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

數字中國背景下政府數字治理監管對策探討

——基於數字足跡分析

摘要:在數字中國建設背景下,政府數據治理改革是國家治理體系和現代化治理能力的關鍵內容。我國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與新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推動了數字中國戰略的持續發展。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個人數字足跡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政府必須重視數字足跡的治理與監管,這包括修訂法律法規,並加強數字足跡資訊的安全防護,提升公眾認知與保護意識。本文旨在探討數字足跡在數字治理中所引發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政府需要積極加強隱私保護,並努力推動建立更為完善的隱私保護法律法規。同時,政府也需要著重監管數字足跡的收集、處理及使用,以保障公眾的隱私權利及數字足跡安全。另外,加強數字足跡知識教育,增強公眾警覺性和保護意識,也是政府應該重視的方向。在數字中國戰略背景下,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政府應主動應對數字足跡所帶來的隱私問題,助推數字化治理水準邁上新臺階。

一、什麼是數字足跡

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如此定義“數字足跡”:人們線上搜索或使用時所留下的“元數據”〔1〕。簡單地説數字足跡指的是人們在使用數字科技,如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和移動設備等數字平臺時所留下的獨特數據痕跡,每一條痕跡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數字足跡。有些痕跡是顯而易見的,如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公開帖子。其他的則更加微妙,如網站用來跟蹤訪問者的Cookie。這些資訊可能涵蓋個人身份、健康資訊、位置數據、網路瀏覽行為、社交媒體活動以及消費習慣等方面。

(一)數字足跡的形成

一種是由用戶與無線基礎設施因無形的交互作用所産生的數據,如手機與通信網路交互時産生的位置日誌。

另一種則是由用戶上傳內容到公共網頁時明確生成的數據,包括個人在使用網路、手機及其他數字媒介時的瀏覽、搜索、點讚、分享等行為。

以下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形成方式。

1.搜索引擎歷史記錄:每次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查詢內容都會被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可用於改善搜索結果品質和個性化廣告投放。

2.社交媒體活動: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QQ等)上的行為,如發佈帖子、點讚、評論或分享,都會留下用戶的數字足跡。平臺利用這些活動記錄來了解用戶的偏好、互動方式和社交圈子,以提供定制化的內容和廣告。

3.網站瀏覽記錄:用戶訪問的網站以及在這些網站上的行為會留下數字足跡。瀏覽器使用Cookie技術來跟蹤用戶的活動,這可能包括瀏覽歷史、填寫的表單資訊以及訪問的頁面內容。

4.線上購物記錄:在購物網站(如淘寶、京東等)上的購買記錄、瀏覽商品的歷史以及添加到購物車的物品都被記錄下來。這些資訊被用於推薦相似産品、個性化行銷以及了解用戶的購物習慣和偏好。

5.移動應用使用記錄:用戶在手機或其他設備上使用的應用會記錄用戶的活動,包括點擊的內容、使用時長、設置偏好等。

6.地理位置數據:智慧手機或其他設備中的GPS或Wi-Fi資訊能夠追蹤您的位置。這些數據可被應用和服務記錄,用於提供定位服務、個性化推薦、交通路線規劃等功能。

7.電子郵件和通訊記錄:電子郵件通信和消息應用中的通訊記錄、對話內容以及附件都會留下數字足跡。這些數據可能被存儲在郵件伺服器或雲端,並用於消息追蹤或個性化服務。

(二)數字足跡對個人隱私的影響

當今社會,數字足跡已經變得無處不在,給個人隱私帶來了深遠影響。隨著數字足跡被不斷收集和分享,個人的隱私變得更加難以保護。線上活動産生的數字足跡被不斷蒐集、分析和利用,從而導致個人隱私的洩露。

個人的數字足跡可能包含大量敏感資訊,例如,身份124資訊、GPS位置、購買習慣、興趣愛好等。這些資訊可能被數據收集者和廣告商收集、分析和記錄,用於創建個人的用戶畫像。用戶畫像是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構建的模型,用於了解個人的偏好、行為和習慣。儘管用戶畫像有助於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定制化的體驗,如個性化推薦、定向廣告等,但這也意味著個人資訊的收集和分析在某種程度上超出了用戶的控制範圍。

過度的數據收集可能導致用戶資訊洩露的風險。當大量個人資訊被收集並集中存儲在數據庫中時,如果這些數據庫受到駭客攻擊或數據洩露,用戶的敏感資訊可能會被洩露,如個人身份資訊、財務資訊、偏好和習慣等。這可能導致個人面臨身份盜竊、欺詐等風險,嚴重影響個人隱私和安全。

除此之外,個人資訊被用於未經授權的用途也是一個潛在問題。即使最初收集資訊的目的是提供個性化服務,但這些資訊可能被轉手、出售或被不透明地用於其他商業目的,違背了用戶最初的授權和期望。這種未經授權的資訊利用可能會損害個人的隱私權利和自主權。

二、政府在數字治理中的角色與職責

(一)政府在數字治理中的角色與定位

政府在數字治理中的監管和促進角色是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首先,政府通過監督和管理網際網路及數據資源,確保數字空間的穩定運作,防範網路犯罪,保護公眾免受潛在威脅。政府的法律制度、政策規劃以及資源配置等手段成為數字治理的基石,有助於建立公平、透明的數字社會。在數字治理框架下,政府制定相關法令、政策與標準,以規範數字經濟和社會行為。其次,政府推動數字轉型,通過協調各方合作,提供更高效率、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創新與發展。政府還扮演著鼓勵公民參與數字治理的角色。通過開放政府數據與數字參與平臺,政府創造了公民與政府之間更多互動的機會,促使公民能夠更直接地參與政策制定和決策過程。最後,政府也致力於提升公民的數字素養,以確保社會各層面都能充分受益於數字化發展,並促使數字治理更加民主和透明。

政府在數字治理中的定位涵蓋了推動數字創新與發展。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標準,政府可以為數字科技提供明確的法律框架,確保數字世界中的行為是公平、透明且負責任的。此外,政府還能通過資金投入、政策支援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推動數字創新與發展。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政府的支援可以為企業提供必要的資源和環境,促使科技創新、新業態的涌現,從而推動整個經濟體系的升級和發展。

(二)政府在數字治理中的職責

政府在數字治理中的職責包括多個方面。首先,政府需推動數字轉型,通過採用先進技術和數字化工具,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品質,促使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升級。其次,政府應制定合適的數字政策,以規範數字領域中的行為,引導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包括法規和準則,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數字環境。此外,政府在數字治理中還扮演監管者的角色,政府需確保資訊安全,確保數字科技的發展不會對公共利益造成危害,保護公民和企業的數據不受未授權訪問和濫用,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與此同時,政府還需重視數字落差問題,採取措施縮小不同群體在數字技術獲取和應用方面的差距,促進數字普及,確保社會中每個個體都能平等受益於數字化帶來的機遇。最後,政府還需要加強與各方的溝通與協調,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推動數字治理。政府可以與産業、學術界、公民社會等各方進行對話及合作,來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數字治理政策。

三、政府對數字足跡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推動隱私保護法制與規範的建立與修訂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個人隱私保護問題日益凸顯,成為社會亟需關注的議題。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政府在監管強化數字足跡問題的同時,還需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等,以加強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相關法令及實踐經驗,政府積極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隱私保護法律規範。在政策層面的推動下,建立完善相關規範,明確流程,以確保這些規範得以切實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要求公私部門及自然人在處理個人資訊時,應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許可權、程式進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職責所必需的範圍和限度。包括個人資訊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以確保個人資料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為增強隱私保護的意識,應積極推動資訊安全及隱私保護相關的宣傳、演練、監督等措施,以確保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守與有效執行。2023年10月,國家數據局的揭牌成立無疑將極大地推動隱私保護的法制化與執行。

(二)加強日常監督與管理

近年來,數字科技迅猛發展,數字足跡問題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政府在這一領域應扮演重要角色,通過監督和管理加強對數字足跡問題的控制。

首先,政府應該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對個人資訊的收集、使用、存儲、共用實施更加嚴格的監管。可以通過制定類似于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等法律,以避免個人數字足跡受到不當使用或濫用。

其次,政府需對現有的監管措施進行動態評估,適時進行調整。為此,可以設立更多類似于國家數據局等專門的監管機構或部門,以提升監管措施的執行效能。同時,政府可制定規範和標準,以合法、公正、透明的方式處理個人數據。為加強個人資訊保護,政府可以推廣使用加密技術並建立數字身份認證系統。與此同時,政府可以加強多方合作,如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研發數字足跡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提升政府對數字足跡問題的管理能力。這種綜合性的合作有助於推進數字足跡問題的解決,同時促進創新和科技發展〔2〕。

最後,通過宣傳和教育等手段,增強人們對數字足跡的認識,提高個人資訊保護意識,進而促使全社會的隱私保護意識提升。只有公眾、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決數字足跡問題所帶來的隱私風險,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這種綜合性的策略不僅需要法規與監管的支援,還需要公眾參與與理解,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和保護隱私的良好氛圍。

(三)強化數字足跡資訊安全防護

為了維護個人隱私和數字資産安全,政府可通過以下方式加強數字足跡資訊安全防護。

1.加強資訊安全知識宣教與演練

通過廣泛的資訊知識宣教,個人和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數字足跡的概念,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線上活動和敏感資訊。增強公眾和企業的資訊安全意識有助於減少受到網路攻擊的風險。

2.提高政府資訊安全防範能力

建立強大的資訊安全管理體系對於政府至關重要。政府數字系統和敏感數據的保護需要採取先進的安全措施,以確保不受到惡意攻擊。這也包括對政府內部人員進行資訊安全培訓,增強他們的防範意識。

3.加強企業資訊安全管理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企業強化資訊安全管理,包括網路安全措施和個人數據保護,將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安全的商業環境。企業的積極參與是數字足跡資訊安全的關鍵因素。

4.推動資訊技術研發

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援可以激發科技研發機構和企業開展新型資訊安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這包括提高數字足跡資訊安全的技術防禦水準,以及對抗新型網路攻擊的研究。

(四)提升公眾對數字足跡問題的認知和保護意識

加強公眾對數字足跡問題的認知和保護意識至關重要。數字足跡問題涉及多方面議題,包括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等,因此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提升公眾的意識和保護能力。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廣泛宣傳數字足跡相關知識,向公眾傳遞資訊隱私保護的重要性。其次,加強數字素養教育,通過學校、社區和社交媒體平臺等途徑,普及數字足跡問題的基本概念和保護方法。針對不同年齡和群體,可以制訂有針對性地宣傳和教育計劃。對於學生和青少年,可以通過校園宣傳、教育課程和互動活動,引導他們正確理解數字足跡的形成過程和風險。對於成年人和企業,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研討會和培訓課程等方式,提高他們對數字足跡問題的警覺,並傳授相應的防護技能。最後,政府和相關機構還可以提供便捷的隱私保護工具和服務,鼓勵公眾主動採取措施來保護個人資訊。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數字足跡對個人隱私的影響以及政府在數字治理中的作用和責任進行綜合分析,認識到數字足跡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關注焦點,對個人隱私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在數字治理中的角色愈發凸顯。為了更好地監管和管理數字足跡問題,建議政府制定健全的隱私保護法律體系和規範,以確保個人資訊得到充分地保護。同時,政府應加強數字足跡資訊的安全防護,採取有效措施確保這些數據不被濫用或洩露。另外,提升公眾對數字足跡問題的認知和保護意識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建議的實施將有助於維護個人隱私權益,促進數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數字時代,政府與公眾共同努力,方能建立更加安全、穩定、和諧的數字環境。(楊剛 黃倩倩)

參考文獻

〔1〕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J〕.國際人才交流,2004(10):44-46.

〔2〕魏凱.對大數據國家戰略的幾點考慮〔J〕.大數據,2015,1(01):115-121.

關鍵詞:數字治理;數字足跡;隱私

西南醫科大學四川瀘州646000

基金項目:本文係綿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市級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項目編號:SCZZY2023YB06)。

作者簡介:楊剛,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行政管理。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