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方寸之間蘊氣象

2月初,“金石崖州——終南印社·海南印社聯展”在三亞市圖書館舉辦。為了辦好此次聯展,終南印社號召篆刻家創作了80件篆刻作品,並設計製作作品集。

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篆刻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至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2009年,中國篆刻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終南印社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印學團體,代表著陜西篆刻界的最高水準。40多年來,終南印社的社員從17人發展到200多人,其中8人同時為西泠印社社員。在終南印社影響下,陜西各地紛紛成立篆刻組織,包括嘉嶺印社、軒轅印社、半坡印社、石鼓印社、石門印社、商山印社等,團結和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篆刻藝術人才,推動陜西篆刻藝術不斷走向繁榮。

“西北文藝的報春之花”

近日,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陜西選區)初評入圍名單公佈,其中,篆刻32人入選,為西部地區數量之最。

秦漢是我國篆刻史上的鼎盛階段,陜西是秦漢印的故鄉。元末明初,“文人印”風潮在江浙一帶興起,加上西北地區戰亂等原因,陜西乃至西北地區幾乎成為篆刻空白區。新中國成立後,陜西的篆刻藝術才逐漸開始復蘇。

20世紀60年代末,陜西篆刻界形成若干相對穩定的小型交流圈,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作品受到群眾廣泛歡迎。到了70年代,印人的交流活動趨於規模化和常態化,醞釀成立印社成了必然的發展趨勢。福建篆刻藝術家李滋煊來西安定居後,很快與書畫界人士取得聯繫,並經常組織、參與小型雅集活動。他喜書畫、長武術,在篆刻方面尤為突出,常為當時西安書畫家篆印。

1979年春,李滋煊與陜西篆刻界同仁著手發起成立印社。同年6月3日,終南印社正式成立,開闢了陜西地區印人以團隊形式集體亮相的先河。李滋煊擔任首任社長。

終南印社是西北地區第一家印學組織。成立當日,印社即舉辦了第一屆篆刻書畫展,展出篆刻作品700余方、書畫作品百餘件。兩周內,觀展者達7000多人次。終南印社為普及篆刻藝術、重建群眾精神家園作出積極貢獻,有學者稱其為“西北文藝的報春之花”。

至此,陜西篆刻翻開新的一頁。

1980年冬,終南印社第二屆篆刻書畫展期間,印社舉辦了兩次講座和篆刻演示。講座影響了一批青年篆刻愛好者,其中很多人如今已成為有影響力的篆刻藝術骨幹。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終南印社社長魏傑,陜西省書協篆刻委員會主任、終南印社常務副社長岐嶇,就是在這一時期結識傅嘉儀、趙熊等篆刻家後,開始臨摹秦漢印等古代經典,走上篆刻藝術之路的。

陜西篆刻藝術走向全國,傅嘉儀功不可沒。他籌辦了一系列展覽,包括陜西省首屆篆刻藝術展、國際篆刻邀請展等,參與發起全國印社聯展,使陜西篆刻藝術蜚聲海內外。

“印外求印才是硬道理”

西泠印社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2023年10月,“西北望——慶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陜甘寧新四省(區)社員書法篆刻展”在西安舉辦,展出15位社員書法篆刻作品。這是西泠印社西北地區社員首次集結,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西北篆刻藝術最高水準。其中,有陜西傅嘉儀(已故)、趙熊、董揚、魏傑、岐嶇、陳根遠、張哲、鄭朝陽8位社員的作品。

篆刻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是漢字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印人,要熟練掌握篆刻技法,更要具備高雅的審美取向。

西安書學院創作研究部主任、終南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張哲介紹,一個漢字的篆書有幾十種寫法,如何排、寫、佈局,需要將書法、繪畫、歷史、古文字學、文學等多種學科融會貫通。在創作中,即使用同一種刀去刻,鋼刀鋒利還是粗鈍、刀刃是薄還是厚、下刀角度是平還是陡,效果都大相徑庭。

篆刻藝術的基本風格有工穩和寫意兩種。

張哲擅長工穩印,以細朱、鳥蟲為最。“鳥蟲篆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于兩漢,在明清時期得到繼承和復興。”在張哲看來,因為有了鳥、蟲、魚等動物的裝飾,鳥蟲篆印章呈現出生命的氣息,線上條的婉轉盤繞之間,展現出生動美麗的筆趣刀意,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寫意印少了眾多束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隨心所欲,較工穩印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和潛力。終南印社社長魏傑介紹:“寫意印寫心中之意,抒胸中之情,創作者要把自己的審美觀以及情感閱歷傾注到作品當中,用自己獨特的篆刻語言創作出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讀者,並帶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作為全國“60後”印人群體中成就卓越者,魏傑以獨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功力獨創新貌,以恢宏恣肆、別開生面的印風影響了一大批人。

在魏傑看來,“印宗秦漢”無疑是篆刻的大道,但“印外求印才是硬道理”。他不斷從篆書、行書、草書、岩畫、木雕、石雕、漢畫像石等元素中汲取營養,以獨特的造型、區別於當下各路名家的章法構圖,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他擺脫篆刻的實用功能,將其作為一個純粹的、獨立的、不受內容限制的藝術品進行創作,推動了篆刻藝術的發展創新。

“方寸之間自有天地”

印章雖小,但“方寸之間自有天地,分朱布白各需匠心”,誠可謂形體不大,包含至廣,這也是喜愛印章者日益增多的原因。

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幾十年來遊刃耕石,樂此不疲。他説自己與篆刻是“碰上之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陳根遠介紹,篆刻的內容很多取材于古代經典,傳遞出古人高妙普適的觀念,還有一些是至理名言,流露出先賢為人處世的智慧。

陳根遠對記者説:“我寫過一本書,叫《方寸之間見世界》。方寸之間的藝術天地,正是我國古代璽印與篆刻的魅力所在。它如磁石般吸引著我們去追溯、去欣賞它綺麗的風采。”

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曾説,當篆刻藝術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標誌之一時,篆刻家們在專業上所做的努力,就有了家國情懷的依託。它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種事業。

篆刻家岐嶇身上,有著一種非同尋常的責任與擔當意識。作為主編,近年來,他全力以赴從事“長安印典”叢書的編撰工作。岐嶇介紹:“‘長安印典’叢書是一套介紹、展示中國篆刻藝術的普及讀物,面向的人群是書法篆刻初學者、愛好者,計劃出9本。第一本《古印集存》已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二本《大秦封泥》即將面世。”

陜西印人群體主要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藝術院校書畫專業畢業的業內人士,另一種是篆刻藝術愛好者。多年來,終南印社的社員們以極大的熱情教授社會上喜愛篆刻的學員。他們收弟子,常念青年一代熱愛傳統文化不易,只要是真心喜歡藝術,概不收費,悉心教誨,多年不懈。

終南印社名譽社長趙熊説:“印社初創時,沒有人想過我們能有30年、40年的堅持與發展。終南印社能夠屹立於關中大地、獨立於當今印壇,不是一代人的能力,不是三五人的建樹,而是幾代人的集體耕耘與奉獻。”

近年來,終南印社先後舉辦了“含弘光大——終南印社城墻篆刻藝術展”“印記長安——陜歷博國寶百品篆刻展”“2023終南印社社員新作展”等,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陜西篆刻藝術發展的成就;通過舉辦“青海—陜西篆刻藝術交流展”“終南印社和日本隨風會篆刻展”“台灣印社—終南印社兩岸篆刻聯展”等,擴大陜西篆刻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陳振濂表示:“雖然明清之後金石篆刻的中心在江南地區,但西北地區篆刻藝術在終南印社幾十年的努力之下,整體格局已大為可觀,興盛指日可待。”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方寸之間蘊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