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咖啡:大理咖啡文化的社區性與社會互動研究
摘要:我國咖啡起源於雲南,大理作為咖啡文化盛行的地區之一,除了當地年輕人保持喝咖啡的習慣以外,更多的新大理人將咖啡作為日常習慣和互動的行為。在當下,大理咖啡已經遠遠超出了純粹食物的範疇,成為大眾交流互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社區和共同體構建的載體。由此構成的咖啡社區和咖啡共同體,從一個圈子的交流延伸至一個社區及跨地域的互動,更是出現了本土文化和跨區域文化的融合性。大理作為咖啡社區的基地,通過咖啡豆的種植、採取、咖啡的産業連結和咖啡消費的受眾來構成社區互動。本文將咖啡這一物作為載體,梳理大理咖啡社區的內涵、形成及表現形式;分析社區通過具體産生的行為,是如何來實現人際交流、社區互動和跨地域實踐的。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一)選題緣由
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咖啡文化的傳播幾乎遍佈全球。咖啡從西元700年被發現,後來經歷了從嚴格管控其走私的國家流出、到入侵歐洲,再到改變一個國家和世界的經濟、文化等歷程,當今咖啡已成為世界第二大交易産品,出現在全球內的各種場合。在全球化體系下,咖啡作為世界第三大飲品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並形成了自己的咖啡文化。在大理可以發現大理本地形成了“幾乎人人喝咖啡的文化現象”,無論是咖啡館或是茶館、酒吧、集市、書店、雜貨舖等,都有著非常活躍的咖啡文化,每個人手裏幾乎都端著一杯咖啡。大理咖啡生活與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咖啡文化截然不同,構建了一幅大理獨有的生活圖景。基於此,不解之情油然而生,大理為什麼會産生濃厚獨特的咖啡文化?這種咖啡文化是怎麼樣的?當地人如何看待咖啡?在大理這個多元族群混居的“烏托邦”,咖啡與人之間産生了怎樣的碰撞?隨後在查閱資料後得知,大理是中國咖啡的源頭,大理有著古老的咖啡文化,大理賓川的朱苦拉村有著種植咖啡的百年曆史。在本文看來,大理具備明顯的社區性,作為物的大理咖啡,不僅僅意味著獨特的咖啡文化與意義,更是當地人與人、社區與人、社區與世界相連接的文化橋梁。
(二)選題意義
一方面,物作為文化載體,其文化表現形式和社會流動性一直以來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範疇。其中對“物的流動”的研究在人類學的物質文化研究領域一直佔據著主要位置。人類學家從一開始對“物的民族志”展開研究,如馬鈴薯、食鹽、葡萄、煙草等來探討物在流動過程中物與人的關係。隨後人類學家將視野置於更大的、相互交織的時空背景當中,更加注重物與世界相聯繫的研究,探討物背後的人、文化、社會體系等,如對茶葉、咖啡、可可、糖的研究。作為世界第三大飲品的咖啡,學界對咖啡的研究都是從歷史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旅遊學等方面展開討論其市場化、咖啡産業發展及種植技術、與茶的比較、公共空間、與政治經濟的聯繫、全球化體系等,其中人類學多從社會生命史展開對咖啡的研究,從咖啡作為物本身溝通其背後的人群、社會、文化的多元互動關係的研究較少。另一方面,本文將社區作為研究的理論指導,試圖從一個咖啡社區延展開來,尋找此社區內部,社區與周邊社區,甚至更大社會範圍的聯繫。將社區作為研究社會文化的一個觀測方法,通過剖析社區的結構和文化互動,來更好地梳理和分析社區的人及其文化活動,從而更好地研究大理咖啡文化。本文以大理市大理古城、學府路、喜洲古鎮、多個咖啡集市為田野點,圍繞大理咖啡文化的社區性與社會互動關係展開研究,不僅為人類學物的研究提供了具有特色的個案分析樣本,而且對拓展學界的研究視角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物的流動研究既是物的生命史與地方文化表達和建構不可或缺的維度,也是社會關係互動進一步的闡釋,深刻影響和塑造著地方的文化,為人們研究地方社會文化與族群關係、社區與社區性提供幫助,彰顯出本研究的重要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研究方法
在田野調查的整個過程中,本文主要運用文獻資料88法、田野調查法等。一方面,蒐集有關咖啡的文獻與影視資料並進行整理。另一方面,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對多個咖啡館、集市、書店、酒館等進行參與觀察,並採取參與觀察的方式親身體驗咖啡烘焙、研磨、製作的過程,上咖啡培訓課程,參與與咖啡相關的多項活動。
三、咖啡的起源與歷史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意思是力量與熱情。咖啡的起源來自各種不同的傳説,最早關於咖啡起源的傳説是牧羊人的故事。大約紀元六世紀時,一位阿拉比牧羊人柯迪某天在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發現每只山羊都興奮不已〔1〕。他發現這些羊群是吃了某種紅色果實才無比興奮的。於是他開始品嘗並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僧侶。這位僧侶把果實扔進了火堆中發現其産生了一種濃濃香味,便把果實弄成粉末狀進而發現了咖啡。埃色俄比亞軍隊在多次戰役中把咖啡帶入葉門,咖啡傳到了遙遠的聖地麥加和麥地那,大量的朝聖者從世界各地涌進這些城市第一次嘗到咖啡,並把它們帶回自己的國家,咖啡就這樣被傳播。
四、大理咖啡歷史與現狀
中國96%的咖啡豆都産自雲南省。大理賓川縣的朱苦拉咖啡不僅是中國咖啡的“活化石”,也是中國咖啡界尋根問源的標誌,對中國咖啡歷史的進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咖啡産區目前主要分佈在海南省、雲南省、四川省等地區。雲南省目前是中國本土咖啡種植規模最大、産量最多的地區。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全國的98%以上,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全球的0.82%和1.08%,在國內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這意味著,全球100噸咖啡中就有一噸以上産自雲南省。雲南省主要種植小粒種咖啡,其中又以卡蒂姆位為主要種植品種,特點是抗病能力強、産量高、品質好。雲南省的德宏、普洱、保山、臨滄、西雙版納是雲南省主要的種植産區。作為我國主要的咖啡種植和出口基地,雲南省咖啡種植面積保持穩定,選育優質咖啡品種逐步實現了優化。目前,雲南省積極推進咖啡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開展精深加工技術研發,進行精品咖啡轉型,不斷完善咖啡産業鏈打造本土品牌,將國內咖啡産業帶向更好更快的發展。
五、大理咖啡文化社區的內涵
(一)定義與形成
大理二十多年來吸引了無數人移居並長留此地。其中有早期的嬉皮士、背包客、藝術家,也有近些年來因為厭倦城市生活,來到大理探索另一種理想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們在大理被稱作是“新大理人”。經過調查發現,“大理咖啡社區”是由新移民群體引發産生的,他們共同的生活理念形成了大理獨特的咖啡文化,引領著大理咖啡文化的潮流,隨著時間推移和新的群體不斷駐入而賦予大理咖啡文化的“社區性”內涵和不被定義的意義。比如,坐落在大理古城的唐咖咖啡館精品,創始人唐唐是資深咖啡品鑒師,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培訓師,唐咖把“黑咖”文化帶到了大理,影響了大理人喝咖啡的習慣。從唐咖2012年開始組織一系列咖啡教育活動後,大家慢慢開始接受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如果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成是通過血緣關係,接著又通過地緣、業緣關係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那麼以食物為媒介,食物與人之間形成的關係則超越了血緣、地緣、業緣關係。在大理,人們通過咖啡進行交流互動,産生了一種想像的食物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以咖啡為主線和關鍵詞,在共同體的人際關係網路之中形成了一個社區,這個社區的構建者為大理本地的新移民群體,參與群體包括咖啡莊園種植者、咖啡製作者、消費者、商家、政府等,是一個沒有特定人群參與、沒有邊界,一個互動、開放、共用的社區。
(二)獨特性
在大理,陽光和咖啡組成了新移民群體的生活,咖啡稱之為他們的生命之水。經過調查發現,大理許多咖啡館的老闆或主理人都是新大理人,還有新興集市、路邊的移動咖啡車,都是新大理人所籌辦、創辦,這是新大理人對於咖啡的一種專注與喜愛,同時營造著大理專注的生活氛圍,不同於一、二線城市“快餐式”的咖啡氛圍。大理的咖啡,串聯起了一個很大的社群,他們來自天南海北,有本地或外地人,他們從事咖啡相關或不相關的事業。和大理酒吧、酒館文化相比較,大理的咖啡文化獨樹一幟。來大理酒館的大多都是遊客,當地的“老大理人”幾乎不會光顧,“新大理人”偶爾想感受這種酒吧氛圍的時候會去,他們更多的選擇是去咖啡館或者集市點一杯咖啡,跟老闆或者旁邊不認識的人聊天,或者看書,或者發呆。
六、大理咖啡社區的文化構建
(一)新的第三空間集體共舞
第三空間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除了居住和工作地點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場所,主要包括休閒場所、咖啡館、茶館、酒吧、社區中心等。在大理,各種新興咖啡集市、移動咖啡車十分常見,這是屬於大理自己的生活方式、社89文化藝術交場合和消費場景,它們和獨立咖啡館等咖啡場所,以一種第三空間集體共舞的形式,一起強力變更著大理的社交場景。咖啡館如今依然保持著它的社交屬性,與茶館、酒吧一樣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第三空間。大理的咖啡集市、移動咖啡車是一個喝咖啡的第三公共空間,也是一種移動的藝術,因為在這期間人們喝著咖啡,穿梭在集市、街頭中,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們講述著自己的故事,滋潤著大理這種獨特的集市、街頭咖啡文化,構建著大理的咖啡社區。
通過田野調查及對“咖啡界”人士的訪談得知,在大理咖啡愛好者都喜歡選擇公共空間製作咖啡、喝咖啡或進行與咖啡有關的事。在田野調查中本文總結出了人們喜歡去咖啡館喝或是咖啡集市、移動咖啡車前咖啡的幾點原因。第一,約會、談事或聚會。第二,打發時間。第三,更快融入大理社區生活氛圍。相對於大城市咖啡場所更多用來進行辦公、談工作、談生意來説,大理更多的是通過咖啡進行交流互動、專注于生活。大理的咖啡愛好者選擇第三空間進行喝咖啡、從事與咖啡有關的職業或者參與與咖啡有關的一系列活動,都是真正熱愛咖啡,追求咖啡的品質,這也是大理式生活最直接的感受方式。
(二)咖啡在地化與新興市場
經調查發現,大理本地許多精品咖啡館正在進行著在地化。在地化(Localization)是相對於全球化而來的另一種趨勢和潮流,是指一個地區或國家,任何一种經濟或商品流動,必須適應地方需求,才有可能加速發展。在地化可視為一種産品或服務的應用,能夠為某一特定文化或語言地區所接受的情況。對於行進中的第三次咖啡浪潮來説,大理的精品咖啡館是豐富行業業態的重要一環。突破網紅咖啡館,打造大理特色精品咖啡館,是如今大理“咖啡界”共同的理念,如何用獨到的精神內核打造出具有大理特色的精品咖啡館是目前咖啡市場的一致追求。大理精品咖啡館的在地化呈現較為明顯。第一,在品牌方面,許多咖啡館在店名上和大理文化結合起來,如古城的大青樹咖啡選取大理的市樹作為店名,還有喜洲的洲咖啡、田咖啡立意與喜洲當地的地名和麥田結合起來。第二,通過選用雲南咖啡豆打造大理精品咖啡品牌。幾年前雲南咖啡豆並不被市場看好,近幾年通過雲南省咖啡行業的努力,雲南咖啡豆正在“被看見”。大理的咖啡行業帶頭率先選用雲南本地産的咖啡豆,近兩年雲南咖啡豆在咖啡館選用的比例逐漸上升,帶動雲南咖啡産業發展和大理精品咖啡發展。第三,在文化塑造方面,許多咖啡館的裝修、杯具、裝飾、包裝結合大理本土文化。如裝修採用白族建築風格、元素,杯具擺件等結合甲馬元素,包裝袋用扎染布。此外,大理的整個咖啡行業都與大理當地的社區文化相結合,如定期舉辦咖啡沙龍、文化交流會等,實現咖啡社區內部與外部的社會互動。
(三)咖啡“製作者”與本地消費者的身份構建
對於“製作者”來説,個體選擇從事與咖啡相關的職業時,就對咖啡文化有了一種本身的歸屬感和吸引力,通過職業來演繹著其對於大理咖啡文化的熱愛,咖啡共同體身份的構建在這一過程中被不斷加強。
本地消費者名義上是在咖啡店裏或者第三空間消費咖啡,實際上是在消費大理咖啡群體這一身份符號,這種符號以咖啡為載體,承載著本地消費者對咖啡社區的自我身份認同和集體記憶,在咖啡館或者第三空間這樣一個場域裏,本地消費者群體,即咖啡愛好者群體的社會關係得到了溝通,可見咖啡“製作者”和本地消費者通過和咖啡的各種活動來完成他們集體記憶的重構和社區的共建。
七、結語
在大理,咖啡已經超出了純粹事物的範疇,作為物的大理咖啡,不僅僅意味著獨特的咖啡文化與意義,更是當地人與人、社區與人、社區與世界相連接的文化橋梁,是當地成為人們交流互動的一個重要媒介。由咖啡引發的交流和互動形成了一個當地想像的食物共同體和社區——咖啡社區,這個社區以咖啡為主線和關鍵詞,在人際關係網路之中産生的關係超越了血緣、地緣、業緣關係。這個社區的構建者為大理本地的新移民群體,參與群體包括咖啡莊園種植者、咖啡製作者、消費者、商家、政府等,是一個沒有特定人群參與,一個互動、開放、共用的社區。這個社區沒有明確邊界,不是傳統的城市、農村社區這樣的實體社區,而是一種想像、虛擬的社區,這個社區中的人們因大理咖啡引發的共同的生活理念而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個共同體,每個人將自己的理解認知和行為實踐形成對它的想像,並對其産生了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本文中,咖啡社區中的社會互動具體體現為大理咖啡文化中産生的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群體與社區、社區與跨地域的文化互動。大理咖啡通過自身流動的社會屬性,咖啡社區內部進行著社會互動,也和當地其他社區以及跨區域地方進行著各種社會互動,在日常實踐中與大理本地各類邊界和文化實現了交往互動,地域之間的網路聯繫也因此得以整合,物與社會不斷被重構。(董斐萌)
參考文獻
〔1〕張悅.雲南咖啡的“出圈”之路〔J〕.雲端,2023(39):111-113.
關鍵詞:大理咖啡文化;社區;社會互動
大理大學雲南大理671000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