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標準地”改革賦能高品質發展
三月十五日,在三一智慧製造産業園車間內,裝配機器人在作業。
位於咸陽高新區的賽普潤體外診斷試劑及醫療器械項目建設現場(3月13日攝)。
加快推進工業項目建設對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項目落地過程中面臨評價事項多、評價時間長等問題,項目落地開工後又存在産出不高、低效用地等問題。如何破解?推進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是重要舉措。
“標準地”是指在先行完成區域評價、先行設定控制性指標、實現項目開工建設所必需的通水通電通路及土地平整等基本條件後,面向工業項目供應的國有建設用地。
2021年底,陜西省“標準地”改革正式啟動;2022年,全省試點推進;2023年,陜西省進一步明確“標準地”改革工作標準、規範工作流程、清晰工作責任。兩年多來,全省供應工業用地“標準地”490宗5.34萬畝,“標準地”改革成效逐步彰顯。
要素保障“能保必保”
3月13日,位於咸陽高新區的賽普潤體外診斷試劑及醫療器械項目建設正酣。
該項目于2023年1月18日按“標準地”完成土地出讓,總投資2億元。項目建成後將為咸陽高新區生物醫藥産業園的建設起到示範引領效應。
“我們初次進入醫藥領域,不了解行業標準,面臨很多困難。”陜西賽普潤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孟莉説,“之所以選擇落戶咸陽高新區,一方面是項目符合當地的産業政策,另一方面是切身體驗到這裡的工作人員為企業排憂解難的真誠服務。”
為給企業提供功能表式全流程最優最快服務,咸陽市自然資源局高新分局成立了資源要素保障“特別服務隊”。得知企業需求後,資源要素保障“特別服務隊”不僅在土地報批、規劃審批、土地供應、土地證辦理等階段派專人全程跟蹤服務,還快速協調行政審批、環保、招商等相關部門,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標準地”相關手續的辦理,為企業節省了3個多月的建設時間、60多萬元資金成本。
同時,工業用地彈性出讓讓咸陽高新區“標準地”改革多元化推進、要素保障能力更強。
咸陽高新科技園內,一棟棟廠房正拔地而起。這是2023年咸陽高新區以10年“彈性年限+標準地”出讓的2宗工業用地之一。
工業用地彈性出讓是在法定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內(50年),對土地使用權出讓期限進行靈活設定。
“在綜合考慮擬引進項目的産業生命週期及高新區遠期發展規劃等因素的基礎上,選擇以10年為土地使用權出讓年限。彈性出讓方式不僅降低企業成本,還讓存量土地得到有效盤活,更有利於招商項目的快速落地建設,變以往‘項目等地’為‘地等項目’,幫助企業實現拿地即開工的目標。”咸陽市自然資源局高新分局開發權益科科長趙丹説。
咸陽高科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白成鋒説:“我們既享受了‘標準地’供地的高效便利,又享受了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年限的靈活,對項目未來很有信心。”
2023年,咸陽高新區已有13宗工業用地成交,成交總面積1221.95畝,率先在咸陽實現“標準地”全覆蓋,極大激發工業用地市場潛力和活力,助推咸陽高新區營商環境再提升。
項目落地“能快就快”
3月15日,在三一智慧製造産業園寬體車裝配線上,裝配機器人正在進行輪胎自動化裝配作業。該裝配線平均1個小時可下線1台寬體車,為全球之最。
三一智慧製造産業園是省級重點項目,2022年3月作為“標準地”項目落戶西鹹新區灃西新城裝備製造産業園,佔地868畝,總投資50億元。
“在該項目推進過程中,1個月完成土地徵收和清表,14天完成土地掛牌出讓,40天完成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不動産權證的辦理……從簽約到開工,僅用時4個月;從開工到第一台産品試製下線,僅用時8個月;從簽約到産品試製下線,僅用時1年。”三一智慧裝備有限公司行政部負責人趙寧説。
為加快項目落地,灃西新城為“標準地”項目組建“懂審批、會報建、善服務”的幫代辦團隊,按照“精準式+打包式+分段式”原則,提供線上線下“一對一”“7×24小時”無縫對接服務,還將社會穩定性風險評估、環境影響評價等區域評價,與地塊的歷史建築、人防工程等評估普查結果,形成“用地清單”隨土地掛牌資訊一併公示。企業競拍時即可充分了解地塊現狀,提前開展規劃方案設計工作,為後續工程規劃、施工許可等手續快速辦理提供保障。
“標準地”改革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變“事後提要求”為“事前定標準”,讓企業用地指標更清晰,土地效益更高效。“根據産業定位和地塊實際,在‘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用地標準、建築容積率、能耗標準’等固定性指標的基礎上納入‘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標,和企業在開工前簽訂承諾書。”西鹹新區政務服務(灃西)中心副主任趙鵬説。
以三一智慧製造産業園項目為例,“標準地”承諾書中,企業承諾項目完全建成後年産值100億元,年納稅6億元,預計建成後畝均投資強度576萬元,畝均稅收69萬元。
為推動“標準地”用地項目如約、守約建成達效,灃西新城加強審管聯動,出臺《灃西新城企業投資工業項目“標準地”事中事後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相關部門及時監督用地企業的承諾兌現情況,監管結果納入信用評價體系,保證企業能夠按承諾高效用地。
資源配置“能優則優”
“榆神工業區是2021年省政府確定的全省11個‘標準地’改革試點區(縣)之一。截至目前,全區共出讓‘標準地’12宗4517畝。”3月4日,榆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經開分局局長楊君介紹。
為給“標準地”改革推進做好全面準備,2021年,榆神工業區便開始了“標準地”供應前期的“7+1”(礦産資源壓覆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區域節能評價、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水土保持區域評估、文物考古評價、地震安全性評價、規劃安全控制線評估)項區域評價工作。
“當了解到區域內文物考古評價工作進展緩慢的情況後,由9個部門組成的榆林‘標準地’改革領導小組高度重視,很快協調推動完成文物考古評價工作,全力保障了‘標準地’項目的落地。”楊君説。2023年,榆神工業區在官網開通“標準地”專欄,將“7+1”項評估評價成果線上發佈,並對入園企業無償共用共用,降低了企業的前期成本。
2022年2月,由中國最大的樹脂生産企業——江蘇三木集團投資150億元建設的榆林佰嘉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項目落地榆神工業區。為加快項目落地,榆神工業區決定將該項目按照“標準地”供應。
項目推進中,榆神工業區協同應用容缺受理、承諾制審批制度,最終在2022年3月底將該宗地發佈出讓公告,為企業節省評價費用約215萬元,至少節省7個月的評估時間。
為了加快項目建設,榆神工業區出讓的“標準地”在達到“七通一平”後供應;在“標準地”發佈出讓公告後,園區規劃建設局開展項目工程設計施工審查,加快完善項目建設的各項條件;對於不會産生嚴重後果的審批事項,實行告知承諾制,在建設單位作出書面承諾並完成公示後直接作出審批決定。記者 李欣澤文/圖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陜西:“標準地”改革賦能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