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位”體系下的家族製鞋産業——基於經濟人類學的家族製鞋工坊個案研究
摘要:中國的鄉土文化悠久深厚,對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方面仍有深刻的影響。家族工坊作為一種以家庭及其親屬網路為依託進行生産的社會組織,具有顯著的鄉土烙印,“家本位”作為一種主導性的力量,使家族工坊可以通過鄉土文化紐帶維繫家族利益共同體。
本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M鎮的一家族製鞋工坊為個案考察對象,運用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嘗試借助經濟人類學的社會交換理論,闡述“家本位”體系的經濟人類學實質,並得出結論,認為家文化與社會經濟的持續互動是推動其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
前言
經濟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各种經濟生活、經濟制度及其演化規律的人類學分支學科,它結合了“經濟學”與“人類學”的知識,運用民族志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經濟制度及經濟行為。在研究領域上,一方面,描述人們生産、分配和消費的方式及這些系統如何組織、運作並與其他系統發生聯繫。另一方面,建立相關理論來描述分配決定的過程、經濟的制度脈絡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還研究經濟制度的運作及其動力〔1〕。
時至今日,家庭仍是構成當今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並由家庭進一步構成大家族,獨特的鄉土文化和悠久的社會歷史造就了中國社會傳承至今的“家本位”傳統,概而言之,“家本位”就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以家庭家族為其實體存在形態,主要以父系原則為遵循,以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身份認同為行為規範,以祖先崇拜和家族綿延興旺為人生信仰的一整套家法族規〔2〕。
家族工坊作為一種以家庭及其親屬網路為依託進行生産的社會組織,具有顯著的鄉土烙印,體現了鮮明的“家本位”色彩。“家本位”文化使家族工坊可以通過鄉土文化紐帶維繫家族利益共同體,但同時面對市場經濟深度發展,“家本位”體系的家族工坊也面臨一系列轉型的挑戰。
著名經濟人類學家卡爾·波蘭尼將交換與分配的不同形式歸納為三種類型:互惠、再分配和市場交換,即社會交換理論。本文嘗試運用社會交換理論,以親屬A的家族製鞋工坊為個案考察對象,對“家本位”體系下家族製鞋工坊的實質進行分析研究。
一、研究對象概述
M鎮,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是偃師區製鞋産業發展的重點佈局區域。偃師區是全國最大的布鞋、紡織布料鞋生産基地,其製鞋産業已有60多年發展歷史,是其傳統支柱産業之一。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起手工製鞋業,20世紀80年代初,偃師區家庭作坊式製鞋生産逐漸興盛,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偃師區個體、私營鞋廠開始擴大生産,20世紀90年代中期,産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偃師區中高檔布鞋得到較快發展。截至2022年底,偃師區有成品鞋生産工坊672家,産業配套工坊580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2022年全行業生産各類鞋4億雙,年産值達102億元,出口額700萬美元,稅收4800萬元,産值佔全區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17.35%。
親屬A在2003年,順應偃師區製鞋産業發展熱潮,投身製鞋産業。十年來,親屬A的製鞋産業經歷了由家庭製鞋工坊到車間化製鞋工廠的轉變,以法人身份成立了製鞋公司,該製鞋公司目前共有産業工人50人,其中有家族親屬7人,街坊鄰居7人,其餘工每人平均為本村或鄰近村莊的就近務工人員(非街坊鄰居),主要生産兩種款式的鞋子及鞋幫等初加工製鞋産品。在A的製鞋工廠中,以A為核心,其親緣網路內的部分親屬也在製鞋廠工作,如A的妻子在製鞋廠負責財務工作,A的堂弟主要負責市場的聯絡與維繫,與A關係親密,在製鞋廠由家庭作坊到車間生産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A的大哥負責成品鞋及半成品鞋的汽車運輸,A的大嫂在製鞋崗工作,A的大女兒及女婿並未參與家族製鞋工坊工作,A的二女兒目前暫時負責製鞋工廠電商銷售部分的工作,A的父親和岳父偶爾會來幫忙,另有剩餘的幾位親屬同多數工人一樣,在製鞋崗、分裝崗工作,由此可見A所創辦的製鞋工廠,其分工體制、運作機制體現了“家本位”體系的色彩,是以家庭為組織生産單位,依託血緣、親緣、地緣和業緣等親屬關係網路組織、發展起來的,同A的製鞋廠一樣,M鎮的製鞋廠也往往是當地人口結構、社會組織、文化體系的結節點。
依託親屬關係,主要通過對親屬A以及製鞋工坊的其他親屬、工人的訪談,結合暑假期間在工廠參觀走訪、實地調研的所見所思,嘗試運用經濟人類學知識,對“家本位”體系下該製鞋廠個案的生産運營、發展轉型進行解讀,以期從經濟人類學角度認識當代“家本位”體系下家族製鞋産業的實質。
二、“家本位”組織體系的經濟人類學解析
(一)抽象化的“互惠”形式
互惠是所有禮物交換的社會基礎,是人類歷史上最基本的交換制度形式,主要發生於以血緣和夥伴關係組成的共同體中,並起著增強共同體內部團結的功能,它廣泛存在於經濟交易、政治權衡和婚姻關係中〔3〕。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更是個人情大國,尤其是在傳統的村落社會,人們深諳交往之道,互惠關係與禮物流動蘊含著人情、面子、關係等諸多要素,二者又是人情倫理的一種表達、建構與鞏固的方式,家族製鞋工坊內部抽象化的“禮物交換”活動也充分反映出我國鄉土中國的人情倫理。互惠對於維繫家族製鞋業的運作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工廠主招募家族成員進入工廠務工,相比非家族成員,家族成員一般會更加忠誠、努力地工作,基於血緣親情關係,也更易贏得工廠主的信任與好感,此外,在傳統鄉土社會中,“茍富貴,勿相忘”的思想仍然具有較大影響力,工廠主通過雇傭家族成員、街坊鄰居,通過工作機會、工資待遇上的優待,這部分員工也會在其所處人際關係網中對工廠主給予
積極的認可與讚美,有利於工廠主在更大範圍的人際關係圈中形成“回饋家族、回饋鄉里”的良好口碑。
另一方面,家族成員、街坊鄰居通過較容易的“打招呼”“熟人介紹”等具有人情關係色彩的方式進入製鞋廠務工,大大降低了其在就業市場尋找工作的難度,在此類工作環境中,他們也更容易及時適應工作環境,並取得可觀的報酬。在一定程度上,工廠主所獲得的名譽聲望的提高是一種概化的“禮物”與“互惠”,在這一禮物的流動過程中,工廠主與家族、街坊製鞋工人都得到了實惠,但對於工廠主來説,如果這種互惠關係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異化,倘若工廠主在工資待遇、工作時長等方面過分苛責家族成員、街坊工人,就極有可能對其在地方人際關係圈中的聲望産生損害。
(二)“家本位”體系下製鞋作坊內的再分配形式
家族製鞋工坊運作的某些方面也具有再分配的形式,日本經濟人類學家栗本慎一郎在其著作《經濟人類學》中指出“所謂‘再分配’,是指一種‘支付’和‘返還’的連鎖系統,即共同體成員向一個政治性權力中心(或宗教
性權力中心)進行的財物與服務的義務支付(稅收、力租等),以及這個權力中心向共同體成員進行的財物與服務的返還〔4〕。”簡而言之,再分配就是一個財物或服務集中再返還的過程。家族製鞋工坊的部分活動與北美的誇富宴頗有相似之處,誇富宴是北美誇扣特人追求社會地位的一種表達手段,先由整個群把所收穫的物品聚集到首領那裏,然後由首領邀請競爭者參加宴席,在宴席中,宴會主人會慷慨饋贈禮物或高級物品,或者在客人面前毀滅財富,以顯示出宴會主人的高貴、慷慨與偉大,從而獲得更高的地位和威望。
以A的家庭製鞋工坊為例,每年工坊的年終福利是與誇富宴的相似點之一,自製鞋工坊創辦起,A每年都會在年終時給予工坊全體工人福利,或是幾百元的獎金或是米、面、油、肉、水果等過年必需品,在固定發放福利的基礎上,每年也會根據全年工坊銷售情況進行增加。
按照“再分配”的概念,我們可以梳理出這樣一個過程:A的家族製鞋工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存在著“權力中心”,工廠主A便是這種利益共同體權力中心的外化表現,共同體成員,即製鞋作坊工人向權力中心提供製鞋服務或是日常生活物品贈送,通過工人製作的成品鞋銷售後獲得了可觀收益,工廠主A實現了財産的聚集,在年終時又以年終福利獎品的形式(物質性財富)返還給共同體成員。在A的製鞋工坊特殊“家本位”組織體系下,年終福利既是工坊內部慶祝,以犒勞辛苦工作一年的員工,但基於員工中有大量家族親戚、街坊鄰居,年終福利的發放又關係到A及其家庭在地方鄉土社會中的地位,年終福利的獎金、物品越豐富,越能得到家族親屬及街坊鄰里的尊重與敬仰,提升個人及家庭的社會地位。
(三)製鞋工坊與社會網路的嵌合
“嵌入”概念是由卡爾·波蘭尼在其著作《大變革》中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經濟行為是嵌入在社會關係之中的,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會與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有機的對話和互動,並嵌合在其中。在製鞋工坊發展過程中,其與社會網路實現了良好的嵌合。
製鞋工坊與社會資本網路實現嵌合,A的家族製鞋工坊的發展既有産業發展風口的機遇、市場經濟的推力,又有其自身在所處地域範圍內形成的社會關係網路的支撐作用,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推動家族製鞋産業不斷轉型升級。
工廠主與他的親戚朋友的關係,特別是這些親戚朋友的權力地位、社會關係網,對於其私營産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同親戚A及老家村黨支部書記進行訪談時了解到,作為村裏面經濟實力可觀的“小老闆”,這些工廠主會與村支書、村主任、村兩委成員乃至鄉里面一些工作人員保持較為親密的政商關係,反過來村裏面、鄉里面也會與這些工廠主密切溝通,以響應目前的鄉賢返鄉創業政策,有助於形成雙方的一種良性互動。
一方面,這種密切的關係可以帶動這些工廠主更加積極主動地支援村裏、鄉里的工作,工廠主在返鄉創業、投資建廠、帶動就業、經費贊助等方面都可以為鄉村提供有力幫助。另一方面,有利於營造、拉近鄉村範圍內的産業關係網,創造一定的更有利於産業發展的環境,也可以使這些工廠主獲得政治地位提升的機會,如獲得被推薦為村黨支部委員、鄉賢、致富能手等的機會。
此外,通過雇傭街坊鄰里或大量本村勞動力,通過就業機會、薪資待遇上的優待,也利於為工廠主營造在村民中的良好口碑,為其謀求在鄉村政治中的進一步上升創造條件,通過獲取基於地方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可大大增加工廠主被選為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可能性。
製鞋工坊也與家族網路緊密嵌合,A的家族是當地規模較大的家族,即為當地的“大姓”家族。A共有同輩的親兄弟、表兄弟共計12人,A的製鞋工坊裏的職工,也大多是這一輩的親屬,他們在A的幫助下順利進入工坊謀得了一份工作,有利於維繫大家族內部的團結。
三、結語
在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A的製鞋工坊已由最初的幾位家庭成員依託家庭小院進行生産發展至今天職工涵蓋家族成員、街坊鄰居並依託廠房進行生産,生産初具規模化、産品日趨豐富、市場覆蓋全國。
本文所探討的家族製鞋工坊中抽象化的“互惠”形式、家族工坊內部的再分配形式以及製鞋工坊和社會網路的嵌合三方面內容,從分配形式、社會互動方面對家族製鞋工坊的組織與運營進行了闡釋,從人類學的整體觀上來看,家庭工坊不僅僅具有經濟內涵,它還是具有社會內涵和文化內涵,分配形式與社會文化因素是不可分割地緊密嵌合在一起的,本文所分析的互惠與再分配這兩種交換模式絕非是一組僅局限于經濟領域的範疇,而且也是可以在某一共同體內部起到協調成員社會交往方式、穩定共同體結構的社會整合方式,以社會分配的方式實現家族成員的團結和家族向心力的凝聚。
總的來説,筆者認為“家本位”下家族製鞋工坊具有獨特的經濟人類學考察意義,在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得到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就A的家族製鞋工坊的發展歷程而言,鄉土文化維繫的家族是家族製鞋工坊發展的內在動力,長期形成的産業網路和社會網路與市場經濟的無形力量與共同推動家族製鞋業的發展。但本研究也關注到在新的經濟形勢下,A的家族製鞋業也面臨諸多困境與挑戰,諸如作為一名農民出身走向市場的老闆,老闆A在捕捉行業新技術、市場新需求的敏感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繼承是家族企業繼續生存發展的重要環節,是每個家族成員都關心的議題,有效解決繼承中的衝突對於保持家族企業的正面形象至關重要,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走出去”或不習慣父輩企業主的生産經營模式,或因在外求學、求職等有更多的機會而不願回到家鄉,這點在A的家族製鞋工坊中也有體現,A的兩個女兒目前都沒有回家接替産業的意向,而是否選擇女婿來進行繼承,也給A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目前偃師區正在謀劃推動製鞋産業高品質發展,特別是製鞋産業規模化發展,同A一樣,許多家族製鞋工坊作為面向市場的主體,仍然存在分散性、弱小性等問題,在同規模更大、成本更低的製鞋企業進行競爭時,往往處於不利地位,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明晰自身的位置,找到與大企業共處的平衡點也是老闆A及其家族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過程中處理好與家族成員的利益分配問題也需要給予特別關注。
綜上,偃師區許多家族製鞋産業同A的家族製鞋工坊一樣,家文化與社會經濟的持續互動是推動其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但諸如A的家族製鞋工坊一樣,中小規模的家族産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持續處理好親緣、地緣等網路與市場的關係,如何推動家族産業現代化轉型發展,如何在家族産業內部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運營、繼承機制,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田廣,羅康隆.經濟人類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3:2.
〔2〕李效民.論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當代價值〔J〕.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26(04):52-56.
〔3〕付廣華,李葉青.中國古代朝貢關係之於經濟人類學的獨特價值〔J〕.青海民族研究,2006(04):115-118.
〔4〕栗本慎一郎.經濟人類學〔M〕.王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5.
關鍵詞:家本位;社會網路;經濟人類學;家族工坊
作者簡介:石屹洋 新疆大學歷史學院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 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