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文旅市場觀察丨千載詩意盡在“西安年”——“國潮”引領春節出行新風尚
與璀璨的牛郎織女花燈來個親密接觸,打開手機對著大雁塔掃出詩仙李白的卡通形象,走進廟會和大集蓋章、打卡、套大鵝,在非遺攤位上製作屬於自己的新春中國結……農曆甲辰春節假期,伴著網路熱搜一同節節攀高的,是古城西安文旅市場的人氣、財氣與煙火氣。在冬去春來暖陽的照耀下,在春晚西安分會場《山河詩長安》的助推下,“西安年·最中國”2024年西安市新春文化旅遊活動的“青春風”“科技感”和“國際范兒”盡顯,“中國風”的底色也愈發鮮明。
“新年俗”感知文旅融合更濃年味
大年初一,西安市灞橋區的白鹿倉景區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在這座關中文化活態傳承的“博物館”中,泥塑、面雕、布藝、繩編……非遺藝人趁著假期紛紛拿出渾身解數,吸引五湖四海的遊客頻頻對準精巧的手工藝品按下手機快門。
在遊人中,60多位外國人的身影尤為引人矚目。他們一路欣賞著十二生肖的文創、玩偶,品嘗著金線油塔、甑糕等關中風味小吃,還在廚師手把手地指導下包起了餃子。來自喀麥隆的弗雷德里克説:“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過春節,十二生肖的形象和背後的文化內涵尤其吸引我。”
2023年12月,聯合國正式將中國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在有了“國際范兒”的假期裏,古城西安的不少歡慶活動和場合都能看到外國人共度春節的景象。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的一處非遺展區,美國遊客葉克斯拿起一串香包愛不釋手。第一次到妻子的家鄉西安過年的經歷,讓葉克斯印象深刻。“西安是世界知名的文化古都,這裡年味更濃、非常熱鬧,我還親身體驗了一些非遺項目,中國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他説。
自今年1月下旬就正式拉開帷幕的“西安年·最中國”2024年西安市新春文化旅遊活動,以6大主題、9大系列的上千場活動為市民及中外遊客營造獨具西安特色的文化年、歡樂年、團圓年、幸福年,也讓人們在走親訪友之餘盡享“新年俗”帶來的濃郁年味。
在紙鳶翩飛的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新春裏的“漢宮中國年”活動已舉行到第二屆。遊客來此觀賞全市的鑼鼓大賽,為中式魔術戲法拍手叫好,與“張騫”“衛子夫”等古裝角色猜謎互動,上百個攤位則提供了非遺體驗、文創展示等互動場景,讓人們遊購娛一體地度過假日時光。
“這裡是西漢未央宮的遺址所在,在此頒布的《太初歷》確立了以正月為歲首的曆法,對後世影響深遠。”西安市未央區文旅局副局長張卓告訴記者,在早已風靡海內外的“唐風”之外,“漢韻”也成為西安營造今年新春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將非遺展示和文化演出集中在未央宮、漢城湖等主打漢文化的景區,新春將有近300場活動帶給人們“新春樂未央”的感受。
西安城墻景區則深挖春節文化、詩詞文化內核,精心策劃推出《盛唐天團》《投壺》等數十場沉浸式互動演出,市民遊客可以在遊覽景區的同時與金甲武士等唐代形象人物接龍、投壺、貼花鈿,現場體驗濃濃的盛唐文化與中國年味。
西安城墻新春燈會現場(無人機照片)。記者 劉瀟 攝
厚重的歷史文化賦予了西安多樣的顏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不同維度散發著持久光彩。不少遊客都表示,非遺與古跡的“雙向奔赴”不僅為古城增添了更濃郁年味,也讓他們在新的消費場景中更近距離感知中華文化。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促進會會長袁紅表示,民俗活動與非遺體驗精彩紛呈,是“西安年·最中國”2024年西安市新春文化旅遊活動的一大亮點。
“種種非遺技藝通過大俗大雅的藝術呈現方式,使傳統與時尚交織、經典走近群眾,實現‘沉浸式’‘慢旅遊’的體驗模式,傳遞出人民幸福、文化自信、民族團結、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景。”她説。
“新場景”催生假日消費更大商機
春節期間,穿著各色服飾的遊客在大唐不夜城街區內齊聲吟誦“人生得意須盡歡”的短視頻在網路熱傳,這無疑是對於春晚西安分會場節目《山河詩長安》的呼應和模倣。在大唐不夜城這個早已成為“網紅頂流”的古風街區內,與古裝角色進行互動再平常不過。
霓裳羽衣舞、大唐燕樂等演出再現唐代盛景,“長相思”演出演繹委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雪落滿長安”將長安城的靜謐安樂呈現在遊客面前……春節期間,“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每天上演200余場演出,並有遊商沿街叫賣,“李白”“白居易”邀遊客吟詩作賦,“玄奘”與孩子互相致意。漫步其間,仿佛穿越到開元盛世的長安城。厚重的文化氛圍,令遊客流連忘返。
杭州遊客葉流麗和朋友一道來西安過年,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她同飾演白居易的工作人員羅雀吟詩作對,交流白居易與杭州的淵源,聊得不亦樂乎。古都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十足的年味,讓她有了別樣的新春體驗。“當從小背的詩詞以實景演繹的方式呈現在眼前,這種古今穿越的感覺讓我很著迷。”她説。
遊客乘坐西安城市觀光巴士,與工作人員扮演的歷史人物進行互動。記者 李一博 攝
早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景點持續火熱,乘上本年度“西安年·最中國”系列活動的東風打造出的新場景同樣一票難求。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西安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昆明池·七夕公園,首次舉辦的“古風花燈節”從大年初一就遊客如織。不少人頭戴閃亮燈飾、身著傳統服裝,徜徉在國風濃郁的神話人物和上古神獸造型的花燈“海洋”中,璀璨的燈火也將不遠處巨大的昆明池水體映照出別樣光輝。
“小時候跟著爸爸媽媽逛燈會的感覺回來了。”與一位英國友人同遊燈會的西安市民謝虹説,“但回想那時候都是一些傳統花燈,沒有現在這麼多古風古韻。我的朋友也都對這裡佈置的中國風花燈很感興趣。”
假期前七天,昆明池·七夕公園累計接待遊客72.83萬人,旅遊收入已突破千萬元,同比上漲89.74%,較2019年上漲89.65%。新春燈會多點開花、各具特色,都將國風作為最大亮點,不僅使得“長安夜放花千樹”成為西安的新春“限定皮膚”,也讓海量遊客有了更廣闊的出行範圍和選擇,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下總覽“花市燈如晝”的美景。
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國內處處長謝紅告訴記者,今年“西安年·最中國”春節文化旅遊活動在梳理全市文旅資源後,首次劃分出七個片區,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覆蓋全城的佈局,一改客流以往過於集中在大唐不夜城和西安主城區的情況,形成“多核引領、全域聯動”的節慶空間佈局。
“新玩法”帶來賓主盡歡百業興旺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古人的詩句下,欣賞長安美景無疑要鮮衣怒馬。在這個假期,迎來又一波遊客高峰的西安準備了更加豐富的遊玩形式,人們坐上觀光汽車或者欣賞古韻演出同樣能將古都風物盡收眼底。
坐在由雙層公交車改裝而來的西安城市觀光車上,人們居高臨下地觀賞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書院門、鐘鼓樓等西安名勝。隨車的“楊貴妃”“李白”“上官婉兒”等演員會根據所到之處展開講解,“一言不合”就同乘客對起詩、唱起曲來。
互動問答遊戲中,遊客們紛紛舉手搶答,一路歡聲笑語。只見導遊從腰間解下一枚“香囊”,這正是由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鎏金花鳥紋銀香囊”開發的文創産品,向遊客講解香囊利用支點懸挂法保持香盂平衡的巧妙之處。遊客們傳閱香囊,讚嘆唐朝手工藝的發達。
“車上古風古韻的裝潢一下子就把我帶進了開元盛世。飾品和文創可以拍照、打卡、選購,聽完一路上的講解,我們都對這些文創愛不釋手。”河北衡水遊客吳巧凡説。
“春節期間,我們共計25輛觀光車每天跑將近80班次,基本都是提前線上訂滿的狀態。”西安城市觀光汽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董瑤告訴記者,這一旅遊項目近兩年來累計接待遊客50萬人次,開通運營城市觀光線路8條,在今年春節假期開行了龍年新春主題車、“長安尋夢”主題車、全國首輛唐詩主題車、秦腔主題車等10多個主題車輛,以滿足遊客的多樣化需求。
空有傳統故步自封難以“出圈”,創意百齣缺乏底蘊則難以“長紅”,西安借助“西安年·最中國”的IP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持續以“文旅+”創造出更多系列文創産品以及沉浸式、互動式和角色扮演式的遊覽、消費場景,不斷將更多業態鑲嵌在文旅産業鏈上,帶動城市品質的提升,實現文旅高品質發展。
“國潮風是受到年輕人追捧的新的消費增長點,但産品只是介質,文化才是內涵。”負責運營西安大唐不夜城周邊商圈的曲江文商集團總經理助理邢樂説,文化體驗是提振線下消費的發展方向,企業將文創與非遺、文化相嫁接,用輕量化方式呈現傳統文化的底蘊,進而刺激出了新的消費需求。
“堅持守正創新,讓文化活起來、可體驗,這為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他説。
借助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西安旅遊正從一季到四季,變“網紅”為“長紅”,全面推動文旅融合,豐富業態空間、佈局多元項目,將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擦亮文旅行業招牌。
“城市把更多的資源、資金向文旅傾斜,文旅也賦能了整個城市的發展。”西安市文旅局産業發展處處長李鵬表示,西安的景區和文旅産品都是依託真實的遺址、歷史,能夠給遊客帶來不同於現在人造景觀的親近感和震撼感。
“在打造‘彰顯中華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和‘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在這兩個目標定位引領下,文旅産業發揮著塑造城市宜業、宜居、宜遊新形象,也會帶動商業和消費,倒逼營商環境的提升、拉動投資,進而推動其他支柱産業的發展。”他説。(記者 陳晨 鄭昕 蔡馨逸)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新春文旅市場觀察丨千載詩意盡在“西安年”——“國潮”引領春節出行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