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變糧田 還“種”出一個油菜花節
油菜花音樂節吸引遊客賞花遊玩
如何提高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提升糧食生産的效益?近日記者走進蒲江縣的田間地頭,在一片油菜花海中探尋答案。
從蒲江縣西來鎮沿著臨溪河往敦厚社區走去,穿過成片的柑橘林,一大片金色的油菜花海映入眼簾。三五成群的市民在花海中打卡拍照,與圍爐煮茶、吃火鍋、放風箏共同構成了春天最美的畫面。
這是蒲江縣首屆油菜花音樂節,週末兩天便迎來了3萬多人前來賞花遊玩。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眼前的這片花海,幾個月前還是撂荒的低效柑橘園,在科技種糧的加持下,搖身一變成為了蒲江縣規模最集中的一片糧食基地,併為當地增添了一個農商文旅體結合的新場景。
科技支撐+社會化服務
低效果園變身高産糧田
“苗株很壯,分支也不錯,花期估計還有20天。”歡聲笑語的花田一角,幾個人正在地裏埋頭研究——國家油菜産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專家、市農林科學院付紹紅博士又來了。
“説實話,剛接手這塊地的時候,我們心裏真沒底。”這片土地的業主方蒲江農民專業聯合社工作人員陳波告訴記者,西來鎮長期以來以種植柑橘、獼猴桃為主,而這片地曾經也是柑橘園,但管理不善,加上2020年一次洪水,柑橘園就幾乎閒置下來。2023年,蒲江縣全面整治低效果園和撂荒地,才將這塊共563畝的土地重新整理,請來市農林科學院作技術指導,聘請了專業社會化服務團隊進行糧食生産。
“我第一次來看地的時候,土壤都是板結的,地裏還有大大小小的石頭。”據付紹紅介紹,團隊首先對地塊作了全面“體檢”,針對土質和當地的氣候,製作了一整套改造方案和標準化管理技術規程,包括選擇品種、翻耕土地、追加有機肥等,同時採用全程機械化管理,“預計畝産能達到180—200公斤,復耕地第一季畝産就能超過成都平原油菜平均畝産水準,説明管理得相當不錯。”付紹紅説。
成片花海+消費場景
油菜花音樂節助農增收
眼看曾經的破舊果園變得這麼美,當地村民也驚喜不已。在蒲江縣和西來鎮的鼓勵下,以集體經濟為依託的首屆油菜花音樂節應運而生。敦厚社區股份經濟聯合社在花海裏搭起了舞臺,請來本土樂隊前來熱場表演;組織有從事餐飲工作經驗的村民,搞起了柴火雞、花田火鍋和圍爐煮茶;村上還沿著花田搭起了20多個木質攤位,發動村民拿出自家的土蜂蜜、手工藝品等免費擺攤;花海裏還設計了一些“打卡”點,以及漢服租賃、風箏放飛等特色服務……
“太火爆了!我們輪流來幫忙,每天要晚上10點多才收工。”在花海裏一個柴火雞灶邊,敦厚社區居委會委員杜惠係著圍裙忙得團團轉,“我們這次設了10多個柴火雞和火鍋桌,每天中午晚上全部訂滿,僅此一項每天就有至少1.5萬元收入;我們合作社準備了140多個風箏,沒想到第一天就賣完了;加上圍爐煮茶和一些零散的小玩具,這次油菜花音樂節,集體經濟最少也能賺20—30萬元。”
不僅是集體經濟,村民也嘗到了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甜頭。村民張曉筱做了一些酸梅湯來賣,沒想到供不應求,第一天就賣了100多杯;幾個村民搞了個小吃攤,結果一天光是酸辣粉就賣了1000多碗。“我們已經跟西來鎮和業主方一起爭取了補貼,下一季種水稻的時候,會把整個園區再打造一下,在臨溪河邊設置採摘、文創、餐飲、民宿等消費場景,秋天繼續在這裡舉辦農民豐收節!”記者 陳泳 文/圖
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荒地變糧田 還“種”出一個油菜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