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

“雙減”政策的實施效果、存在問題及對策——基於5座城市的初中生家長視角

摘 要:本文就“雙減”政策的實施效果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對5座城市40位初中生家長進行了訪談。結果發現,“雙減”政策總體是成功的,給學生、家長和學校帶來了積極的變化。大部分學生成績無明顯波動,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壓力緩解,睡眠時間增多,身心健康得到明顯提高;家長教育投入減少,教育焦慮減緩;學校通過調控作業結構,減少作業量、提高作業品質等措施,減輕了學生負擔,增加課後延時服務、開展豐富的素質教育活動,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受到了家長的認可。研究從家庭資本與教育焦慮、綜合素質與應試教育和學校改革與教學品質三方面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與討論,並嘗試從學校教育的視角,提出完善“雙減”政策的建議:聚焦核心素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家校協作,完善家長參與方式;優化課後作業,創新學校課後服務。為了切實減輕學生校內外的負擔,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育人品質,保障教育公平,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對中小學生的作業時間、考試安排、學校課後服務、課堂教學品質、培訓機構辦學等方面作了嚴格規定。“雙減”政策要求學校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和服務水準,使作業佈置更加科學合理,課後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1〕。

在“雙減”政策落地半年後,為了探究其實施效果,研究對全國幾座“雙減”代表性城市的初中生家長進行了訪談調查,了解“雙減”政策的落實情況及家長對其的認識和態度,分析“雙減”政策在具體落地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原因,從而更好地推進和完善“雙減”政策。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內容

研究主要採用非結構式訪談,從初中家長視角出發,了解“雙減”政策落地後給學生、家長和學校帶來的變化。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初中生家長對“雙減”政策的認識和態度,“雙減”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對家長生活和心態的影響以及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二)訪談對象

由於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髮展的關鍵期,是孩子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期,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能力的關鍵期,同時也是“雙減”政策實施的主要階段之一。初中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最後一程”,是決定學生未來發展方向的“分水嶺”,而初中家長既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和關鍵知情者,又是“雙減”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從初中生家長的視角,了解和分析“雙減”政策給學生、家長和學校帶來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次調研選取學生年級為初中階段的家長作為訪談對象。

研究分別對山東濟南、浙江嘉興、陜西西安、廣東佛山和上海5座城市的40位初中生家長進行了訪談,訪談時間為2022年1月至2月。開展訪談的城市選取東部沿海或經濟較發達的省會城市和一二線城市,主要為“雙減”的試點城市或典型案例城市。訪談對象的選擇盡可能考慮到了不同地區(城鎮或農村)、不同類型(公辦或私立、是否重點)的初中,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不同學生年級的家長,但由於研究時間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其數量分佈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訪談對象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從表1可知,本次調研樣本數據主要來自全國五個省市:山東濟南10人、浙江嘉興10人、陜西西安7人、廣東佛山9人及上海4人。其中,32.5%的受訪者學歷為高中及以下,32.5%為專科學歷,本科學歷佔30%,僅有5%的受訪者為研究生學歷。在學生年級分佈方面,有25%的受訪者為初一家長,17.5%為初二家長,57.5%為初三家長。研究同時對7位教師進行了訪談,其中濟南4位,嘉興3位,了解其所在學校落實“雙減”政策的具體措施,從另一視角了解“雙減”政策帶來的變化。

(三)訪談過程與資料整理

訪談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每位家長訪談時間約20~30分鐘,所有訪談均遵循基本倫理道德規範。訪談過程中,使用“悅錄”app進行錄音記錄,如有訪談對象拒絕錄音則採用文字記錄,後續通過回憶還原訪談原文。訪談完成後,將語音轉文字並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修改語法不通順之處,形成約9萬字原始訪談文稿。

為了方便後續的引用及分析,研究將所有訪談對象進行編號。其中開頭前2個字母表示受訪者所在城市,後面所接數字01、02等表示序號,_1、_2、_3分別表示訪談對象的孩子正在上初一、初二、初三。如山東濟南一位初一家長表示為JN01_1、陜西西安一位初二家長表示為XA01_2,以此類推,總計得40位受訪家長的編號。

二、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家庭資本與教育焦慮

中國家長的群體性教育焦慮現象已成為當前嚴峻的社會問題,教育焦慮導致大量家庭資本的投入。依據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家庭存在三種資本,即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2〕。家庭經濟是保障受教育者最基本受教育機會和教育品質的敲門磚,科爾曼認為是否擁有社會資本決定了人們能否實現某些既定目標,他強調家長的人際關係網路與社會資源是孩子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一種資本。

“雙減”政策落地之後,課外培訓機構關停、在職教師不能參與課外有償輔導,旨在控制社會環境對家長教育焦慮的影響力,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支出。研究發現,對於中産階級家庭來説,一部分家長的經濟資本投入下降,但教育焦慮程度大幅增加,認為孩子的學習困難無處解決,成績下降失去競爭力。西安一位家長反映到,“我很焦慮,因為之前他雖然學習不是很積極,但沒有特別排斥寫作業或上輔導班。現在我覺得他意識上鬆懈了好多,缺乏主觀能動性,所以比較焦慮他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XA02_3)一小部分家長的經濟資本投入增加,選擇了“家教”“一對一”等經濟投入更大的課外輔導方式,但仍然保持焦慮狀態。有家長正在面臨花費多且求助困難的問題,“這個政策落地以後,我比之前更加焦慮了,因為以前外面有正常的輔導機構,我很好選班報課,現在很多機構不讓開了,報課的班非常難找,就要請一對一,這個費用比以前增加了非常多。”(XA05_2)一方面,請私人家教提高了家庭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家長社會資本的局限性使其難以找到合適的輔導人員與機構,這些都加劇了家長的教育焦慮。

布迪厄認為家庭資本中的文化資本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資本越豐富,越能轉化成學生在學習上的優勢。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動方式和價值觀的形成。有家長反映到,“孩子成績較之前有所提高,以前工作比較忙,現在陪伴孩子多了,以孩子為主。”(JX07_2)學生的成長需求得到滿足,心理健康發展,在學業上會有更積極的態度,進而在學業成就上也會有更好的表現。

(二)綜合素質與應試教育

研究發現,許多學生在小學期間參加了文藝類、體育類、科創類的興趣班,但在初中之後由於面臨升學壓力,學生課業負擔過大,不得不專注于文化課而放棄課外興趣班的學習。在初中家長和學生眼中,綜合素質的提升只是可有可無的“調味品”,應試、升學仍是學習的第一目的,尤其是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父母,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擺脫上一代人的社會地位,實現“代際流動”。

但同時研究也發現,那些興趣愛好廣泛、課餘時間有自我規劃的學生在“雙減”之後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某一濟南市的家長反映“雙減”以來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原有水準上有所提高,“他們有時會通過看電影、聽青春期的心理講座等來減小壓力。初三孩子也趕上體育中考,下午整個級部就在操場上一起練考試項目。他們班是尖子班,成績都很好,孩子喜歡做科學實驗,這個我倒是挺支援,也是給孩子在學習之餘緩解一些壓力。”(JN01_3)通過與家長溝通發現,當孩子從小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具有自我提升的意識以及緩解壓力的途徑時,無論大環境如何變,孩子有適應變化的能力,成績自然也不會有大的波動。

素質教育的改革在應試教育的阻礙下緩慢前進,但兩者不是完全對立,而是對立統一的,如何找到平衡點至關重要。1999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到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更是把素質教育作為重要的戰略主題,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時代新人。升學考試已由原先的死記硬背,向考查綜合素質轉變。在課外活動中形成的抗挫折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身體素質等綜合素養,在應試教育中同樣發揮積極作用。

(三)學校改革與教學品質

“雙減”政策實施目的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研究通過訪談了解到,許多學校為了配合“雙減”政策的落地,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開展假期線上答疑、課後延時服務、錄播課堂、教師課餘時間答疑、提供分層作業等,這些改革措施,保證了學生不帶著學習困惑走出校門,減量不減質,保證了學校教育的品質,也給學生更多自主安排的課餘時間。

有家長談到孩子不僅學習沒有受到影響,心情也更開心了,“學校裏開展的一些課外特色課程,孩子每次參加都非常高興,我覺得對目前正處在發育、青春期的孩子來説,身心愉悅是很重要的。”(JN03_1)學校的這些改革舉措,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課餘生活,有效取締了家長對於課外輔導機構的訴求。不僅滿足學生對於全面發展的需求,還減少了家長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擔憂以及經濟壓力。

部分學校的一些措施卻産生了適得其反的結果。為了迎合政策減少作業量,但沒有提高作業品質;增加了延時服務,但沒有實質的內容。一方面,降低了學生鞏固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消耗了學生的休息時間。不公佈成績卻疏于與家長溝通學情,使得家長對孩子資訊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

學校無法保障教育品質,又無處尋求幫助,加重了家庭教育焦慮。只要中考和高考的應試選拔制度不改變,那麼學校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只有改變學校的招生模式,完善考評機制,緩解學生升學壓力,才能真正地改革學校教學模式,提高教育品質,回歸教育的本質與初心。

三、結語

到目前為止,“雙減”政策的實施總體上是成功的,給學生、家長和學校帶來了積極的變化。大部分學生成績無明顯波動,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壓力緩解,睡眠時間增多,身心健康得到明顯提高。大部分家長教育投入減少,教育焦慮得到一定程度減緩。學校通過調控作業結構減輕了學生負擔,如減少作業量、提高作業品質等;通過增加課後延時服務、開展豐富的素質教育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得到家長認可。作為實施“雙減”政策的主要陣地,研究嘗試從學校教育的視角,對如何推進和完善“雙減”政策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一,學校應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學習幫助,將不同性格、能力的學生劃分為平行的各小組,鼓勵組內、組間成員良性競爭,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討,營造平等、尊重的合作環境,從而實現成員間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進步;通過引導小組之間學習與競爭、激勵與超越,實現知識、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第二,學校應增加家校交流渠道,增加家校溝通頻率,傳達日常學生事務;同時,完善家長課程、開展家長心理講座,進行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培訓、科學育兒理念分享等,轉變家長急功近利的教育價值觀。通過擴寬和家長合作的途徑,加深家長學習參與,如開展家校研討會、校內外親子活動等。學校應引導家長增加對子女的交流與陪伴時間,關注其學習習慣、生活技能、心理健康、身體素質、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養,緩解家長教育焦慮和學生課業壓力。

第三,學校應科學設置作業時間,優化作業內容結構。由於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佈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的作業,包括基礎作業、綜合作業和情境作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作業內容,通過激發學習興趣發揮潛能,以期超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能力階段。此外,學校應開展特色課後活動,如依靠區域優勢或學校特色,充分利用跨界資源,與企業合作創新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平臺,如藝術課堂、社會實踐基地、公益活動園區、多功能體育館等,設計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系列的課程模組供學生選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錢雨晴 高耀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Z〕.2021-07-24.

〔2〕汪行福.社會煉金術——布迪厄對意識形態的概念化和批判〔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11(00):105-126+408-409.

關鍵詞:“雙減”政策;家庭資本;教育焦慮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上海 200030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 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