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楊家槽村煥新生—— 百年古村 “返老還童”
黃墻青瓦,錯落有致,行走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楊家槽傳統村落,正值鮮花盛開,滿眼春意盎然。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剛收尾,首批遊客便來此探訪。“這裡遠離城市喧囂,能放鬆身心,找到鄉愁。”遊客劉女士樂呵呵地説。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楊家槽村靜臥于明月山槽谷之中,清朝初年,來自湖北孝感的楊氏家族遷徙至此,楊家槽至今經歷近400個寒暑。可由於大山環抱,這裡曾經經濟弱、設施差,道路坑坑洼洼,房屋“垂垂老矣”,78戶人家一度只剩下10多戶人。
2020年8月,重慶市住建委啟動楊家槽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為其“梳粧打扮”。如今,古村“返老還童”,迎來新生。一些農戶陸續回到村裏,還有人積極籌備經營民宿,昔日寂靜的小山村,重新熱鬧起來。
設計下鄉
尋找“寶珠”
楊家槽村落歷史悠久,清朝初年,這裡杳無人煙,楊氏始祖楊紹文帶領家族來到這裡墾荒,從此定居下來,人丁漸盛。直到2003年合村並居,楊家槽成為洛磧鎮大天池村的一部分。
兩山夾一槽,楊家槽因而得名。整個村落呈“C”字形,從高到低延伸,由上灣、中灣、下灣三個組團串聯而成。村落中間平地用於農耕,溪水自北向南,穿田而過,滋潤著這片土地。房屋依山而建,村內院落以耕地為核心,形成一個個院落,聚居與散居相結合。
楊家槽山清水秀,自然資源豐富,歷史底蘊濃厚。由於地處深山,村落受外界影響較小,風貌較完整地保留下來,至今保留著典型的傳統農耕生活方式,村內小路交錯相通,疏密有致,路面鋪制採用當地石材,古樹古井訴説著歷史的滄桑。村內房屋多修建於清末,保持傳統明清巴渝民居特點,順應地勢,高低錯落有致,後翻修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傳統建築結構主要以穿鬥式為主,還有少量土坯房和石砌房。
不過,隨著城市化加速,村民陸續外出務工,村莊因而年久失修,房屋、路面慢慢衰朽破敗,留守村民大都種植水稻、玉米等附加值較低的作物,還散養一些雞鴨,糞便隨處可見。古村成了荒村,仿佛就要被世人遺忘。
2019年,住建部在山東省和重慶市開展首批村莊設計典型案例研究,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師陳蔚、胡斌,四川美術學院教師趙宇等人組成的團隊深入田野考察,找了整整兩個月,發現了深藏于洛磧鎮的這顆“寶珠”。幾番走訪,他們與楊家槽結緣,針對楊家槽村落的風貌特色、自然景觀、産業基礎、歷史人文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深入調研,決心在此啟動傳統村落保護修復工程。
經專家評審和相關市級部門會審,楊家槽于2020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重慶市傳統村落名錄。兩個月後,楊家槽“大修”正式啟動。通過設計下鄉,設計師與村民一起參與規劃設計,就地重建家園。
商討方案
達成共識
設計師們走進山村,讓村民看到了村子重生的希望,興奮不已。村民們七嘴八舌,把各種要求一股腦倒出:拆舊房、建新房,更加洋氣一點;擴大自家院壩面積,硬化馬路並加寬一些;路燈、電氣等現代化設施越多越好……
設計師們聽了直撓頭,“這哪是保護髮展呀,分明以為是拆遷嘛!”他們解釋道,改造這樣一座百年老村落,要尊重歷史傳統,堅持保護優先,守住田園風光,讓人看得見鄉愁。
可村民們不理解,“那改造啥呀?住了一輩子木房子,不就是想住住新房子嗎?”村民李華珍説道。
經過與鎮、村幹部商量,設計師們決定,以保護為主,同時聽取村民合理意見,在改造時兼顧生活,讓村民生活更加舒適。
方針定下,主要看落實。為了順利推進工作,設計團隊開始做村民工作,從點上突破,再從面上逐步推進。村民李華珍就是首批“突破口”之一。
大家反覆登門勸説,並拿出折中方案——外表修舊如舊,裏面儘量改造。“政府幫你出大頭,你自己只出10%的錢,這樣的機會還不好?不然,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啊!”村幹部的話,讓李華珍動了心。她雖然還是猶豫,可看完設計圖紙後,決定“試一試”。
沒想到,效果比李華珍想像得還要好。從外面看,木墻板仍然“古色古香”,但已經重新補上漆料,幾乎看不出修補痕跡。室內通透明亮,木架床、木桌仍然沿用,但空調、電視一應俱全。廚房裏,現代氣息撲面而來,燃氣灶、油煙機都已裝好。
更讓李華珍高興的是廁所改造,室外的旱廁改為室內現代化廁所。“以前,上個廁所要跑到外面去,娃娃們晚上都不敢去,更別説冬天了!”想著兒孫們更愛回家看望,李華珍心裏樂開了花。
“改造後還真是方便很多哎!”有了李華珍的示範,村民們打消顧慮,紛紛加入改造計劃。
“鄉村傳統聚落需要在傳承與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點,做到保護與發展相結合。”陳蔚認為,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投入鄉村建設之中,我們的設計應該有利於留住原住民。
設計師與村民之間的磨合,貫穿楊家槽保護修復過程始終——村民要求院壩鋪花崗石,平整,但設計團隊想恢復老石板,最終選擇花崗石、老石板混鋪;村民要求屋頂換新瓦,設計師們卻想重新利用舊青瓦,最後屋檐下方蓋上了新瓦,舊瓦被移到屋頂;有村民要求屋內鋪上地磚、屋頂開天窗,設計師也儘量滿足。
設計一起商量,建設也要一起參與。楊家槽石匠、木匠、泥瓦匠不少,大夥一起參與施工建設,村民代表楊義昌等6人還受邀擔任“監工”,保障工程品質。
歷時兩年,設計師們和村民們尋找最大公約數,達成共識,楊家槽最終“長”成了設計師和村民都滿意的樣子。
留住鄉愁
人氣漸旺
2022年4月,楊家槽在儘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修葺一新,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山、水、林、田、湖和村居勾勒出一幅田園景象。
古樹、古井,小青瓦、竹籬笆等傳統要素猶在,但掩埋的荷塘重新翻新,院落旁的石板路從雜草中再現斑駁痕跡,房前屋後鮮花環繞,路口的大棗樹煥發生機,遠遠望去猶如一幅優美的畫卷,三兩村民肩挑農具、腳踏青石,清脆聲漸漸流向田間……作為重慶市首批傳統村落之一,楊家槽的房屋進行修繕改造後,重現了傳統巴渝民居的地域特點。
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村落擁有了污水管網、路燈、休閒步道、垃圾收集點、公共廁所、停車場等,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環境好了,人氣更旺。“我們這裡空氣新鮮,其他條件也不比城裏差,住得安逸。”70多歲的村民楊正華和老伴從城裏搬回來,一臉樂呵。
市民唐楊春被楊家槽的風光所吸引,在此租下一處房子,供母親養老,在優美田園中找回鄉愁。
目前,常住村民已增加至30多戶,還有市民到處遊玩,延續數百年的煙火氣正在回歸,幸福笑容也常挂在村民臉上。
物質生活更便利,文化素質也在提高。以前,村裏臟亂差,村民時常亂丟垃圾。如今,村裏像景區一樣,村民有時“拿著垃圾也不好意思扔”。
“楊家槽的保護只是基礎,發展才是目的,其整體規劃設計以創建村民幸福生活為根本,挖掘利用田園農耕文化和傳統民居資源,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創造鄉村美好家園。”設計師王軼楠説,希望以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鄉愁吸引資本與人才返鄉回流,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村民共用發展成果。
在保護基礎上續寫發展篇章,當地正在積極謀劃、行動。大天池村黨總支書記左其政介紹,如今,楊家槽正在發展高山蔬菜、中藥材種植、冷水魚等産業,並推動鄉村旅遊,將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掙錢,腰包更鼓。
楊家槽的發展並非一日之功。“楊家槽要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肖亞成建議,傳統村落保護項目選址既要注重保護,也要重視發展,激發其內生動力,才能讓村民共用更多發展成果,實現更好的保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重慶市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楊家槽村煥新生—— 百年古村 “返老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