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戰勝病魔後,她在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

“您好,請問上海市兒童醫院北京西路院區血液腫瘤科招護士嗎?”聽到有人詢問,上海市兒童醫院普外科護士長范琴抬起頭,負責護理招聘宣講的她很少遇到目標如此明確的求職者。

“小姑娘,你在那實習嗎?”“不,我曾是那裏的一名白血病患兒。畢業後,我想回‘娘家’工作。”……如此特殊的一幕,日前出現在上海健康醫學院2024屆畢業生首場春季招聘會上。説話的是00後女孩瑤瑤,上海健康醫學院2023級護理學專業大一學生。剛踏入大學,便早早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這和瑤瑤的親身經歷有關。病魔沒有擊垮這名女孩,被治愈後,她的心中從此埋下一粒夢想的種子。

長期住院的日子,總有溫暖目光碟機散驚慌

大一學生出現在招聘會上,多少有些稀罕。“我想先了解一下職業方向,當然最重要的是看看‘娘家人’。”與血液腫瘤科醫護們長達兩年多的相處,早已讓瑤瑤將他們當作了家人。

2015年4月20日,這天是瑤瑤的11歲生日,也是她被確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日子。家人將她送到上海市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我記得,醫生將我請了出去,與我的父母單獨聊了聊。”十多歲的孩子心思尚沒有那麼細膩,卻也知曉是身體出了問題。自此,瑤瑤開始了長期住院,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白血病的治療很痛苦,“我親身經歷過鋼針穿透皮肉骨頭,抽取骨髓時鑽心的疼痛;感受過趴在操作臺上的恐懼無助;體驗過化療帶來排山倒海的副作用……”在和病魔鬥爭的過程中,讓她稍感暖心的是,總有一隻溫暖的大手輕撫著她的頭,一束關切的目光將她籠罩,為她驅散內心的驚慌。

上海市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邵靜波告訴記者,在以前尚不允許家屬全天陪護的時候,日夜照護患兒的便是醫護和護工。在血液腫瘤科住院部的走廊,常常可以看到醫護人員抱著年幼的孩子,耐心陪伴。許多尚未成家的年輕醫生和護士們,在這裡率先當起了“父母”。

“有一次,我還在半夜迷糊中,擱在冰涼床欄上的腳被護士慢慢放回了被窩,護士還幫我輕輕掖好被角。”也是在一次次的溫暖與感動中,一粒夢想的種子悄然在瑤瑤心中埋下,“我以後也要加入這個隊伍。”

平等的視線,就是對患者最好的激勵

有一段時間,因為化療,瑤瑤開始脫髮。“衣服、枕頭上都是頭髮,每天早上媽媽總要拿透明玻璃膠粘頭髮。”媽媽乾脆請了理髮師到醫院來為她剃髮。儘管成了“小光頭”,但瑤瑤依舊保持著樂觀的心態。

“有人住院後會對醫院産生恐懼,但我打小就是不太怕醫院的小孩。”瑤瑤説,一個主要原因,大概是因為她在這裡獲得了很多情感支援。

其實,患兒口中的“情感支援”,在上海市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護士長薛曉燕眼中,可以化為另外兩個字,那就是“平等”。

在血液腫瘤科工作了幾十年,薛曉燕説,在這裡所有的醫護都不會用憐憫和異樣的眼光看待患兒,“我們把患兒當常人看,大家沒什麼不一樣。”

平等的視線也讓更多家長願意敞開心扉。“每週的治療不再只有痛苦與沮喪,不少家長也能在這裡和我們説説心裏話,排解心事。”

如今,兒童白血病的治療已大大進步。“像瑤瑤這類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孩子,治愈率可以達到80%至90%,即使是難治、復髮型白血病也有了更多治療手段。”邵靜波説,白血病早已不再是讓人看不到希望的疾病,“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是積極的期待而非悲觀的等待。”

而讓瑤瑤對護士這一職業結下深厚情感和嚮往的,還有這樣一段凶險的經歷。那是化療的第九個療程,她因心衰留院觀察,不想又遇上輸血小板過敏,很快氣管水腫引發窒息。“我在意識逐漸模糊的時候,護士第一時間趕到我的床旁,幸好他們處置及時,我這才緩了過來。”

曾經的患兒,有望成為今後的同行

去年3月,瑤瑤發了一條朋友圈:“是女大學生啦!”配圖顯示,她已順利通過春考,被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學專業預錄取。

對於瑤瑤的選擇,血液腫瘤科的醫護們並不意外,薛曉燕更是第一時間留言,“感動,等你,這裡好多好多人都會等你。”

曾經的患兒將成為同行,對於血液腫瘤科的醫護而言,這無疑是對工作最大的肯定。令邵靜波頗感興奮的是,已經有好幾名患兒作出了相似的選擇。“我們有名來自西藏的小患兒,也致力於要去西藏大學念臨床醫學專業。很多孩子選專業前也會來問問我們的意見,真是處成了家人。”

有句話,邵靜波常挂在嘴邊:沒有人文關懷的醫學是冰冷的。而這一點也與兒童醫院所營造的家的文化不謀而合。

“醫護們在治愈疾病的同時也在關心著每一位小患兒的情緒和心情。”瑤瑤説,這也是為什麼她總將回醫院復診稱作“回娘家”。如今,她正滿懷期待,待學成後重回大家庭,爭取用自身經歷和專業知識鼓勵更多患兒。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戰勝病魔後,她在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