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豐富多彩的“第三課堂”

“朱鹮是我們本地的珍稀鳥類。這學期,我們會充分利用‘第三課堂’,帶學生走進朱鹮保護基地,學好朱鹮相關知識,了解生態和諧的重要性。”3月6日,談到“第三課堂”,洋縣青年路小學校長鄧愛華告訴記者。

去年以來,洋縣53所中小學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充分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拓寬研學實踐渠道,通過“第三課堂”開闊學生視野、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切實將課外實踐教育落到實處。

傳承造紙技藝

“親愛的小朋友們,歡迎來到蔡倫墓祠參觀研學。你們知道蔡倫是誰嗎?他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今天我們用的紙,離不開蔡倫曾經的貢獻……”3月4日,在洋縣蔡倫墓祠景區,講解員李鴿動情地為洋縣城西小學的學生講述蔡倫造紙的故事。

在景區紙文化博物館的“紙坊”,學生們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參與打料、切料、晾曬等造紙工序。在造紙師傅的演示和指導下,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爭相當起造紙小工匠。“看!這是我做的紙!”洋縣城西小學學生王偉開心地説。

洋縣教體局充分發揮“第三課堂”育人作用,指導各中小學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組織師生走進蔡倫墓祠和紙文化博物館,了解蔡倫生平以及造紙術的演變過程、造紙流程、造紙原材料等,感受古人的智慧,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每次在蔡倫墓祠研學後,學生都會驚嘆造紙術的神奇和偉大。不少同學在參觀後,還會主動了解學習蔡倫的生平以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故事。這讓我們覺得開展研學活動非常有意義!”洋縣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好朱鹮守護者

“我繡了一隻朱鹮,準備送給朱鹮保護站的叔叔阿姨。”

“我希望朱鹮能飛到天安門去,在天安門廣場盡情翱翔。”

3月6日,在洋縣青年路小學的藝術社團裏,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朱鹮的喜愛。

學生這麼喜歡朱鹮,與前不久學校在朱鹮生態園開展“第三課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鄧愛華介紹,學校的“第三課堂”經常就地取材。朱鹮梨園、洋縣文博館等都成為“第三課堂”。這學期開學不久,老師就組織學生前往朱鹮梨園觀察朱鹮,了解朱鹮習性。學生也在活動中了解了洋縣的歷史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去年以來,洋縣各中小學積極組織學生走進朱鹮保護站、朱鹮梨園等地詳細了解朱鹮文化、朱鹮與生態的關係,聆聽講解員講述關於朱鹮保護的感人事跡,以及近年來洋縣在朱鹮保護和生態環境領域取得的成績。“我們現在已將保護朱鹮納入學校德育教學工作,教育學生從小認識朱鹮、喜愛朱鹮、保護朱鹮。”鄧愛華説。

追尋紅色印記

“在這裡,紅二十五軍部署並取得了石塔河伏擊戰的重大勝利,還積極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你們看,這邊的墻上還保留著當年‘只有參加紅軍,窮人才有飽飯吃’的標語……”3月1日,洋縣華陽中學的40余名師生走進華陽鎮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了解紅色華陽的崢嶸歲月,接受革命精神洗禮。

“這次的‘第三課堂’選在華陽鎮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這裡,我們通過學習紅色文化、拓展訓練等活動,引導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華陽中學老師王瑩説。

“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以及在戰爭年代衝鋒在前、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以革命英雄為榜樣,努力學習,長大做一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華陽中學學生華涵林深有感觸地説。

近年來,洋縣努力營造以紅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圍,利用革命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探索“常規教育日常化、特色教育品牌化、校地互動雙向化”的教育模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切實把紅色基因傳承融入中小學思政教育全過程。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豐富多彩的“第三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