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內涵與策略
摘 要:“教—學—評”一致性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的教育理念。無論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學、評一致的基本設計套裝程式括三個要點:第一,研讀課標、教材和分析學情,明確學習目標;第二,對應目標設計評價任務;第三步,根據目標和評價任務,創設系列的教學活動有利於增強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和靈活性。《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教—學—評”一致性設計納入教學指導思想,突顯了國家對評價以及教、學、評關係的重視,體現出國家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新思考。“教—學—評”一致性從20世紀80年代出現以來,國內外做了諸多研究,從“教—學—評”一致性的維度、構成因子、核心與關鍵展開了充分討論。“一致性”概念較早由科恩提出,他主張以“一致性”概念替代教學設計中的一些設計條件,教學設計需要保證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之間的一致性,從而提升教學過程和預期結果的匹配度〔1-2〕。從而提高教學過程和與預期教學結果的匹配度。日本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的確進行了對“教學評價一體化”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水越敏行等人。他們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將“教”“學”與“評”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品質和效益。而在中國較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韋斯林教授,他對於“教—學—評”一致性的研究非常深入,並給予了很高的關注。他在研究中對課程、教學、評價一致性開展分析,他提出,教學活動中的課程標準、教學和評價三者必須融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有效且完整的學習過程。這三個元素各自的運作和交織,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在對“教—學—評”一致性進行研究過程中,崔允漷教授等人確實取得了很大收穫。他們從理論與實證結合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種更全面、複雜的一致性構想。張菊榮強調,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進行一致性的思考,確立目標為核心,評價指標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評價。但是對“教—學—評”一致性的內涵,並未達成一致意見。探究“教—學—評”一致性的內涵與策略,有助於理解新課標指出的方向,也有助於在現實中更好地實施“教—學—評”一致性。基於此,筆者以《秦統一中國》為例設計一篇基於“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進行説明和闡述。
一、“教—學—評”一致性的內涵
(一)教學評三維並重
教學三要素“教—學—評”,三者互為補充。三者能否相得益彰、融會貫通,影響到教學進程的貫徹執行。“學—教”一致性,把學習目標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內容的基礎;“教—評”一致性,教師教授的內容和評價的內容具有一致性,教和評必須同時存在,即監控學生的學習達成度;“評—學”一致性,對學生評價的內容應是學生課上所學的內容。隨著2022年版義教課標對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進行了系統性的提煉和闡述,將歷史教學的重點從傳統的知識積累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教育教學從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這三個方面進行深入變革,以真正實現歷史教育的理念更新和提質增效。總的來説,在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和評價三者應相互促進、相互配合,在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過程中共同實施和提升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
(二)教學評深度融合
教學評融合的課堂教學是以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為導向,凸顯“教—學—評”一致性最核心的特徵,注重評價與教學目標二者融合,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與教師的教學行為融合、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性評價二者融合,有利於監督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進度,有利於調整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評深度融合,有利於評價與教學目標的制定的融合、目標的達成與教師的教學行為融合、將過程性評價與學生的學習內容融合。教學評一致性教育理念對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調整和優化教學過程。
(三)教學評動態調整
在實際教學中教學過程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可以依據教學評價結果和課堂反饋資訊,此過程為反饋迴圈,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學習效果和教學品質的提高。教學方式的革新必須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核心,要給學生提供具有開放性思維的構架。在對基礎概念和重難點學習時,經歷共謀標準、參照標準、應用標準的外迴圈、內迴圈過程。能自己建立知識體系和攻破重難點知識。讓評價驅動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求他們具備創新的教學思維、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和精準的教學決策能力。
二、“教—學—評”一致性的策略
(一)教學目標先行:“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
“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理念一方面是有清晰的學習目標,確定教學、學習與評價的深入方向,另一方面是對學習目標正確把握,只有這樣,後續評價、教學才有基準。確定學習目標要認課標、教材和學情為主要依據。
1.課標分析
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
2.教材剖析
本課內容包括三個子目,即“秦滅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鞏固統一的措施”。通過秦朝統一,認識秦朝的建立及其統治措施,了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明確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3.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應以“學生為教育中心”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和方法,通過前面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大致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但是對於秦朝的政治制度沒有詳細的了解。為此教師應該調節本節課教學難度和方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分析回答問題,教師再對問題進行解析答疑。教師在課堂上設置問題需有梯度性,讓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回答問題,同時設計小組展示和同學互助等方式起到以他人之長、補其之短的作用,同時還要多運用直觀教具,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參與其中。
根據以上對課標、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筆者最終確立了三個學習目標(見圖1)。
(二)教學評價匹配:“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
當教學目標清晰,學生能否達到既定學習目標、達到度如何,是始終需要關注的。
學習目標通常描述期望的學習結果,而評價任務更加詳細地描述了學習過程。具體到某一課時,評價任務包括學生在任務情境中需要完成的研習活動、問題解決方案,以及由此獲取的課程知識、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如《秦統一中國》評價任務的設計。
評價任務(1):通過結合教材和史料,提取關鍵資訊,自主歸納描述秦統一的原因、秦滅六國的時間、秦朝建立的時間和定都地點、秦統一中國的條件。通過小組合作在地圖指出秦滅六國的順序,説出秦統一中國的過程。
評價任務(2):根據史料和教材,分析總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內容和特徵;《課後活動》第1題,比較秦朝的郡縣制與周朝分封制的不同;相對於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度的意義?辯證分析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評價任務(3):閱讀教材結合史料,全面歸納秦朝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和作用。
評價任務(4):通過教材結合史料,分析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做出合理評價。
有效的教學環節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其一,過程設計要基於目標進行,關鍵行為應該指向目標的最終達成。其二,把預設和生成的關係處理好。以“秦統一中國”為例,基於“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1.環節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在教學導入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李白的詩《古風》,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讚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能完成統一大業呢?他又是如何統一的呢?通過情境創設,導入問題,使學生感受“掃六合”的雄渾氣勢,從而激發興趣,吸引學生的目光。這樣,是學生帶著這些疑問進入新課學習中。
設計意圖:借助李白的詩句和多媒體動態視頻,創設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掃六合”的雄渾氣勢,從而激發學生興趣。
2.環節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師活動:針對學習目標(1)完成評價任務(1)。
學生1:材料一可以看出秦統一原因是秦國商鞅變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國家(見圖2)。
學生2:材料二可以看出秦統一原因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見圖2)。
學生3:材料三可以看出秦統一原因是秦王廣納賢才(見圖2)。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結合教材和史料分析得知秦王嬴政從西元前230年至221年,十年磨一劍,先後攻破其他六國完成中國的大一統,請同學們在課本上畫出秦滅六國順序圖,後小組之間展示。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朝建立之初,被統一的六國仍舊貌合神離,急需鞏固統一,接下來大家了解秦為鞏固統一採取哪些措施。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自主閱讀、提取有效資訊、組織語句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師活動:針對學習目標(2)完成評價任務(2)和(3)。
利用教材P.46《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和教材中P.49《課後活動》第1題。提供材料6:展示教材P.48《銅權》《銅量》圖片。
學生1:根據材料4和教材內容可知皇位世襲;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獨尊(見圖3)。
學生2:根據材料4和教材內容可知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見圖3)。
學生3: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裏、亭等基層組織。思考回答分封制:官員世襲産生;易造成分裂割據。
教師:以上三位同學總結得非常全面,從中可知地方政府無決策權,聽命于中央政府,此為中央集權。中央的決策權由皇帝一人把控,皇權至高無上,此為君主專制。教師:分成四個小組討論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不同?設立郡縣制帶來的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經過大家積極地討論可知分封制官員是世襲産生、易造成分裂割據;郡縣制長官是由皇帝任免,對地方的管理是有幫助的。它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開創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教師:請同學們回答評價任務(3)的問題。
學生1:文化方面是統一文字為小篆。意義: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
學生2:經濟是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意義: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學生3:交通方面是統一車軌,修築貫穿全國的道路,秦朝擁有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路。
學生4:開鑿靈渠,它連接了湘江和漓江。秦始皇同時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並修築了萬里長城。有利於物資運輸,為農業生産提供灌溉,也起到拓展疆土,邊防鞏固的作用。
教師:同學們找得很準確。至此已經把秦鞏固統一措施學完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史料圖片,發現資訊並處理資訊,形成初步思考歸納、概括能力,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針對學習目標(3)在結合教材完成評價任務(4)。
材料7:展示《戰國形式圖》《秦國形式圖》。
學生回答:略。
教師活動:從秦統一以來,儘管不同社會時期也曾出現過分裂,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潮流。中國封建社會曾屹立於世界文明的前列,同秦朝建立的統一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密切相關。
設計意圖:掌握必備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正確歷史觀念,家國情懷。
3.環節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請根據所學內容,搜尋相關書籍或史料,圍繞“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撰寫一篇120字左右的歷史小短文。建議小組合作探究,可借助網際網路等工具完成材料蒐集,形成個人思路完成撰寫,要求史料引用規範,論點(觀點)明確,論據恰當充分,語言簡要明晰。
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自主尋找問題所在,然後再針對性復習,以改善學習結果。
三、結語
“教—學—評”一致性是以學習目標為核心,在實施教學活動中做到所學即所教、所教即所評、所學即所評。可以從“教學評”三維並重理解其地位關係,從深度融合理解其內部作用,從動態調整理解其發展機制。“教—學—評”一致性的策略首先在於確定教學目標,其次需要匹配教學評價,最後設計教學活動。通過《秦統一中國》一課的探索,“教—學—評”一致性在實踐中還有認識和探討的空間。(包偉強)
參考文獻
〔1〕崔允漷,雷浩.教-學-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的建構〔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15(04):15-22.
〔2〕張菊榮.“教-學-評一致性”三要素:目標、評價與教學〔J〕.江蘇教育,2019(42):63-66.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赤峰學院 內蒙古赤峰 024000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