上。
此外,從2018年開始,六十八團大力發展稻田觀光旅遊,創作稻田畫,並每年變換主題,通過鐳射打點確定框架,然後用黑、紫、黃色水稻,在綠色稻田中勾勒出文圖,以稻田為“畫布”,以彩稻為“畫筆”,畫出各式文圖。
2014年,六十八團被中國農業部評定為“中國美麗田園稻田景觀”。如今,職工種糧有錢賺、生活有奔頭,願種糧、多種糧,既穩住了農業基本盤,也夯實了“三農”壓艙石,為師市經濟高品質發展、更好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撐。(熊成慧 石進玉)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