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重鎮蝶變民企“小巨人”搖籃
寶山區去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家,增幅同比達120%,位列全市第一。聚焦這些新上榜的“小巨人”,大多來自綠色低碳、新材料、智慧製造等新興行業,且近八成為民營企業。
在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當下,這些打拼在新賽道新領域的“專精特新”民企備受矚目。它們塊頭不大,也不“顯山露水”,深耕于産業鏈供應鏈某個關鍵環節、重要領域,致力掌握技術命門。
國家層面,“專精特新”一詞連續第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強鏈、補鏈、延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工業和資訊化部明確,今年將在現有2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的基礎上擴容,新增100個集群。
作為上海製造業重鎮的寶山區,緣何成為民企“小巨人”的搖籃?剖析該樣本進一步指向:用好上海的科技和人才優勢、應用場景優勢、産業鏈供應鏈優勢,讓更多民企“小巨人”在新賽道上跑起來。
伯樂挑出千里馬
“專精特新”企業,“專”字在前,意味著企業在細分領域夠專業,甚至是單項冠軍。可也正因為“專”,外行可能看不出門道,致使錯失千里馬。如何設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讓伯樂挑選千里馬有據可依?
在寶山區,有個下設于區經委的專業科室——新興産業科。其主要職責:立足區域發展需要,深耕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一代資訊技術等新興領域,挖掘專精特新“潛力選手”。
相關負責人這樣注解:新興産業科工作人員不僅要懂行業,更要會看企業。一方面,建立專業産業聯盟,面向前瞻方向、新興領域,邀請業界技術大咖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過搭平臺、摸排産業鏈上下游需求,將“種子選手”納入聯盟。“引進企業,不單以創始團隊背景、利潤産出作為考核標準,更看重其對區域新興産業的帶動作用,以及能否為現有産業鏈補短板、填空白。”系統佈局下,專業聯盟成為細分行業的“最強大腦”,幫助那些技術過硬、缺乏經驗的專精特新企業把準方向、少走彎路。
精耕合成生物學賽道的寶濟藥業,立志要成為“生物醫藥界的華為”。近期,該企業遭逢選擇難題——企業處於擴建的關鍵期,對於廠房載荷重量猶豫不決,如果採用市場通行載荷重量,經濟效益可觀;如果要為新技術留余量,就需要更大的載荷重量,但這對企業來説是筆不小的支出。聯盟夥伴康希諾以自身經驗給出中肯建議:擴大載荷重量。聯盟夥伴的經驗,很有參考價值,也讓寶濟下定決心要為明天大膽投入。
“團長”團購應用場景
全市第一的增幅背後,不少園區、企業將其歸結于“授人以漁”的服務理念。
去年年底,寶山區集結了區經委在內的18個部門進行服務體系流程再造。以孵化培育更多高增長型科創企業為目標,聚焦企業“一件事”,建立首批11個服務團,靶向解決企業呼聲較高的金融服務等諸多痛點難點。
由此,寶山區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慧有了新角色——應用場景服務團“團長”。在産業結構轉型加速的寶山區,不管是傳統大型製造業企業,還是嶄露頭角的中小企業,都亟待數字化轉型及賦能,以此激活産業鏈上下游創新動力。王慧要做的,就是幫助企業找到新場景,也找到能對接、賦能的成長夥伴。
譬如,為各類企業進行數字化“問診”,精準捕捉生産線上哪個環節可降本增效,併為其定向匹配有能力接單的供應商。
深耕國産綠色低碳工業軟體的易碳數科就是案例。在碳數據量化需求激增的當下,這支平均年齡僅30歲的創業團隊,通過政府搭臺的數字化“問診”,順利接駁大量亟待綠色化、數字化轉型的傳統行業,目前已成功將碳量化軟體出售至鋼鐵、電力、動力電池等多個行業的上千家企業,助力傳統製造業節能減碳。
今年,寶山區預計完成500余家區內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診斷。這些從千行百業中摸排出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場景,將加速助推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在新的應用場景中捕捉機會佔領市場。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製造業重鎮蝶變民企“小巨人”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