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上海之春”多臺交響樂展現山河壯美

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昨晚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上演。接下來的一週內,多場展現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奮鬥之志和發展之果的音樂會,如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天山南北”音樂會等將在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舞臺上一一亮相。

一部大氣磅薄的“陜北史詩”

第一部以陜北原生態文化、黃土文化、延安精神為理念創作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陜北史詩”。作品首次登陸上海舞臺,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及陜西民族樂團在指揮家高偉的執棒下,為滬上觀眾帶來一場充滿陜西地域風情的音樂盛宴。

生長在陜北高原山坳背洼之地的山丹丹,常年忍受著風沙肆虐乾旱缺水之苦,卻始終頑強地向著太陽的方向發芽生長,正如陜北人民勤勞質樸、堅韌不拔的個性。《永遠的山丹丹》由著名作曲家王丹紅創作于2017年,填補了我國大型陜北風格民族管弦樂作品的空白。這部大氣磅薄的“陜北史詩”集合了嗩吶、信天遊、説書等陜北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展示出黃土文化的厚重變遷和豐富多元,歌頌了陜北人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在陜十三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一條古老、英雄、奮進的河

“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里的水路到湘江……”一曲《瀏陽河》,傳唱大江南北。1995年,在這首經典民歌的基礎上,作曲家、湖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鄧東源創作了歌曲《又唱瀏陽河》,唱出了人們奮發圖強建設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經過悉心打磨,大型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今晚將由著名指揮家肖鳴執棒,上海愛樂樂團與湖南民族樂團聯袂,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

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分“序——主體部分——尾聲”三大板塊。主體部分分三個樂章,用13個樂曲講述瀏陽河歷史悠久的動人故事。第一樂章講述一條古老的河,九道灣裏流淌著美麗神奇;佔比最多的第二樂章追憶秋收起義往事,是一條紅色的河,流淌著英勇和壯烈;第三樂章以瀏陽煙花為切入點,是一條奮進的河,流淌著新時代陽光下瀏陽河兩岸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曲家利用中西樂器中的獨特音色與技法來展現音樂情感的表達,將瀏陽的客家山歌、瀏陽河上游的平江號子、地花鼓、長沙彈詞、長沙花鼓戲、長沙山歌等極具地域性的音樂元素融入交響樂的大結構中,搬上交響樂舞臺,彰顯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融合。

“這部歌頌瀏陽河的交響作品,在構思之初就想好了名字——《瀏陽河之光》。”鄧東源在接受採訪時説,“一方面通過民族音樂語言堅持我們的民族性和文化自信,一方面使用西方音樂大作品的大構架,將兩者融合才能與國際一流音樂接軌。”他還認為,“上海之春”有五個“大”:大主題、大角度、大創意、大舞臺、大作品。這次音樂節在確定重大主題、宣傳新人新作以及禮讚新時代的交響作品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個真實的援疆故事

“天山南北”音樂會將於4月1日在上海音樂廳舉辦,由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常任指揮努爾巴納·依明執棒,穆塔力甫·麥麥提擔任樂團首席,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新疆藝術學院演奏。

“天山南北”是一部民族器樂劇的音樂會版,作品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北京教授曾資助過60多名新疆貧困學生,退休後應這些孩子邀請,暢遊新疆的天山南北,感受新疆壯美風景、風土人情以及生機勃勃的發展。各曲目吸收了大量新疆民族音樂元素,比如其中的馬頭琴獨奏以及呼麥等非遺傳統樂器的運用,呈現出新疆天山南北的不同地域風光,流露出對新疆難以割捨的愛戀。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上海之春”多臺交響樂展現山河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