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綻新彩 增收路子寬
泥塑古村綻放非遺光彩,指尖技藝編出指尖效益,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非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
能。近年來,陜西一個個非遺工坊應運而生,在活態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力。
村民捧上增收“新飯碗”
在“中國泥塑第一村”寶雞市鳳翔區六營村,非遺“活”起來,旅遊也跟著火了。
1月27日,臨近春節,六營村遊客滿滿,村裏很是熱鬧。同時,新明泥塑工坊的加工廠裏也是一派熱火朝天。幾位村民手執畫筆圍坐在桌前,給泥塑勾勒輪廓線、畫裝飾元素。
“為了慶祝龍年,我們特意設計了‘龍騰盛世’、‘傲視蒼穹’、‘龍生九子’等龍年吉祥物泥塑,深受消費者喜愛。”胡新明説,為促進鳳翔泥塑永續傳承,必須推陳出新,才能讓這個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命力。
近年來,在胡新明等泥塑傳承人的帶動下,村民跟著從事泥塑特色産業,真正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
杜根虎是村裏的脫貧戶,和妻子現在靠做泥塑每年能收入五六萬元。“我打小就跟著家裏人學做泥塑,現在這又成為我的事業,我很滿足。”杜根虎樂在其中。
目前,新明泥塑工坊年産泥塑等各類手工藝品10多萬件,年度接待國內外遊客11萬多人(次)。“每逢節假日,來我們這的研學團隊特別多,孩子們沉浸式感受鳳翔泥塑的魅力,更加深入了解泥塑文化。”新明泥塑工坊負責人胡錦偉説。
這幾年,六營村以“非遺+旅遊”模式,以非遺保護促進旅遊發展,以旅遊發展帶動非遺傳承。村裏先後成立了陜西六營文化旅遊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鳳翔傳承泥塑文化旅遊專業合作社、六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等村集體企業及合作社,讓泥塑更好地融入産業、融入生活。
如今的六營村,泥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吸引了更多市民和遊客到村內遊玩。很多村民借機開起網店,直播賣泥塑,生意十分紅火。泥塑不僅是當地的文化地標,更成長為富民大産業,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
在景區看非遺表演、品非遺美食、買非遺文創……非遺與旅遊“融”出新生機,“合”成新活力。近年來,陜西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不勝枚舉,這不僅創新了旅遊業態,增強遊客的文化體驗,同時也為非遺“活”化傳承開闢了新路徑。
指尖技藝變指尖效益
為在年前趕完幾個緊急訂單,商洛市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屈軍俠最近忙得連軸轉。
1月25日下午,在洛源鎮張坪村巧手合作社生産基地,十多名村民正忙著製作草編工藝品。只見一根根小麥秸稈、玉米苞葉在他們的手指間捏揉翻折,一步步變成精美的果盤、花籃。“洛南草編”傳承人屈軍俠在一旁看著,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當年我剛返鄉的時候,看到草編面臨衰落,心裏很不是滋味。我就想能不能把老師傅們組織起來,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也給大家增加點收入。”屈軍俠説。
説幹就幹。2011年,屈軍俠牽頭成立了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巧手工藝品公司、巧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通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洛南草編”從以前不被鄉親們看好的“副業”,已發展成很多人引以為傲的“主業”。
這個曾經面臨失傳的非遺技藝在“活”起來的同時,也為當地群眾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可喜變化。
58歲的景村鎮豐中村村民李書記是一名殘疾人,今年是他在巧手工藝品公司上班的第8個年頭。“因為身體原因,之前一直在家裏待著。後來到這上班,先是做草編,現在負責給大家做飯,幹些力所能及的活,我心裏也舒坦。”
“目前,公司共安置殘疾人28名,同時採取‘公司+生産基地+殘疾人’的生産模式,共輻射帶動280余名殘疾人從事草編。”屈軍俠説,公司還培育了21個生産基地實行分戶編織。以向各基地周邊的脫貧群眾、殘疾人、留守婦女等提供技術培訓、編織原料,以訂單生産、現金回收的形式,帶動6800余人居家編織,每人平均年增收9500余元。
通過“公司+合作社+非遺傳習所+技能培訓學校+生産基地+農戶+外貿企業+電商平臺”的非遺傳承和草編生産經營模式,洛南草編發展成為一個響噹噹的非遺外貿品牌,産品遠銷省內外和國外,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助殘解困、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老手藝綻放創新活力
“村裏誰家結婚、女子出嫁、孩子滿月,都要做刺繡。我十幾歲的時候,跟著媽媽學,現在我帶著村裏的人一起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西秦刺繡傳承人李惠蓮説。
李惠蓮出生於寶雞市千陽縣南寨鎮大寨村,以前這裡就業機會匱乏,村民大多從事農活,農閒時幾乎沒有收入。2008年,李惠蓮成立太陽鳥工藝品專業合作社,決心帶著鄉親們一起靠刺繡增加收入。目前,合作社已帶動180余位村民就業,讓婦女們在家門口賺到了錢。
“之前村裏會三秦刺繡的婦女比較少,所以我就想讓這門手藝發揚光大。當時村支書很支援我,他自己掏錢幫我成立合作社。”李惠蓮説,“慢慢地,跟著我學刺繡的婦女越來越多。”
過去,李惠蓮主要製作虎頭帽、虎頭鞋和虎頭枕,用於孩子滿月時慶祝。如今,市場需求多元化,合作社更加注重創新,除了製作挂件飾品、生活用品外,還設計了很多新産品。“現在,我們的刺繡工藝品品類豐富,有一百多個,大部分都是給小孩的。”李惠蓮介紹。
隨著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不僅帶動周邊婦女就業增收,還推動原料、快遞等行業的發展。李惠蓮説:“據統計,2023年合作社收入超過100萬元。”
“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學習這門手藝,並將其傳承下去。”李惠蓮表示。一針一線,繡出了鄉村的錦繡篇章。在李惠蓮的帶領下,太陽鳥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取得了很多成績,2021年被評為省級非遺工坊,2022年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工坊。同時,李惠蓮深感自己身上肩負的“文化傳承”重擔越來越重,於是她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高校授課,去地方進行非遺宣傳、教學。
談及未來,李惠蓮表示:“我剛剛去突尼西亞展示了咱們的刺繡技藝,過幾天還要去榆林參加非遺年會,能將咱們的刺繡帶出去,我很自豪。”雖然行程安排得滿滿噹噹,但她的話語掩不住欣喜。
目前,刺繡已成為千陽縣發展庭院經濟的重要産業,全縣建成刺繡産業合作社21個,帶動1.2萬名“繡娘”在刺繡産業鏈上,年實現産值8600萬元,每人平均增收3800元。
來源:陜西農村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非遺綻新彩 增收路子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