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印江:文旅融合綻芳華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2023年,印江自治縣累計接待遊客499.5萬人次,旅遊收入44.92億元,其中過夜遊客128.3萬人次,實現收入11.53億元。

隨著2018年7月2日梵凈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坐落在梵凈山西部的印江自治縣,立足資源稟賦,搶抓國發〔2022〕2號文件機遇,推動文旅産業融合發展,打造縣域經濟新增長極,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步伐鏗鏘有力。

全域皆景 四季可遊

三月的印江大地,萬物復蘇,一派勃勃生機。印江,享有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遊名縣、貴州十佳最美風景縣的美譽。

這裡有梵凈山、大聖墩、雲上居、木黃會師小鎮、朗溪石漠化公園等景點,獨特的四季魅力吸引著八方遊客前來遊玩,讓人流連忘返。

這裡是“天然的綠肺之地”“天然的大氧吧”,是休閒運動、健身康養的不二之選。這裡還藏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區成員單位梵凈山。

遊客在這裡,可泡上一壺梵凈山翠峰,坐看山川美景,共賞清風雲舒,品味“輕煮時光慢煮茶”的人生美好。

近年來,印江圍繞“書法之鄉·養生印江”發展定位,堅持“立足梵凈山,跳出梵凈山”和“區內作提升,區外做文章”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區域內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輝煌燦爛的紅色文化及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大力推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民俗旅遊等,推動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

依託梵凈山旅遊勝地,聚焦梵凈山西線旅遊,印江推動文旅、體旅和康旅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地處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遊創新區優勢,不斷加快梵凈山西線旅遊開發。規劃了紫薇小鎮、中華紫薇園、團龍景區、木黃紅色小鎮等項目,將梵凈山西線打造成梵凈山西國際養生度假區。還將啟動集康養、度假、體驗等為一體的梵凈山西線生態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建設。

為了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印江對木黃會師紀念碑、紀念館,紅二、六軍團會師政治部舊址進行了修繕。在紀念館推出了多種體驗性項目,展館由原來的一館變成了三館,展陳的紅色文物件數倍增。

“我父親是一名老黨員,到這裡可以走長征步道、參觀紀念館,接受精神的洗禮,非常值得前來。”湖南遊客劉麗坦言,每年她們一家人都會來木黃遊玩幾次,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感受紅色文化。

印江以木黃為核心,著力打造紅色教育培訓和紅色文化體驗之旅。如今,以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已成為當地旅遊業的一張響亮名片。

深入印江村寨,不但可以看一段儺戲、跳一曲花燈,還可以過土家族“趕年”,共同感受土家族和苗族的歷史文化變遷。

立足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印江目前已成功打造特色鄉村旅遊點90多個。2023年,全縣新增市級重點鄉村旅遊村鎮4個。

下一步,印江將利用古法造紙、紅紙傘、砂陶等非遺技藝,以及白酒、茶葉等優勢産業,推出5個以上具有印江特色的文創産品,加速推動旅遊購物升級。

豐富活動 增添文化內涵

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印江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動。

“如何使文化和旅遊更好地實現有機融合和協同發展,是我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課題。通過情景劇再現演出的方式,既能讓遊客對土家族群眾過‘趕年’的由來和習俗有深刻的認識及了解,也能為‘趕年’文化增添具象化的內涵,成為印江的一張對外旅遊宣傳的新名片。”印江自治縣文旅局文化股股長楊志勇表示。

文旅融合是産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時代選擇。目前,印江加快書法文化産業園、觀音溝民族文化産業園、非遺文化體驗園、儺文化展示館“三園一館”的建設進度,力爭在2024年開園營運,賦予印江旅遊更多的看點。

為此,印江自治縣近日還與同程航旅規劃設計(江蘇)有限公司簽訂了梵凈山西線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同程航旅公司將借助其多年的文旅産業運營經驗,利用梵凈山西線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推動梵凈山西線文化旅遊取得更大發展,把梵凈山西線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山地旅遊示範地,以及印江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新起點。

“我們的目標是努力走出一條有別於梵凈山東線,不同於其他景區的差異化發展新路,並持續擦亮‘梵凈西遊記·印江’文化旅遊品牌,大力推進文旅、康旅、體旅等融合發展。”印江自治縣文旅局副局長陳聰波説。

多樣業態 打造鄉村旅遊新格局

春日的印江,梵凈山上青山疊翠,層林盡染;梵凈山下萬物復蘇,溪水潺潺,構成了一幅青山綠水交融的新圖景。

如詩如畫的風景,是文旅産業融合發展的有利先機。

印江自治縣坐落在梵凈山腳下,2023年,該縣在持續推進鄉村旅遊上全面發力,系統謀劃文旅融合發展,打響“梵凈西遊記·印江”文旅品牌。

沿352國道出發,途經朗溪、合水、紫薇三個集鎮,然後抵達梵凈山腳下的傳統文化村落團龍村。沿著這條路線,印江開發了一系列鄉村旅遊基地——朗溪鎮石漠化公園、合水鎮古法造紙博物館、紫薇鎮團龍村傳統村落……

印江串點成線、以線帶面、深挖優勢,鄉村旅遊正成為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促進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印江縣城往東約10公里的朗溪鎮,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這些年,當地通過“培土增地”“種綠護綠”“基礎配套”等石漠化治理工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産業,讓昔日的“石頭山”搖身變為“花果山”。

該縣立足文化旅遊資源稟賦,對文旅項目進行提質增效改造,實施了合水古法造紙博物館體驗園、觀音溝非遺文化産業園等多個改造項目。

“古法造紙博物館體驗園自去年9月運營以來,接待遊客3000多人次,營業額20余萬元,帶動周邊群眾60余人就業。”造紙博物館體驗園項目負責人張浩樊表示。

為深入盤活文化旅遊資源,傳承保護挖掘傳統文化,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助推印江文化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2022年11月,印江啟動了建設合水古法造紙創意産業園項目。該項目充分利用造紙博物館已有資源,完善了特色餐飲區、特色民宿、露營、戶外拓展、研學基地等業態,通過市場化運營的方式盤活文化資源,深入保護傳承合水古法的造紙技藝。

沿352國道繼續前行,就可以抵達木黃鎮。這裡濃重的紅色文化氣息感染著每一位遊客,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和歲月的更疊。

“木黃鎮正著力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培育紅色文化品牌,讓紅色旅遊文化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印江自治縣文旅局局長李代國説。

今後,印江將繼續圍繞“梵凈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産力”的總體思路,以及“一線一中心兩節點”(一線:梵凈山西線;一中心:以縣城為中心;兩節點:紫薇康養小鎮、木黃紅色文化小鎮)的總體佈局,深化食、住、行、遊、購、娛要素保障,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為奮力開創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印江新未來提供有力支撐。

精心籌劃 全力升級旅遊服務

為提升遊客滿意度,印江自治縣統一謀劃、精心籌備,在每年的重要時間節點:春節、“五一”“國慶”等假期,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吸引廣大遊客前來遊玩。

農曆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這天印江的土家族群眾匯聚一堂過“趕年”,用傳承了400多年的傳統習俗納福迎新。

當天,紫薇鎮團龍村喜氣洋洋、張燈結綵,與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共同過“趕年”,讓他們沉浸式體驗傳統習俗和濃濃的年味。一大早,寨子裏的村民們便忙著掃揚塵、貼對聯、磨豆腐、打糍粑、洗菜做飯。

“過‘趕年’,是土家族在明朝時期形成的一種習俗。”印江自治縣文化館工作人員祝修紅介紹。據了解,印江每年有8萬左右的土家族群眾過“趕年”,這一習俗也已成為當地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因過“趕年”,一天能吸引遊客4000人左右。

與此同時,“土家十二宴”、綠豆粉、金豆腐等美食也持續火爆“出圈”。截至目前,印江已連續舉辦三屆美食文化節,且每屆美食文化節均集中展示了印江的特色小吃和農特産品,是一場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美食盛宴。

此外,為確保遊客擁有安全、舒適的旅行體驗,印江還不斷提升公路通行服務能力,開通了縣城至梵凈山西大門的交通換乘“零距離”接駁車服務。經銅仁市交通運輸局統籌,梵凈山東西線客運專線已于2023年8月開通,投入3台車輛實現東西線聯動,有效破解了東西線的交通難題。

藍圖已繪就,新篇正開啟。下一步,印江自治縣將繼續圍繞食、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夯實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快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差異化發展,高品質推動旅遊産業化發展,形成旅遊開發新業態、産業發展新動能、優勢互補新態勢、文旅融合新模式,全面增強梵凈山西線的旅遊競爭力和吸引力,大力實施文化興縣、旅遊活縣工程,以文旅的“一業興”帶動“百業旺”。

來源:貴州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印江:文旅融合綻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