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搭載春晚熱度 西安非遺演化為城市IP

微信圖片_20240226094117

創新劇目《鼓》演出現場。(記者 尚洪濤 攝)

2024年春節,三秦大地上傳承千百年的非遺技藝如活化石般,在當代社會生活裏如魚得水,與現代技術毫無屏障地交匯融合。眾多曾一度瀕危的非遺,經過一批批有識之士搶救性挖掘保護,借東風乘勢而上、創意革新,恰如其分地在當代社會煥發青春,一躍成為佔據C位的耀眼明珠。

文化符號在當代創新融合

春晚帶動西安非遺火爆全國

世界非遺東倉鼓樂,來自盛唐長安宮廷內苑,一縷清音且婉轉且恢弘,作為世界最古老的“交響樂”經歷代藝人口傳心授流傳至今,天書般的工尺譜記譜方式從未改變。自除夕之夜,東倉鼓樂與西洋交響樂在總臺春晚西安分會場驚艷出圈,以跨界合作的方式呈現在億萬觀眾眼前時,來自唐代的音樂“活化石”,與西方古典樂跨越千年的創意式交融,與“李白”駕到,聲震山河的《將進酒》誦讀聲鼓舞了無數觀眾。走出總臺春晚鏡頭,東倉鼓樂歸來成大唐芙蓉園內的“頂流”。從大年初一至今,全國各地的觀眾慕名來看雙雲鑼、看編鐘、看琵琶,感受長安宮廷雅樂恒久流傳的魅力。

春晚歸來,東倉鼓樂火爆程度全然超出之前預期,皆因這千年不衰的盛唐遺韻,音調一起便激蕩人心。遙遠年代的譜子走進當代人的生活裏,盪漾著昔日的激情,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持久而奔放的生命力,令所有人為之自豪、為之心馳神往。傳承東倉鼓樂半個世紀的第七代傳承人趙筱民告訴記者:“最火爆的那些天,樂社二十多個娃們要演足七場,從上午十點演到晚上九點才能結束,即便是不太火爆的時候,一天也要演上五場。”

這是世界非遺東倉鼓樂的高光時刻——為了滿足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觀眾們體驗盛唐音樂文化的需求,東倉鼓樂的表演分成兩種形式。一部分是在紫雲樓上表演的創新劇目《鼓》,這一劇目娓娓道來,講述了西安鼓樂流轉變遷的故事,加上劇情的變化,盛唐歌舞、聲、光、電、冰幕特效的加持,可謂一夢千年。觀眾們在這裡沉浸式地感受唐代宮廷室內樂表演的盛況。當東倉鼓樂傳承人一一上臺,聲如洪鐘報出自己傳承東倉鼓樂的年份時,台下許多觀眾不禁潸然淚下。在最為艱難、幾近瀕危的時候,老一代的傳承人用盡畢生心血守著譜子傳承了半個多世紀,當時才十幾歲的年輕娃們接棒,一紮根又是十幾二十年,這份難以撼動的守候與堅持讓觀眾們灑淚。尤其是外省來的觀眾們,經常會要求上臺敲一敲雙雲鑼和編鐘,看看明清時期留下的老樂器,老譜子,感慨曾經歲月留下的痕跡。

戶外免費演出部分是東倉鼓樂正宗傳統曲目專場。《滿庭芳》《霸王鞭》《五色鳥》……均是當年流轉宮廷大殿裏大宴賓朋的佳作,每一場都有千人之眾,觀眾們裏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更期待與演員們的互動。傳承人齊與峰自豪地感慨:“當年奏響這些曲調的樂工,最多時數百人,最少時也有百餘人,唐代宮廷樂隊之龐大之先進無可匹敵。祖先們創造的音符和表演形式在當時領先世界。”

鼎盛時代的傳統文化走進當下,通過傳承人們一次次改良創新,與現代社會融合,讓更多觀眾見識到傳統文化的強大號召力,並報以最熱情的回應。應粉絲強烈要求,東倉鼓樂社在每天表演結束之後,還要在抖音開兩小時直播,引數十萬粉絲線上觀看表演,中華文化之感染力可見一斑。

文化遺産為城市文化品牌賦能

非遺成為全城最火熱的文化IP

非物質文化遺産以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的技藝,承載著中國民間文化的記憶。時代演進,農耕文明一度在資訊化時代僅剩些許影子,手工技藝在現代城鄉生活中漸行漸遠,甚至淡出人們視線。這一屆總臺春晚對非遺元素的創造式革新,將老手藝拉入現代生活畫卷的開拓式創意,讓那些幾近被遺忘的傳統技藝一躍成為城市新IP,年輕人們開始在網路上關注秦腔、鼓樂、皮影、花饃……還有非遺背後所承載的生活資訊與文化內涵。

春節期間,央視鏡頭裏的西安非遺,除了東倉鼓樂、秦腔、陜北説書、面塑之外,還有嗩吶、關中禮饃、秦腔臉譜、皮影、繩結等。央視《新春非遺之夜》節目專程邀請黨亞賢、陳耀武等傳承人專程赴京錄製節目。總臺元宵晚會還邀請到繩結傳承人汪衛東展示技藝……這恐怕是西安非遺傳承人度過的最忙碌的春節,大家不是趕赴展會,就是趕去錄製節目。

看到總臺春晚對非遺傳統技藝符號與現代藝術傳播形式別出心裁的創作改進,許多非遺傳承人由衷地感慨:“茅塞頓開!”這一次,困擾在非遺工作者心中許久的,關於傳統與創新之間“度”的問題被輕鬆化解。當代社會,傳承人們一面堅守、一面突破。“堅守傳統怕跟不上潮流,年輕人嫌棄過時。一味迎合市場風潮,只重技術革新,又怕顛覆傳統喪失原生態的味道。”面塑藝人張倍源説出了很多傳承人的困惑。而春晚大膽“編輯”非遺元素,衍生出無窮變化,使得非遺走向了更高層面,得到了更優越的展示,尊重傳統又有潮流色彩,雅俗共賞。“春晚引導著我們,督促著我們去變化、去革新。”

在央視鏡頭的支援與關注下,西安這座城市在龍年春節裏,給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最寬廣的展示平臺和空間。易俗社文化街區裏,秦腔一齣,千百人擁到戲台下體味悲喜人生。在永興坊、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白鹿原、大唐西市、大唐不夜城、漢長安城國家遺址公園……從城南到城北,西安的非遺傳承人使出渾身解數,爭相走向創新之路,非遺成為全城最火熱的文化IP,受關注度明顯超出往年,市民、遊人們關注非遺、體驗非遺、理解非遺。

碑林棉絮畫代表性傳承人鹹輝將龍題材棉絮畫裝進透明微型相框裏,製成了精美挂件,彩塑傳承人王麗製造出的龍擺件顯得更加時尚,她説:“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就在於不斷賡續和創造。將非遺融入當代生活,需要借助春節這樣的重大節日,找到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連接點,從而讓自己的作品、讓非遺技藝真正成為社會生活裏不可或缺的存在。”

《別開生面》開場嗩吶的表演者劉豪是西安勳樂的傳承人,這次他演奏的嗩吶錄音走上春晚舞臺,驚艷了觀眾的耳朵。早些年,諸多非遺絕活面臨人走藝亡的瀕危之境,如今非遺遇到了最好的時代,人們保護傳統文化意識不再淡漠,非遺記憶和理念從小眾走向大眾,尤其是借著春節的超級舞臺,非遺的火種如此近距離、無界限地與百姓“交流”,將非遺的種子播撒進千家萬戶,將文化遺産送到了百姓家門口,成為各地紛紛打造的品牌、標識和特色。

如今,西安擁有一項世界級非遺項目,1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23項省級非遺項目,數量與品質均位於全國前列。(記者 職茵)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搭載春晚熱度 西安非遺演化為城市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