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村集體經濟,給一個村帶來了什麼?
春分時節,萬物生長,禮泉縣昭陵鎮肖東村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3月20日,記者進入集中連片的設施蔬菜大棚,清新的果蔬香氣撲鼻而來。
當日下午,肖東村的設施蔬菜大棚內已如初夏般悶熱。趙慰備穿著短袖,正和幾名村民給番茄整枝、打杈、疏葉。
趙慰備是肖東村村民。以前,在村裏掙不到錢,他只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慢慢地,父母年紀大了,身邊也越來越離不開人。聽説村裏建起了設施大棚,村民可以承包,他便下決心回到家鄉。
回鄉後,趙慰備承包了4座1畝左右的大棚,種上了甜瓜、聖女果、番茄、辣椒等果蔬。一開始,他擔心自己缺技術種不好菜。沒想到,村裏專門組織村民去山東壽光學習種植技術,還定期邀請專家來棚裏手把手教。
經過幾年的試水,趙慰備有了底氣,也堅定了信心。今年,他把4座小棚換成一座6畝的大棚,準備大幹一場。“估計今年能收入十二三萬元。”趙慰備感慨,把設施大棚做好,收入一點也不比在外打工少,他不打算再出去了。
給趙慰備信心的,還有村裏的環境。這些年,肖東村黨支部堅持把環境治理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全面硬化、綠化、美化了村內大小街道,修建了休閒廣場、景觀澇池、文化長廊,取得“村在林中、房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治理效果。肖東村還對村民居住房屋進行改造,為100多戶村民家通上了天然氣。
“這幾年村裏變化太大了,外邊可沒這麼好的環境。村裏不僅環境好,住著也舒服。”趙慰備指著大棚頂上説,“現在,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網線直接拉到大棚裏,經常有人來我們這兒直播。”
看著肖東村現在的景象,很難想像,這裡之前是個聞名的“爛桿村”。肖東村地處禮泉縣北部旱腰帶,2020年前,村裏産業以蘋果、酥梨為主導,村集體經濟收入少之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村黨支部書記劉曉軍帶領支部班子成員、黨員、群眾反覆討論,分析研判,最終確定打造大西安都市圈“菜籃子”的發展目標。劉曉軍帶著黨員幹部多次往返于各級部門和銀行之間,經過反覆協商,最終取得了政策和資金支援,開始盤活集體土地、溝塘、荒地。一開始,村民們熱情高漲,但到項目真正落地時卻打了退堂鼓。
村民們窮怕了,賠不起。即使有政策、銀行和村黨支部的支援,建一座大棚仍要掏3萬到5萬元。當時,村民一年都掙不來3萬元。村裏沒人搞過大棚,要是掙不來錢,投的錢可就打水漂了。
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肖東村黨支部研究決定,讓黨員幹部先乾先行,一期發展溫室大棚18座。其中,黨員幹部帶頭經營12座。結果,第一年種植大棚的收益不僅讓種植戶還完了貸款,還讓每戶平均收益10余萬元。一年就能回本盈利,讓村民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們紛紛找到村委會要求經營大棚。
肖東村黨支部趁熱打鐵、因勢利導,啟動二期項目,並成立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技術服務、分戶管理”的運營模式。一座座現代農業大棚在肖東村拔地而起。截至目前,肖東村已建成日光溫室大棚50座、圓形拱棚64座。
“今年,村集體經濟收益有望突破100萬元。”劉曉軍説,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黨支部的組織力、號召力也強了,村裏的各項工作更好開展了。
村民劉舉鋒告訴記者,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各項機制越來越順、服務越來越好、效率越來越高。村裏想要平整土地,電話一打,村上專門的機械農機服務隊馬上就來;村裏的蔬菜瓜果非常受歡迎,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往各地。
産業發展起來了,村民的就業增收就有了支柱。村裏的設施大棚提供崗位200多個,帶動百餘戶村民參與經營。村黨支部按照“三統一分”(統一規劃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分紅管理)的模式打造高標準産業園區。經過幾年的努力,園區通過土地流轉、帶資入股、入園務工、自主發展、網上銷售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讓村民年均收入達到2萬元。
村民口袋富了,劉曉軍和村幹部商量著要讓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去年,在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志恒的號召下,村裏組建了130余人參與的鑼鼓隊。
“村裏每年專門劃撥幾萬元用於購置鑼鼓隊的裝備。一説排練,村民們踴躍參與,我們逢年過節都排演新曲目。鑼鼓聲一響,村民的精氣神就提起來了。”劉志恒説,今年正月十五,村裏的鑼鼓隊還參加了禮泉縣組織的社火表演。村民們雄心勃勃,想把肖東村的鑼鼓聲傳得更遠些。
50歲的村民周君妮是鑼鼓隊的打镲手,也是秧歌隊的主力,平時還喜歡去村裏的文化廣場跳舞。“以前光愁日子怎麼過了,哪有心思弄這些。沒想到,現在年紀大了,還培養出了個興趣愛好。”周君妮説,鑼鼓敲著、秧歌扭著,日子越過越有滋味了。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壯大村集體經濟,給一個村帶來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