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種活了”大村王村
臨近春節,在咸陽市三原縣渠岸鎮大村王村的大棚裏,村民們正忙著采收各類蔬菜。與別村不同的是,大村王村的大棚裏,“70後”“80後”已成為種菜管棚的主力軍。
“村裏有203戶菜農,500多畝設施蔬菜,畝産值超2萬元。”1月29日,大村王村黨支部書記劉元孝告訴記者,相較以前,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返鄉發展蔬菜大棚産業。
“在村裏就能發展,誰還願意背井離鄉去打工。”大村王村第一個使用鋼架大棚種植蔬菜的村民劉強説。幾年前,他返鄉種植蔬菜,從一座鋼架大棚起步,如今,已擁有4座鋼架大棚。劉強不僅成了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成立了三原幸福花種植專業合作社。
“別小看我這4座棚。一座棚一年收入6萬元不成問題,算下來一畝地能收入10萬元。”劉強説。
42歲的村民胡坤過去在縣城做生意。6年前,他看到了大棚蔬菜的好光景,便返鄉跟父親一起種植大棚蔬菜。如今,父子倆還承包了40畝地種植露天蔬菜,年收入超20萬元。
36歲的李龍也是村裏的“棚二代”。“去年,我貸款20萬元種了8畝大棚蔬菜,種的黃瓜賣了30萬元,芹菜賣了5萬元。我對未來更有信心了。”李龍説。
同樣是種植大棚蔬菜,大村王村緣何有更多“棚二代”?
劉元孝分析有三個原因:一是近年來鄉村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更加便利,大村王村距離西安僅30分鐘車程,賣菜不再愁銷路;二是配套服務好,村裏水電接到了田間地頭,大棚裏安裝了電動卷簾機,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了;三是收入有保障,村民戶均收入都在1.2萬元左右,蔬菜大棚成了“聚寶棚”。
“年輕人腦子靈光、敢闖敢幹,他們回來了,村子更有活力了。”劉元孝感慨。
擴大規模、直播賣菜、創新技術……“棚二代”們“種活了”大棚,大棚又“種活了”大村王村。如今,大村王村的蔬菜不出地頭就有收購商排隊等待採摘裝車;銀行、快遞、客商紛紛進村談業務,“盒馬鮮生”新零售行銷平臺等合作方也主動找到府來,還有很多企業來村咨商建廠。
“大棚等農業設施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土地産出率,讓農民收入更有保障。‘棚二代’回鄉創業,抓住了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機遇,為鄉村振興帶來新理念、新模式、新動力。”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于寧鍇説。本報記者 張樂佳 通訊員 第五雪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大棚“種活了”大村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