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AI+海派民樂將譜出何種“中國色”

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及其代表顏色為創作靈感,借助AI作曲創作十首全新民樂作品——2月21日,上海民族樂團宣佈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TME”)開啟戰略合作:雙方將聚焦以民樂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與AI音樂創作技術的跨界融合,通過TME旗下首個AI音視頻研究實驗室——天琴實驗室的音樂生成大模型,打造一台科技與藝術深度交融的特色音樂會《零·壹|中國色》,於今年4月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亮相。

這是上海民族樂團與AIGC技術的首次深度跨界合作,團長羅小慈將其視作“一次科技與藝術的雙向賦能”。“我們將共同探索AI作曲技術在民族音樂創作領域的應用,拓展海派民樂的創新邊界。”她坦言,身處當下,已無法避免人工智慧對文藝創作的影響。開年以來,AI文生視頻模型Sora的刷屏,再一次證明人工智慧已從技術輔助逐漸走向“創造力”領域。“希望借助科技激活傳統藝術創作的新觀念和想像力,讓民樂和AI碰撞出美妙的火花,也見證上海這座創新之城的蓬勃活力。”

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如何雙向賦能

“0和1這兩個二進位數字,構成整個電腦世界的資訊基石,而這與中國傳統老莊哲學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具有相似之處。”羅小慈介紹,《零·壹|中國色》音樂會名字本身,體現了數字世界和中國古老智慧的聯結。而民樂團二樓排練廳外的風景,則是音樂會的靈感源泉。“滿目或黃或綠的樹葉讓人覺得很舒適,這些色彩折射著不同情緒;耳邊的鳥鳴聲,如同傳遞音樂情緒的色彩,抽象又靈動;中國色裏有很多好聽的名字——出岫、蒼筤、凝脂等,展現了國人對自然的理解,也啟發了我們對美的認知。”試想,如果讓AI來譜寫中國色,這些色彩將會幻化成怎樣的音符?於是,將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音樂會創意應運而生。

此次由AI進行民樂作曲的技術難點,則由TME天琴實驗室攻破。“我們的音樂生成大模型,根據上海民族樂團的風格與演出需求進行專屬定制,無論是琵琶、阮、笛、古箏等傳統民族樂器,還是鍵盤、爵士鼓等現代流行樂器,經過豐富多樣的音樂曲式和創作規律進行訓練,再通過風格優化,將實現輸入描述指令直接生成高品質音樂的跨越式突破,也就是‘文本成曲’。”TME技術副總裁、天琴實驗室負責人周文江説,實驗室的音樂生成大模型正依託QQ音樂平台中的海量音樂數據庫,持續學習中國民樂的數字資源。“團隊中有一半以上成員具有音樂專業背景,同時具備音樂素養和電腦知識。”

AI創作的民樂能否打動人心

AI創作的音樂,能否打動人心?這是主創需要解決的問題。頂級音樂家奏出的音樂傳遞了人類最深處的情感,有很多即興的音樂處理並無規律可循。比如,不同的演奏者處理同一首曲子的旋律,可能因為不同的氣口、節奏和律動,還有當下的不同心境與感覺,産生風格各異的演奏效果,而這恰恰是現場音樂演出的靈魂,也是打動人的關鍵。

“AI可以通過學習大量的創作規律與樂理知識,創作出符合一般樂迷聽感的作品。而如何模擬人類演奏音樂的情感,可以在相關作品上標注情緒,讓機器學習不同情緒和音樂之間的關聯性。”周文江舉例,當AI完成“寫一首歡快的民樂作品”的初步指令之後,還需要有更多體現演奏家個人化細膩情感表達的數據庫,使得AI作曲作品能發散更為豐富多樣的音樂情緒,創作出既符合海派民樂風格特色、又具有藝術想像力的民樂作品。同時,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會不斷進行模型的調教,直至創作出滿意的樂曲。

記者了解到,從QQ音樂的聽歌識曲、哼唱識別到全民K歌的智慧修音、AI歌聲,再到行業首創的“琴樂”一站式生成技術,即可一站式完成歌曲生成的作曲、編曲及混音等能力,天琴實驗室這些成功的經驗和技術將幫助雙方更好地完成這次合作。而隨著與上海民族樂團長線戰略合作的不斷深入,未來,實驗室的音樂生成大模型將不斷精深“文本成曲”的實用性、高效率創意通道,精細化擬合豐富多元的曲式風格及演出場景,創作更多中國民樂新作。

“我們期待AI作曲系統發散豐富多樣的音樂情緒、探索民族音樂創作領域更多新的可能。相信通過樂團演奏家們的二度創作和多元演繹,能使作品煥發個性化特色、傳遞豐沛的情感和藝術感染力,讓觀眾更切實感受到技藝與情感交織的獨特魅力。樂曲的氣韻和情感是我們的心之所向,也是音樂真正的靈魂所在。”羅小慈説。

開啟與AI共創“新賽道”的同時,滬上文藝工作者眼下正在多維融合音樂、文化與科技,思考如何從多元、有趣、創新的角度傳承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以上海民族樂團為例,除《零·壹|中國色》音樂會創作外,QQ音樂平臺也將在站內上線樂團專區,為更多聽眾帶來視聽享受。團方也期待借助騰訊強大的技術和平臺優勢,幫助海派民樂實現更廣泛的推廣和傳播,為中國民族音樂在人工智慧時代的發展寫下富有意義的一筆。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AI+海派民樂將譜出何種“中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