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惠敏莉 讓百年秦腔煥發時代光彩

她是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白玉蘭獎等諸多舞臺藝術重量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是百年戲劇名社——西安易俗社唯一的女性“掌門人”。多年來,她帶領劇社團結一心、排除萬難,走出了一條守正創新的傳承之路。她,就是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西安易俗社第18任社長惠敏莉。3月3日,惠敏莉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成為陜西第5位獲此殊榮的女性。在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暨表彰大會現場,惠敏莉感慨萬千,過往的經歷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攀登之路 勇者不孤

生長在黃土高坡的惠敏莉自幼愛唱愛跳。5歲時,父親教給她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中的唱段,在無形中開啟了她與易俗社的緣分。1982年,年僅11歲的惠敏莉考入陜西省黃陵縣戲劇學校,開始了學藝之路。13歲時,著名表演藝術家田華觀看她的演出後,稱她是“陜西戲劇的希望”。田華肯定的話語給了惠敏莉莫大的鼓勵,堅定了她“要唱出個樣樣”的決心。

18歲那年,惠敏莉憑著紮實的基本功考入秦腔殿堂——西安易俗社。多年的夢想成真,惠敏莉激動不已。她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拼命地吸收藝術養分。每天天不亮,惠敏莉就來到排練場,舞槍弄棒、練習唱腔,樂此不疲。身上的練功服經常濕了又幹、幹了再濕。這個面容清秀、刻苦努力的女孩讓前輩們眼前一亮。

“易俗社的前輩藝術家有個共同點,便是對秦腔表演的赤誠熱愛與認真對待。”惠敏莉回憶,“在這個秦腔大家庭裏,我先後得到常警惕、肖若蘭、全巧民、姜雲芳、康蘭、王芷華等戲曲名家的言傳身教。從眼神、手勢到唱腔,前輩們的悉心指導讓我受益終生。”

憑藉自身的靈氣以及謙虛、勤奮、好學的品格,惠敏莉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我。1994年,進入西安易俗社的第5年,惠敏莉第一次主演秦腔摺子戲《新斷橋》。針對秦腔以唱為主的情況,她運用了不少鮮見的表演技巧,將白素貞這一角色演繹得活靈活現,給當時的秦腔舞臺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自此,惠敏莉開始在秦腔界嶄露頭角。

2009年,在第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角逐中,惠敏莉憑藉《柳河灣的新娘》一舉奪得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此後,她又獲得文華表演獎、白玉蘭獎等全國戲劇大獎,一躍成為秦腔表演藝術的新領軍人物。

40多年的舞臺曆練,讓惠敏莉形成了獨有的藝術表演風格。在她主演的《花木蘭》《楊門女將》《梁紅玉》《昭君行》《三滴血》《火焰駒》《黨的女兒》《織夢人》等60余部本戲、摺子戲中,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王昭君、賈蓮香、黃桂英、田玉梅、趙夢桃等眾多性格鮮活的巾幗形象令人記憶深刻。

傳承經典 培育新人

在《我與易俗社》這篇文章中,惠敏莉深情地寫下“作為易俗人,身在易俗,心在易俗,更要深究、細研易俗”。

20世紀90年代,和大多數國有戲劇院團一樣,西安易俗社面臨生存危機。人才流失、待遇微薄、前途渺茫……面對未卜的前景,惠敏莉也曾于無數個夜晚陷入深思。最終,她下定決心——“哪怕劇社只剩我一人,我也要唱下去!”2009年,通過競聘,惠敏莉成為西安易俗社社長,著名秦腔劇社迎來歷史上第一位女社長。

擔任西安易俗社社長後,惠敏莉專心致志,致力打造精品劇目,一心要將劇社重新發揚光大。“弘揚和傳承離不開文藝精品的打造,因為文藝精品是衡量一個時代文藝成就的最好方式。”惠敏莉説。

在惠敏莉上任後的這些年裏,西安易俗社復排上演了《三滴血》《火焰駒》《雙錦衣》等50多部原創劇目、《白蛇傳》《金沙灘》《雙官誥》等多部秦腔經典劇目。“祖籍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當《三滴血》中那些眾人耳熟能詳的唱段在舞臺上再度響起時,觀眾的熱情在瞬間被點燃。臺上台下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壯觀的“大合唱”。

在復排經典劇目的同時,惠敏莉還帶領劇社人員創排了《秦腔》《易俗社》《黨的女兒》《昭君行》等多部精品力作。這些優秀劇目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百餘個獎項,極大提升了秦腔藝術和西安易俗社的影響力。

精品不斷、佳作連連,讓觀眾為之歡呼雀躍,也讓長期關注西安易俗社的老藝術家們振奮不已。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人才不可或缺。為了更好地帶領年輕人傳承秦腔藝術,惠敏莉成立了易俗社傳承中心,身體力行為學生們口傳身授《易俗社》《斷橋》《烤火》,以及青春版《三滴血》、青春版《柳河灣的新娘》等本戲、摺子戲。在惠敏莉的悉心教導下,不少青年演員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為劇社的中流砥柱。

“惠社長既是嚴師,又是慈母。她心思細膩,又不失果斷與魄力。在她的言傳身教下,我不僅練就了紮實的戲曲表演基本功,還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西安易俗社90後演員王鳳蕓説。

與時俱進 服務人民

“愁我情根未能斷,怎知我心似冰雪寒……”2月25日,當惠敏莉領銜的經典劇目《雙錦衣》中膾炙人口的唱段在甘肅環縣的舞臺上響起時,台下近千名冒雪趕來的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為群眾而寫、為群眾而演”是易俗社恒久不變的傳統。除了駐場演出,易俗社每年都會將“好戲”送到百姓家門口。今年春節前後,惠敏莉帶領演員們前往蒲城、鳳翔、岐山、富縣以及甘肅環縣等地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所到之處觀眾滿座、掌聲雷動。

“春節期間,我們在送戲下鄉的過程中幾度遭遇暴雪天氣,大家克服困難、風雪無阻地趕赴每一個演出現場。當我在舞臺上看到老百姓渴望的眼神、聽到他們經久不息的掌聲時,作為秦腔演員,我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惠敏莉説。

藍天做幕布,大地做舞臺。多年來,惠敏莉帶領劇社全體人員發揮文藝輕騎兵作用,踏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為群眾送上精美的文藝大餐。田野鄉間、社區校園、廠礦軍營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們的足跡遍佈全國20多個省份的百餘個城市,惠及群眾千萬餘人次。

“戲曲藝術的發展離不開觀眾。只有爭取到更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才能為戲曲藝術可持續發展蓄足內生動力。”為此,惠敏莉帶領劇社人員積極開展秦腔的數字化傳播,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秦腔表演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傳播,擴大影響力,通過打造沉浸式秦腔夜遊主題演出“易俗社·梨園夜”,開闢“戲曲+”的傳播新路徑。

“我們還在保持秦腔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對秦腔進行創新演繹,嘗試將其與音樂、動漫等藝術形式融合,從而吸引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開展研學活動也是我們普及戲曲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年來,我們以易俗社百年博物館為載體開展了數百次研學活動,接待了海內外大中小學生萬餘人次。”惠敏莉告訴記者。

“戲劇藝術不僅要守正,更要創新。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大秦正聲在新時代唱得更響、傳得更遠。”面對未來,惠敏莉滿懷憧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惠敏莉 讓百年秦腔煥發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