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堅守教育初心,防止技術淩駕於育人之上

在全球範圍內,智慧教育變革已成為必然趨勢。而在高等教育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呼籲,教會學生適應智慧時代,教育仍然任重道遠,且要承擔很多新使命。

“我們既要重視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作用,也要防止技術淩駕於育人之上。”昨天舉行的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人工智慧與數字倫理”平行會議上,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的這一觀點在現場引發不少共鳴。

在智慧時代,教育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在學習資源的獲得上更便利、更可及。鄭慶華舉例説,近年來,遠端教育的快速發展使得學生可以輕鬆獲得上萬門課程的學習機會。但便捷的新技術,也會産生一些次生問題。比如,面對面的交流減少,直接削弱了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和體驗,包括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動等等。

“可以説,人工智慧目前只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知識獲取的手段和方法,卻無法替代線下真實的教育。”在鄭慶華看來,教育的初心是使人向善,提高人的文明素養和科學素養,教育實踐除了完成知識傳承,更重要的是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過去,教育主要是人的工作、由人完成,而現在,人工智慧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展望未來,他認為,教育將形成“師—生—機”三元模式。具體而言,未來有望形成包括“人對人、人對機、機對機”的三類教育,而最為關鍵的是做好“人對機器”的教育。簡言之,就是訓練機器,讓機器遵從人類認知、實現價值觀對齊。

數字技術的發展不只改變、影響著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正在影響人類的價值和思維。會議現場,多國專家提出,應注重防範智慧技術的潛在風險,要積極推動科技倫理建設,護航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健康發展。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傑弗裏·雷蒙呼籲,當前,尤其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演算法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社會洞察力,以適應智慧社會的發展。與之同等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在倫理道德約束範圍內使用智慧技術。

如何更好地讓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更多探索仍在路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克裏斯蒂安·貝西埃指出,當下,科學界和教育界亟需進一步研究、揭示學生與智慧工具之間的互動機制,以此避免“教育反被技術牽著鼻子走”的局面出現。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堅守教育初心,防止技術淩駕於育人之上)