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捧起“文化碗” 吃上“旅遊飯”赤牛坬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讓村民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榆林市佳縣坑鎮赤牛坬村充分挖掘黃河流域厚重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蘊,深挖“老物件”“老窯洞”和“老農民”的“三老”文化潛力和價值,將“農具”變“道具”、“窯洞”變“客房”、“農民”變“演員”,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全體村民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也喚醒了沉睡多年的鄉土文化和農耕文化。
2月15日,記者驅車來到佳縣城南40公里處的赤牛坬村,該村地處黃河近岸,是傳統的古村落。赤牛坬村依託資源優勢,融合農文旅發展特色鄉村旅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成為陜北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成功典範。赤牛坬村先後獲得“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全國美麗宜居村”“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等榮譽稱號。
赤牛坬村黨支部書記高根強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村堅持“文化引領、産業聯動、全民參與、公司化運作”的發展思路,充分挖掘資源優勢,依託陜北民俗文化博物館和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原生態實景演出《高高山上一頭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為充分發揮退休返鄉幹部視野開闊、理念先進等智慧和優勢,打破傳統思想觀念束縛。該村確定了以黃土高原鄉愁文化為內核,逐步將赤牛坬村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宜居、宜業、宜遊“三宜村”的發展思路,探索出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村幹部挨家挨戶到府與鄉親們懇談交流,逐步扭轉群眾觀念,凝聚了舉全村之力建設一座黃土高原民俗文化“基因庫”的發展共識。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改造、統一管理,村組和農戶整體聯動,制定了牛坬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村內破舊房屋和窯洞“修舊如舊”式的改建翻修,讓老窯洞煥發新生的同時傳承了歷史記憶。發動村民走村串戶,收集黃土文化遺存物品,將村裏廢棄不用的老窯洞統一進行改造,讓“老物件”講述文化,通過蒐集整理“束之高閣”的傳統生産生活用品,經修復後通過特有的形式集中陳列,建成陜北首家成規模的民俗文化博物館,設有工匠器械、度量衡、傳統飲食、服裝鞋帽等特色展館20余個、展室68間,陳列展品15萬餘件,全面展示陜北源遠流長的黃土文化和農民原生態的生産生活方式。其次,讓“老窯洞”留住鄉愁,依託原有山形地貌,對核心區域的上千孔破舊窯洞建築群進行改造利用,全方位展示陜北窯洞這一黃土高原最具代表性建築的發展史。
同時,讓“老農民”走上舞臺,以重現農耕記憶為主題、半山半水為舞臺、村內150余名農民為演員,精心打造國內首部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高高山上一頭牛》,參演村民每場可以獲得25元的報酬。
赤牛坬村以人才建設賦能鄉村振興,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以鄉情作為聯繫人才的感情紐帶,黨員牽線搭橋,深挖周邊資源,通過建立在外優秀人才資訊庫,健全聯絡服務機制,吸納本地在外成功人士、“新鄉賢”等回鄉創業,成功回引了30多名返鄉創業青年,支撐起赤牛坬旅遊産業的當下和未來。積極建起國禎圖書館赤牛坬分館,創新開設“三治”道德講堂,實行積分制辦學模式,開會積分,積分分紅,人人參與,提升素質,搭建了培養淳樸民風良好平臺。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等宣講活動,每年受教育人員達2000余人次,在全面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同時,培養了一批提升村級治理的優秀人才。充分依託線上平臺,組建起一支做專業宣傳的電商人才隊伍,在民俗活動表演時進行線上平臺直播,宣傳陜北文化,持續提升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記者 李波)
來源:秦聞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丨捧起“文化碗” 吃上“旅遊飯”赤牛坬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讓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