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看張掖農業新“豐”景

微信圖片_20240320094259

螃蟹“落戶”高臺。高臺縣委宣傳部供圖

微信圖片_20240320094332

夏日的臨澤縣沙河鎮虹鱒魚養殖基地。(資料圖) 記者 侯洪建

春風初起,乍暖還寒。位於祁連山下的張掖大地,蝦苗遊弋、螃蟹“橫行”,檸檬、火龍果鮮香四溢……誰能想到,這些原本遙不可及的熱帶水果和鮮活水産,如今正逐漸成為張掖的“土特産”。

近年來,張掖市充分依託資源、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水産養殖、南果北種等特色農業産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更好滿足群眾需求。

打好鮮活水産“特色牌”

3月初,臨澤縣鴨暖鎮白寨村氣溫漸升,冰雪初融。距離村子不遠處的張掖市豐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棚裏,養蝦池星羅棋佈,水迴圈設備有序運轉,南美白對蝦成群遊弋,悠閒覓食,工作人員正忙著調配水質。

“去年5月試養成功以來,合作社已累計上市銷售了近2萬斤南美白對蝦。”合作社負責人馬貴濱説,這裡的水資源富含鍶元素,為養殖南美白對蝦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目前市場供不應求。

南美白對蝦是海水蝦,而臨澤縣深居西北內陸,海水從哪來?

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合作社在前期大量的試養過程中找到了答案——採用“海鮮陸養”模式。

“我們通過對蝦苗引進地的水體指標進行檢測,在養殖地進行精準調配後,模擬出類似于海洋的生態環境,提高蝦苗的成活率。”馬貴濱説。

解決了海水環境問題,對於養殖水體的檢測和處理,又成為擺在馬貴濱團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由於南美白對蝦是“直腸子”,邊吃邊排泄,常常導致未消化的餌料充斥在水體中,再加上糞便和蝦殼,如果得不到及時凈化,水質就會變得越來越差,進而影響到南美白對蝦的生存。

為此,合作社通過引進水質凈化系統和監測系統,將水體中的蝦殼、糞便過濾掉,再通過一道生物過濾,確保水體中的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保持正常;每天定時對水質進行監測,為南美白對蝦提供最佳的水質和生長溫度。

“從實驗棚成功試養到一期、二期項目投産,我們的信心更足了。”馬貴濱説,“今年,我們決定規模化生産南美白對蝦,讓張掖及周邊地區吃上活蝦。”

來到位於張掖市區的銷售網點,剛買好蝦的市民王菊蘭準備為家人做一道油燜大蝦。“以前主要吃冷凍蝦,如今在本地也能買到活蹦亂跳的新鮮大蝦了。”王菊蘭説。

優勢不止於此。據馬貴濱介紹,通過“海鮮陸養”,合作社每年可産蝦3到4茬,相比傳統的池塘養殖産量更高,可以保證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新鮮大蝦,客戶黏性越來越強。

“甘肅省從2017年開始引進南美白對蝦,與中國水産科學院合作,利用鹽鹼地開展試驗養殖,不斷探索養殖方法、改進養殖模式,目前全省養殖面積共600余畝,年産量達到20萬斤。”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陳彥龍説。

張掖依託得天獨厚的水産養殖優勢,不斷優化水産品養殖結構,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積極引進外來資金和養殖技術。如今,當地水産品越來越豐富,産量也越來越高。

隨著氣溫回升,鴨暖鎮古寨村有著十多年養蟹經驗的養殖戶王宏斌動身前往遼寧盤錦等地採購蟹苗。“每年9月前後,捕蟹、稱重、裝箱,是一年當中最忙的時候,快遞車一天要運輸好幾趟。”王宏斌説,“去年螃蟹産量達到8000多斤,銷售額達到50多萬元。”

2016年,在外闖蕩多年的王宏斌返回家鄉創業。在全縣多地考察後,他決定發展水産養殖,“鴨暖鎮的水質具有高鹽度和適宜的鹼性環境,還有天然水草及小魚小蝦,非常適合螃蟹生長。”

“缺技術就上網學習,向當地農技專家請教;缺經驗,就在養蟹過程中不斷積累。”多年下來,王宏斌逐漸成長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養殖大戶。同時,他還不忘與其他養殖戶交流探討、分享經驗,共同致富。

張掖螃蟹養殖主要集中在高臺縣和臨澤縣,去年兩地螃蟹養殖總面積達到2萬多畝,産量達180噸。每年養殖季節,養殖戶通過分批投放蟹苗,實現了螃蟹錯峰上市,産品遠銷上海、天津、湖北、香港等地,實現收入1500多萬元。

引領南果北種“新風尚”

雪後初霽,祁連山下一片靜謐。走進張掖市甘州區長安鎮萬通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設施大棚,仿佛進入了熱帶果園:金黃色的檸檬、佛手瓜掩映在茂盛枝葉間,披著紫紅色外衣的火龍果陸續成熟。

“22座設施大棚預計單棚收入近10萬元,年收入300萬元。”今年是合作社負責人王亞東從事南果北種的第13年,他忙著搶抓有利時機,搶“鮮”上市。

除了火龍果,大棚裏還生長著木瓜、香蕉、蓮霧……越來越多南方果品在這裡“安家落戶”。

隨著消費不斷升級,西北地區對果品種類的需求不斷增加,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看到南果北種在家鄉的發展前景,王亞東經過多方考察後,義無反顧地發展設施農業,在不斷試驗、淘汰中,讓南方水果從“移居”變“宜居”。

“在新品種的引進和種植過程中,我們得到了當地農業部門在農資、技術指導等方面的大力支援,這也激勵著我們把南果北種做得越來越好。”王亞東説。

而這,只是張掖發展南果北種,不斷豐富群眾“果盤子”的一個縮影。

在多彩多姿的丹霞山下,臨澤縣板橋鎮古城村的葡萄林果新品種實驗示範基地裏,負責基地種植的臨澤縣奮進葡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賈宏福馬不停蹄地忙碌著。大棚裏,百香果、番石榴等南方水果陸續進入成熟期,陣陣果香撲鼻。

“這批番石榴去年剛種上,今年就開始挂果了,平均每棵産量能達到15斤。”賈宏福説,“考慮到南北方種植條件差異和不同水果對適生環境的需求,我們通過土地酸鹼改良、沙土中和、溫濕度控制等一系列措施,讓南方果樹在北方落地生根,在保證水果品質基礎上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賈宏福説。

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段,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黑河穿境而過,土地肥沃,非常適宜種植葡萄、梨、紅棗等水果。隨著農業科技水準快速發展,張掖果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果品品質也在不斷提升,水果産業高品質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近日,在甘州區烏江鎮謝家灣村麒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日光溫室裏,市民李小燕手提果籃,穿梭在挂滿長果桑、枇杷、柚子的果樹間,步履輕快。

“真想不到在西北竟能體驗到採摘南方水果的樂趣。”李小燕説,這裡離市區近,交通也很方便,採摘價格公道,還會經常過來。

據合作社理事長任成海介紹,合作社目前擁有112個大棚,栽種南方水果30多種,每年純收入340多萬元。“目前,合作社已成為集果蔬觀光采摘、休閒娛樂、精細蔬菜種植、産品加工、名優新特種苗繁育、物流配送于一體的綜合生産農業園區。”任成海説,“下一步,我們打算引進橘子、榴蓮等水果,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提升觀光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甘州區持續推進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融合發展,借助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把發展南果北種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大膽探索試種南方果蔬。目前,全區已有30多個專業合作社和涉農公司種植南方果蔬50多個品種,面積300多畝,已發展成為當地調整産業結構、促農增收的新産業。

近日,一則好消息傳來,水果甘蔗在張掖試種成功,再次壯大了張掖南果北種的“隊伍”。

“去年我們從廣西引進水果甘蔗品種桂黃皮1號試種,糖分適中,蔗汁清甜。經檢驗發現蔗汁糖分(錘度)達到15%,最高能達到20%,比市面上銷售的外地甘蔗錘度高出2%到5%。”張掖市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所長趙麗梅説。

在甘州區黨寨鎮陳寨村設施農業産業園,由市農科院依託國家糖料産業技術體系張掖綜合試驗站引進的水果甘蔗長勢喜人,進入采收期。

據國家糖料産業技術體系張掖綜合試驗站站長閆斌傑介紹,按照每斤5元的市場價格,在每畝地種植3000株甘蔗的密度下,每座甘蔗溫室大棚的收入可達18萬元。

截至目前,張掖市種植南方果蔬50多個品種,南果北種已成為當地農業增收的新亮點。

提升特色産業“含金量”

“我們通過在鹽鹼地開展暗管排鹼技術,大力發展枸杞産業。去年種植的枸杞畝均産果400多斤、收益9000多元,效益很不錯。”近日,臨澤縣鴨暖鎮鴻寶康枸杞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斌來到枸杞種植基地,察看枸杞生長情況。

“隨著對鹽鹼地的持續改良,合作社的枸杞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100畝增加到現在的350畝。”談起近年來對鹽鹼地的治理改良效果,劉斌自豪地説,昔日的“不毛荒灘”,已逐漸變為“沃野良田”。

據了解,臨澤縣共有鹽鹼地12.7萬畝,由於地勢低,水位高,“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近年來,當地通過科學改良土壤、推進適土適種、引進優質品種等措施,改良打造出玉米制種“五化”基地鹽鹼化改良示範點、枸杞種植基地,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改良鹽鹼地4.52萬畝,鹽鹼耕地含鹽量下降0.02%,鹽鹼耕地品質平均等級提高了0.55個等級,有效提高了鹽鹼地生産能力。

“我們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鹽鹼耕地改良等項目,通過利用農業科技進行鹽鹼地治理,再配合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等技術,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臨澤縣農技中心農藝師毛森煜説。

張掖市堅持廣開食源,在不斷壯大鄉村特色産業基礎上,探索生態迴圈農業模式,促進産業增綠。

在高臺縣黑泉鎮金河灣綜合養殖園區的林峰牧業有限公司,一頭頭肉牛膘肥體壯,工人們忙著加工、運輸草料。“公司現存欄肉牛1000多頭,種植青貯飼草玉米600多畝,通過自種自養的方式,每年可節約飼養成本30萬元。同時實施糞肥還田,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飼草玉米産量,有效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公司工作人員王永福説。

“近年來,高臺縣持續優化産業結構,依託牛産業發展‘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的農牧迴圈發展模式,持續提升農業規模、品質和效益,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縣共飼養牛18.89萬頭,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76%,畜禽糞污利用率達90.02%。”高臺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生態安全保護意識的提高,當地養殖企業和養殖戶越來越注重生態迴圈養殖,張掖的綠色發展底色越來越鮮明。

走進張掖市豐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期項目,一批新引進的水質凈化設備正在有序運轉。“我們養殖尾水經過沉澱、過濾、凈化、檢測等工序達到排放標準後,再重新進入養殖池進行迴圈利用,做到尾水不外排。”合作社負責人馬貴濱説。

從臨澤縣沙河鎮化音村往北走,幾處泉水從地面汩汩涌出,匯聚成河,河流兩岸分佈著七八家虹鱒魚養殖基地。走進磨溝漁莊,養魚池內供氧設備開足馬力供氧,漁莊老闆王守勤正在為遊客捕撈虹鱒魚。

“漁莊水域面積有3畝多,水溫常年保持在6至18攝氏度,非常適宜養殖虹鱒魚,年産量能達到10萬斤。”已從事水産養殖38年的王守勤,有著豐富的養殖經驗。“我們通過使用環保飼料和科學控制用量等方式發展水産養殖,減少對水質的影響。”

依託水資源優勢,臨澤縣加快推進水産生態養殖,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縣水産養殖面積達到8000畝,預計今年水産品産量達到1000噸,産值突破1億元。

順著被茂密樹林簇擁的河道往下看,迎風搖曳的蘆葦一望無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群的野鴨悠閒嬉戲,天鵝翩翩起舞,與遠處繁忙的春耕景象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生態農業發展畫卷。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看張掖農業新“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