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陸海一體化治理打造“高顏值”海洋生態
3月16日早,一聲汽笛後,一艘環衛船駛出了福建廈門西堤海上環衛碼頭。根據大數據分析研判的定位資訊,環衛船行駛到位於鼓浪嶼附近的一片海域上,開始海漂垃圾打撈工作。隨著水葫蘆、枯枝等垃圾不斷被撈起,這片海域逐漸恢復了乾淨。
“過去打撈海漂垃圾,我們只能靠經驗找、靠肉眼看。現在有了大數據分析系統和更先進的打撈設備,打撈效率大大提升。”船上作業的一名環衛人員説。
1月25日,工作人員在廈門西堤海上環衛碼頭吊裝轉運海漂垃圾(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林善傳 攝
在位於西堤海上環衛碼頭旁的廈門市海上環境衛生管理站,記者看到一個大螢幕實時顯示著廈門市300多平方公里海域的水文、洋流情況,工作人員只需要輕點滑鼠,就可以實時對海面情況進行巡視,並可以依託水文、氣象部門共用的大數據進行推算,研判海漂垃圾的來源和流向,及時安排環衛船舶進行清理。
該站負責人説,通過10多年來不斷擴充力量,如今廈門的海上環衛隊伍已經擁有了多艘大型專業船隻,並實現了對廈門200多公里海岸線的“全覆蓋”治理。
廈門是一個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坐擁福建第二大河九龍江的入海口,隨著水流而來的垃圾一度成為廈門主要的海漂垃圾來源。廈門很早就意識到協同治理的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的海洋工作協調小組,改變了“九龍治海”的格局,使得不少涉及多部門的海洋治理問題得以更加高效地解決。
“以前一下完雨,或是到了颱風天,大量的垃圾沿江而下,堆在廈門各處海岸邊上,打掃速度很慢。經過‘海管辦’的協調,由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成立海上環衛處,組建專業隊伍,負責處理海漂垃圾。垃圾清運的效率自此大為提升。”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局長蔡偉中説。
廈門堅持協同治理思維,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資訊化的海漂垃圾治理機制,與漳州、泉州等相鄰城市協同開展“岸上管、流域攔、海面清”的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形成了源頭減量、治污保潔、清理轉運全鏈條的治理工作格局。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體現在海裏,根子在陸上”。廈門在海洋生態保護過程中還特別注重“關口前移”,推進流域治理、城市和農村污水治理、入海排放口整治等,嚴控和削減陸源污染物。
位於廈門島外的翔安區香山街道大宅村,歷來被稱為“風頭水尾”的乾旱缺水地區。記者看到,經過集中收集治理改造後,原本直排海灣的污水統一回收凈化,尾水順著管道流進村旁的幾個池塘中。在這裡,多種水生植物持續凈化水體,池塘邊的遠端控制智慧灌溉系統用這裡的水源澆灌村裏成片的火龍果植株。
“通過將污水‘變廢為寶、吃幹榨凈’,我們獲得的是環境更美、産業興旺、旅遊發展等成倍的效益。”大宅村村民、火龍果種植專業戶陳海雲高興地説。
蔡偉中説,廈門近年來一方面新增污水處理能力,完成了全市1200余個自然村的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全市412個入海排污口名錄,對入海排污口逐一開展溯源排查,根據溯源結果“一口一策”進行深度治理。
經過持續努力,廈門全市海域環境品質不斷向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控和省控斷面等的水質達標率均位居全省前列。
從五緣灣出發,到椰風寨、黃厝海灘、胡裏山、廈大白城……十幾公里的“黃金海岸”已成為許多遊客來廈門必去的“打卡點”,“藍天白雲、清水綠岸、碧海銀灘”正成為廈門的一張靚麗招牌。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廈門:陸海一體化治理打造“高顏值”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